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1期
新世纪的疼痛
作者:冯秋子
字体: 【大 中 小】
冬天,冷风刮着人们迷惘的眼。我有点儿犹豫,是骑车还是坐车上班。路途遥远的北京,人们已在风中飘摇。上班的路把仍有步伐的人们编排得平实冷清,但风确实一直在吼,不远处的黄河也一直在咆哮。每天在马路上摩挲,太阳、烟雾、风和人的惯性,仆伏不惊。风中的人,脸上布满灰尘黑斑和茫然却没有牺牲。20世纪的中国,流淌着许多无言的诗篇,吟诵至今尤其苍茫悲怆……最后,我和众多的人们一样又骑车上路。
这个冬天,骑车的人似乎特别多,拥挤碰撞的事时有发生,新旧好坏正牌和冒牌的车都在街上奔跑。一辆马车,驮载砖石的马车,在深夜的城市马路上急速穿行。一个世纪的暮鼓和另一个世纪的晨钟,在深夜悄然疼痛。
就像即将进到21世纪的散文。
散文疼痛了一百年,如今像是中国贫瘠土地上老汉们的脸。彼时和此时,究竟会有多大不同呢?我想,新世纪散文,与人交流的方式还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只是表述方面走得更远一些。但新世纪最大的能动的力量,将推动着人们对事情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更多兴趣,从而更加要求世界和人剔除伪装、展露本相。生活质量的改观,也会大量淘汰旧的人们不能欣赏、却一直被动接受的东西,这些人为的、非正常状态下的制作阻碍人们客观、真实地认识生存,抑制了个性的发展,泯灭着人的创造能力,且对人有着极可怕的误导作用,比如横亘本世纪的官样文章。新世纪,读者不会再像这个世纪那样以谁的意志为意志,而更愿意使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语言。真实,真实的创作,对人日益产生魅力,并且日益地深入人心,人们会更多听凭自己的心愿取舍作品,不读虚假作态的文章。没有市场,它自然就被淘汰了。
在新世纪,散文还是最容易泛滥和被人利用的表述方式,散文自己看起来无法抗拒。小说和诗歌想要发表都有较大制约,好像只有散文可以乱,就像本世纪无节制中出现的恣意汪洋那样,而乱也可能是好事,参加越野跑步的人多了,就会磨练出更多有耐力有素质的队员也说不定。下一个世纪散文的市场容量还会增加,供需双方的写读品位更加多样。我觉得只要有人读,什么样式都有权利存在,如果社会环境正常,一切存亡都是自然存亡,这是我所向往的,但历史的经验教训太沉重,我对此不抱太大希望。只不过,下个世纪,网上创造的冲击,会促使这种发展、创造、以新取代旧的交替节奏会变得更快,更呈奇。
散文吸引人,是因为它与人的交流真实平等。我以为散文对作者的要求比较严苛。那个人是什么样子,价值观念怎样,素质如何,承担什么,创造多少,人是否可信,有什么企图,虚实究竟,都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他的作品里能看到的全是他所拥有的和他没有的,优劣善恶轻重缓急简单复杂,这些东西都是他无法掩饰的。所以我觉得,作者个人的质地,就是散文的质地,质地好坏,决定他写出的散文能够走出去多远的距离。这一点到了下个世纪,只会越来越不可阻挡,而不会被别的什么取代或者消亡。悟性好的话,可以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建设、调整自己,可能迈出更结实的步伐。
不过21世纪还会延续20世纪的疼痛,这是本世纪留给后世最深重的遗产。
199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