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1期

夜探红树林

作者:刘先平

字体: 【


  蟒蛇林
  
  从迂回曲折的水道中转出,船向大海开去。我在船头突然发现,这里并没有河流入海,怎么形成了深水构成的水道呢?
  老林说:别急,看看你的运气如何。有缘今天你能看到水底世界,这个谜也就解开了。
  快入大海了,船头却一拐,停到岸边。
  老林说:这里不可不看。
  这里没有特殊的景象。只是再往前,就没有红树林了。再仔细观察,原来是段海岸,它一伸手臂,就将大海圈成了一个海湾,红树林就像是这只巨大手臂挽起的花束,献给大海,也是献给陆地。
  海岸没有村寨,只有密密的树林。进入树林不远,一棵巨大的树蔸立在面前。树蔸巨大的根,像是树干般支撑起它茂密的叶子。叶成剑形,很硬,和剑兰的叶子相似。我在海边见过不少树蔸,然而这棵被大自然塑造得活似一位披头散发的神怪,它竟然轻轻地拨动了我的心灵。难道它预示着什么?
  是的,前面的世界,惊奇得我透不过气来:树林中突然出现了无数的大蟒,它们或昂首,或低伏;扭曲游动,由地上向森林上空蹿去;见不到头,看不到尾,错综复杂。这些大蟒在树中织成了一片奇异的景象、怪异的氛围。
  不,不是蟒。我在热带森林中见过蟒,还在万山群岛的一个叫蚺蛇(俗称蟒蛇)岭逗留过。是蟒就该行动,有着三四个人浓重的气息,它早就该行动了。可是没有,看似在游动,那只是它的扭曲的线条,给人的感觉。
  是树木?不像。我走过很多的森林,自以为对我国的热带森林也不陌生,但从没见过、也未听说过有这样的树种。
  像是藤科植物?它们有碗口粗,带有热带雨林中树皮特有的灰白颜色,有的扭来扭去,幅度较大,有的在地上匍匐很长一段路,才又斜向上升,不久又扭向左边,像是在探寻着什么……
  不,不是藤科植物,在林中未见到它们一片树叶,粗细也不均匀,它们虽然错综复杂地拥在这片林中,但并不互相缠绕……
  这些如蟒、如树、如藤的植物,似是一位大画家,用铁线,在林中勾勒成了无数象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立体的,又是抽象的。只要变换一个角度,象形立即起了变化。
  我回头望着老林,希望他给我一个说法,可他却只说:你用手去摸摸。
  在热带森林中,朋友兼着向导,常常善意地戏谑,让我上当,吃点小苦头。有种叫火树麻的树,只要你摸它一下,那手就像被红炭所灼,要疼好几天。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当然不会贸然用手去摸。姑且称它为树吧!乍看,树干上一环一环的,很像棕榈科的,表皮既无粉状物,也无黏液溢出……
  老林大约看出了我的心思,伸手就抓住了树干,我当然也就解除了顾虑。但我仍然不能判定它为何物。
  老林将我领到树林外,大海就在脚下,算是风平浪静,只有微波轻轻拍岸。海岸为土质,被浪拍打得龇牙裂齿,没有红树林的护卫,海岸的崩溃是必然的。我以为老林是以此向我说明,红树林在保护自然中的作用,谁知他却指了指旁边的一棵植物问我:它叫什么?
  "这不是野菠萝吗?""真的?你再瞅瞅。"菠萝,又称草菠萝,学名称之为凤梨。是南方著名的水果。栽种在地里时,只看到如剑兰一般的一蓬蓬叶子,果实坐在其中。这棵野菠萝只不过根或是茎---现在还无法分出,姑且称之为根吧---长得特别高,大约有七八十厘米,像是竹竿顶起了一蓬叶子,也未见到果实。但我能确信它是野菠萝。突然,根上的一道道环形纹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再去林子里看看。"一语点破了朦胧。我大步折回,循着那些如蟒如藤如树的东西看去。不久,秘密发现了,在它的顶端,树林的上空,交错的隙缝中,看到了它们的叶片。
  "野菠萝?""还能真是蟒蛇?或者是未被发现的新品种?"是的,林内湿润、高温,给了它充足的发展条件,但这片树林似乎是和它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立足。树长高了,树冠浓密了,它为了争夺那有限的阳光,就必须和树林竞赛---生存竞争的法则,使它无论如何,也要攀上森林的上层,只有到了上层,它才能获得那充足的宝贵的阳光,才能生存、发展、壮大!
  野菠萝的根,也就如躯干一般,委曲、迂回地朝着目标前进!
  我们的民族,喜爱将竹、梅、兰称作"岁寒三友",喻为高风亮节。竹始终象征着铮铮铁骨,不折腰,不媚颜而赋予人格。可是,我在海南的中和镇,见到刺竹,为了适应干旱的沙质土壤、气候,它不得不长出刺来。在热带雨林中,我见到过藤竹,同样为获得阳光,它必须折节俯首在大森林中伸出枝叶去寻取阳光。
  大自然将无比深奥的哲理,隐含在它的万千气象中,也表现在它的臣民的身上。
  
