首页 -> 1999年第6期
寸断柔肠
作者:冯秋子
字体: 【大 中 小】
察哈的长相跨越欧洲人和蒙古人之间,眼窝深,眼框、颧骨都很高,皮肤白净,棕栗色的眼睛柔和透亮。察哈自己特别喜爱那一束棕黄色的长发,不是扎成辫子,就是盘在脑后,整个人看上去挺拔、健烁,生气勃勃。她刚来北京上学时,很为自己的长相自卑。当年蒙古人南北东西连年征战,走到哪里,哪里就浸泡在刀霜剑血中。察哈觉得,她的脸上带着马蹄踏过后留下的烫灼,就像她金发碧眼的三哥,至今伤痛得抬不起自己的头。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到处都能见到这样的蒙古人。内地人来到内蒙古东部或者西部草地,常常为那里的一家人同时呈现古典式、欧亚混合及蒙汉混合等等好几种相貌类型惊奇不已,而那里的人却从不探究。这是历史留给他们的印记,他们无言以对,他们个人的历史深刻在他们的阅历中。他们想不出,他们心里到底拖拽着多少东西。
实际上,成年累月埋进东西各部草原人心里的骄傲,仍像气流一样,吹拂得一代又一代蒙古人豪放不羁。我无法描述他们怎样用烈酒燃烧自己,又怎样用烈酒浇灭自己。我只能说他们喝酒残忍无度,喝完酒又寸断柔肠。祖辈驰骋不懈的努力,尚残存在他们的内心,可是看着他们极尽挥霍自己的优越和痛苦,真不知道历史太久远了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内心的自豪和深深埋藏的忧郁,永远无法分离,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得去承担属于他的那部分东西。那些东西将陪随他们终身。
男女老少至今还在浓烈的苦痛中默然饮泣。
察哈和图门永远离开了家乡,他们在北京家里的墙上钉了一张奔马挂毯,每天早晚喝几碗奶茶,吃几块奶豆腐。察哈不像图门,图门一见朋友来就拿出酒说:“喝酒吧!”察哈平常不喝酒,偶尔陪老家来的人,或者过年过节来串门的同胞朋友喝几杯。她妈妈来了以后,我问给老人送什么礼物好?察哈说:给她买两瓶二锅头吧!
我看老人抽烟,问察哈她抽什么烟,我去给她买。她说要买就买高乐吧。那时候高乐一块钱一包,我好几个女友都抽这个牌子,都说还行,因为抽不起别的。我咬咬牙,给老人买了两条比高乐贵一倍的都宝。没想到老人一直舍不得抽,弯着腰,抽自己卷的劣质烟炮,烟叶是她自己种的,她来时带了一大捆。到最后,要回老家了,察哈只好把两条风干的都宝给她带上,而女婿图门孝敬她的一条希尔顿她死活不带,说是太贵重了,抽了浪费。察哈的父亲在察哈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母亲独自抚养七个孩子,苦得没法说,就喝一杯酒,抽一支烟。老人走了以后,察哈想起这件事就难受。
察哈难受就来找我,向我描述了她和母亲上五台山的事。就是我为老人买都宝烟那次。察哈的母亲在北京住了大半年,天热以前,想返回科尔沁老家。临走,老人有什么话要对察哈讲,但欲言又止,饭量明显减少。察哈急得直冒冷汗,母亲才嚅嚅相告:想上一趟五台山。她的最后夙愿,就是去朝拜一回五台山,可她不忍心给她女儿添麻烦,女儿的日子紧紧巴巴,她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察哈听了,第二天就领着母亲从西直门坐火车,上了五台山。
母女二人住进空旷的广仁寺,开始朝拜大小寺庙。最后一天,她们决定上五台山的最高峰清凉山。她妈妈认为,这是圣地里的圣地,去过了才能表示心诚。
时值五月底,山区阴冷异常,察哈和母亲冻得直打哆嗦。拾级而上,母亲说:“爬一级台阶,减少一点罪孽。人就是为了这个活的。减少一个恶意,少做一件坏事,才能增加福分。”母亲竟然上得比她快,边上边把右手举到脸中间,诵念六字真言,不断回身为女儿遮挡风寒,拉女儿一把。
终于爬到山顶,西北风呼啸,阴云雷电在头顶翻滚。不敢久留,母女俩赶紧下山。但下神山讲究不走上山的路,须从另一边下去。另一边是山路,没有台阶。刚下到三分之一,开始下雨。她们的衣服很快淋透,眼睛也睁不开了。山路泥泞,踩一脚,滑出一截。察哈扶着母亲往下挪。
但是意外发生了,母亲的小腿肚突然抽筋,整个肚腿子转到前面了。上山时她出了很多汗,靠着信念硬撑着上去,到底年迈体衰,加之受了风寒,此时,她站立不住,倒在泥水里。
听着山涧的劈雷,看着山下的寺庙那么小,察哈在心里哭喊:“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里去呀?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察哈抱住母亲的腿使劲揉搓,但是手太冷揉搓不见效果,她把母亲背起来,但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察哈的泪水跟着雨水一起往下流。雨越下越大,雷越打越猛,母亲的嘴唇变成黑紫色。察哈突然想母亲有心脏病、高血压,万一犯病呢?她从不信仰佛教,这时她信了,心里默默念诵:“佛祖保佑我妈妈,别让我妈妈出事!”她们坐在泥水里,又搓又打,但母亲转了筋的小腿肚还是回复不到原位。母亲安慰她:“我这个腿经常这样,不会出什么事,别担心。”母亲试着想自己往前走,可是她的鞋子滑得站不住,察哈脱下自己的旅游鞋和母亲换,没想到母亲的脚竟比她大,根本穿不下。她只好把母亲的半只脚套在她的鞋里,她自己赤着脚走,泥地里石头草根扎得她一步也走不出去,最后,俩人索性坐在泥地里,顺着山势一块儿往山下滑。
终于下到山底。雨还在下,雷还在轰隆隆地响。
到了小庙,察哈赶紧去商店给妈妈买毛衣毛裤穿上,所幸,母亲没有感冒。第二天,母亲脸色苍白,浑身疼痛,但母亲感到特别满意,去五台山的目的达到了,该捐的钱捐了,为子女,和子女的孩子们求了福,也为乡亲们求了福,她的心意已经满足。
回家的路上,母亲皱了一辈子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她告诉察哈:“姑娘,这回我死而无憾啦!”在北京,察哈有一次乘公共汽车,上来一群农村人,其中多是小孩,售票员喊:“快买票,不买别想下车!”不知是听不懂,还是没钱买票,十多个乡下人互相看看,都没有动。察哈过去帮他们买了票。她对售票员说:“你别喊他们,你那么凶为什么呀。”那些农村人什么表情也没有,察哈也没说话。她说她这么做,是因为去过了五台山。
送走母亲,察哈哭了好多天。“彭———”察哈缓过来一些对母亲的思念,就来找我,她和往常一样,把冯说成彭。“我老是止不住想哭,怎么办呢?”我深有同感,当年我的母亲跑到北京看望我,看望刚出生的巴顿,三十多天里,她高兴地干着巴顿爷爷奶奶家和我们一家一共七口人的活儿,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而在那之前,她已经瘫痪多年,走路十分困难。听到我生孩子了,她突然爬起来,对我哥哥说,把她送到集宁,她要坐火车,去看我和孩子。她在拥挤的火车过道站了一夜,突然来到我居住的公婆家。她返回内蒙古老家那天下午,赵小源送她去火车站,他们一出家门,我就呜呜地哭起来,完全收不回自己。婆婆走进我的小屋,十分不解:“哭什么?看都看了,还哭什么呢?”而当时,我心痛得恨不能把一辈子的泪哭完。
就如眼下伤恸的察哈。
我和察哈一起哼唱老家的歌,唱了一个下午,度过了那段说不出任何语言的时光。悠远的旋律,埋藏着我们的忧伤,我们迈动脚步,送去思念,双手合拢,送去祈福。与母亲,与老家的连接,使我们无时不在祈祷:上苍,请降福祉于可怜的人们吧!
我和察哈能像亲戚一样相处,皆因为有老乡这层联结。她家在内蒙古东部,我家在西部,虽然直线距离有北京到广州那么远。她们那里的蒙古人除了放牧,还学会了种地,这一点跟我们那样的蒙古人仍旧单纯从事牧业不同。察哈的母亲多年来一直跟着她大哥生活,前两年,察哈的三哥盖起新房子后,母亲搬到三哥家,因为离三哥家不远有一个淖尔湖,察哈的母亲想放养鸭子。察哈说她母亲每天早早跟鸭子出去,一起到草地上溜达,快到中午,湖水被太阳晒暖了,她母亲把鸭子赶下淖尔湖。
察哈家的亲戚不断从东部出来,到北京、再到西部呼和浩特或别的什么地方,然后再返回老家。第二年复又上路。走一趟,心里踏实了,便在家干活儿,可是在故乡顶多度过一个季节,干完那个季节的活儿,就又出发了。神灵召唤他的灵魂,神灵让他存念谁,他就想去看看,了结心愿。来了谁家,吃饭,喝酒,唱几支歌子,就要走。
察哈把她写的一张纸拿来给我看,我看不懂蒙文,她就试着翻译出来:蒙古人心灵自由,不愿意被具体事情缠住,他们活着就像是一只沉重的船,可是他们不觉得自己沉重,他们唱着歌,四处飘游……蒙古人的家在每一个他想去的地方,一旦去到那里,又想回家。他们永远从老家望远方,在远方思念家乡。
蒙古人为什么总是在想念谁呢?“我们不住在北京,他们也会来,随便睡在哪儿,不挑地方,来的时候穿上最好的衣裳,去天安门照个相,没钱的话不照相,去看看也能心满意足。”察哈和她丈夫的亲戚,常把他们家的两间筒子房住得满满的,她从自由市场买回羊肉给大家做手把肉,还做家乡人吃不到的新鲜蔬菜,好酒招待,走的时候带足盘缠和北京的干粮。然后她和丈夫利用短暂的空隙,省吃俭用攒钱,等待家乡人到来,或者他们一家人带着大包小包回老家去。
每一年,他们都为来来去去的人,来来去去的事做着不懈的努力。
1998年3月〔责任编辑 陈永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