  天崩地裂
  
  眼前顿然开朗,无尽的大海如明镜一般,水是蓝的,天是蓝的,衬得飞行的海鸥格外洁白。
  船突然掉回头,减速。在海上远眺东寨港,像是海岸线突然凹断,留下了偌大的港湾,但在断线中,似乎又还若隐若现地留下了一点海岸的影子……
  "你看海,往里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老林说。
  我有点愕然,难道海底有怪鱼、怪兽,抑或是红树林?难道红树林真的能生长在海底?就如海带、海藻、海菜一样?
  但我还是向船边的海看去,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虽然可称得上风平浪静,南海的水透明度高,但海的涌动,船的行进,还是有着波的起伏。眼睛都看酸了,看疼了,也未见到可称为奇鱼怪兽的。很失望。正当我要扫兴告退时,突然看到一只海龟,不紧不慢地游进了视野,它脖子伸得长长的,圆盖般的身体中,四只足非常有韵律地划动着。我连忙报告惊喜的发现。
  老林说:那不是海龟,是玳瑁,背甲上的花纹明丽、艳亮。
  真的,它像是嵌在蓝宝石中……"你再往海底看……抓紧时间。风已来了。"老林顽固地发出指示。
  我再努力,但始终没有看到什么,似乎又看到了点什么。我加倍努力,希望能看清那似有若无,无法想象的景象……突然,船颠簸了一下,接着就摇晃起来……
  风来了。
  "看样子,你无缘了……"我很迷惘,但感到他有惊人的故事。连忙向老林追问。他不作答,反诘问我:"再好好想想,是不是看到了一点房子、桥、村寨的蛛丝马迹?"经他这样一说,我有些犹豫了,但我确实无法断定看到的似有若无,似像不像的景象究竟是什么,只好如实相告。
  老林像位很有经验的说故事能手,他说:话说三百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事。准确一点,是1605年7月13日,发生了75级大地震,就是史载著名的琼州大地震。
  发生了海啸和沉没?不错。那真是山呼海啸、天崩地裂。顷刻之间,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72座村寨,一下沉没,桑田成了沧海。这就是现在东寨港的由来。天气好的时候,渔民们常能看到村庄的遗址,还有石桥、坟墓、水井、舂米的石臼……水下探察,证实了渔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存在的。东寨港不仅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而且也是考古、尤其是地震考古的重要地区……
  真是意想不到的一段故事!在大自然中,你常常能读到拍案惊奇的文字。
  难道它和这片红树林的生存,还有着什么关系?
  老林说:我懂你的意思,但我说不清它们之间有关系,还是没关系。
  但我可以告诉你另外一些情况:这片红树林的存在,最少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目前,它是我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保护得最好的红树林。本地调查说明:共有红树植物15科、29种。大多是天然生成的。它们怎么来到这里?是谁最先到达?这片红树林的发展史,正是我们在研究的。有件奇妙的事,可以说一说。
  老林让船又驶到红树林。在一片灌丛中,它指了棵小树问我认不认得。
  我说:像椰子树。叶片和身姿太像了。老林说:是水椰。这里从来未发现过。虽然我们也正在做少量的引种,也就那么几种吧,但却没有引种它。其它的,都是建立保护区时,就土生土长在这片海域。科学家称这里是我国最重要的红树林基因库。水椰的种子和椰果一样,椰衣抗海水侵蚀,海绵状的结构,使它能在恶风险浪中,总是浮在水面。这里没有水椰,整个海南都没有!但两年前,突然发现了它的幼苗已跻身红树林中。显然,它是从遥远的热带海岸,经过千难万险的漂流,神奇的大自然,或是生命的本质的追求,使它在这里安家立户、繁衍水椰的家族。
  三五只红隼、游隼在蓝天中盘旋,游隼特别活跃,不断用飞行姿势向同伴传递信息。看来,是在进行一场围猎。一只麻纹特别鲜亮的游隼,突然往下猛扎,掠过红树林,再爬高时,嘴里叼起了一个小动物。
  老林说,像是树闙。
  树干上的水迹,已说明开始退潮了。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