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3期

大森林之子

作者:洪 山

字体: 【


  六
  
  1996年11月,王利民任代市长,短时间处理了一些工人上访事件,就立即以一种新的形象展现在了市民面前。许多市民打电话表示,有这样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人当市长,伊春有希望,甚至建议提前召开人代会选举市长。1997年2月,王利民在200多名人大代表中以一票弃权一票反对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伊春市市长。
  他的施政纲领明确提出了:伊春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发展,绝对不允许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他说,在资源已近枯竭的情况下,如果越危越砍,只能越砍越危,作为市长,我决不能以图实现自己的"政绩"而损害森林。他采取强有力的行政保证措施,使常规造林、工程造林和基地化建设同步推进,努力增加造林面积,提高林木生长总量和林分质量。以国有林场、所造林为主,实行全民、集体、个体、联营造林一起上,并把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结合起来,以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
  他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乱砍滥伐、偷拉私卖木材的不法行为,亲自到下面的货场、林场、检查站巡察。许多次他看到路边有木材就让司机停车,装作一个买木材的外地人徒步上前去探问价钱。他到一个林场查看时,发现了一个木材加工点,他对陪同他的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说:"你们给我站这里,不准过去!"他独自走过去向工人打听,局长、书记在后面只能叫苦连天。工人对他和盘托出。他回头脸一沉,对局长、书记说:"市里三令五申林场、所不准开锯加工木材,这件事你们怎么解释?"其实,这个加工点林场刚偷偷开了一周,就让王利民撞上了。违犯规定怎么处理市里早有规定,书记、局长无奈,只好连夜召开党委会,免了这个林场场长的职务。对林场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谁也休想蒙混过关。仅1997年,因偷卖木材被撤职的场、所长就有好几个,在利益驱动下一度被认为是顽症的林场、所卖木材之风很快被刹住。他对所有偷卖木材的场长严惩不贷。
  王利民在加强资源管理的同时,大力推行铁力林业局的分流人员分散突围的经验。他清楚地看到,小兴安岭的大森林如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伊春的人员就是这棵树上的蚕,只要大家都聚在上面,最终是要把这棵树吃光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大家最大限度地分流出去,离开这棵树。
  这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林业工人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当国家职工体面光荣,当个体户耻辱的观念,即使再穷苦,甚至每月只有二三百元的微薄工资收入也不愿放弃。何况在具体实施上也是困难重重,做生意,没有资金;种地,土地需要开垦,况且有许多地方气候不适宜,也没荒可垦。这件事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十分敏感。为此,他提出要把分流人员作为改革的重头戏。一方面,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下达指令性的分流计划,他本人逐个企业去检查、督促,拿着林场的工资表逐人核对分流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他发动全局干部进行了细致耐心的工作。帮助分流出去的人员想办法,找出路,给予一些优惠政策。1997年,全市已经分流出去43370名公职人员。这说不上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但是要知道这是打破了43370个人的铁饭碗呀。在林区要十几年才能熬上一个铁饭碗,在平时你打破了一个人的铁饭碗他都要和你拼命,但在1997年打破了4万多个铁饭碗,没发生一起上访告状的事件。他们都理解新市长的部署,有人甚至说:"林区到了这步田地,也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分流的结果使森工企业的管理费、制造费和营业外支出减少了5158万元。工资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759万元,而工资的发放率提高了80%。
  在增效减人的同时,他又开始探讨对在岗职工的工资概念、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多年形成的上不上班都"画道",有没有活儿都开支的做法。在山上林场、所,全面执行了铁力林业局的"年度定量分配法",即林场、所在上年搞好调查设计的基础上,年初将全年的准备作业,采打集装、整地、选林、抚育等生产任务量、工资、材料费一次定死,包给工组,工组按生产成本、工资含量开支,其余时间职工自己开荒种地搞副业创收。对其它岗位,实行了计件、岗位技能、联产联销联利计酬办法。这一改革,既打破了大锅饭、铁工资,减少了不合理的工资支出,又以利益驱动调动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
  伊春改革的成功得到了林业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重视。林业部到伊春开了部长现场办公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把伊春作为试点。这在伊春的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七
  
  我把一大抱上访信摊在床上翻看,这些写给王利民的上访信有告状的,有反映情况的,也有提建议出办法的,还有什么事也没有只是对王利民表示关心问候的。看着这些信似乎面对着一张张的脸,它们虽然有苦有乐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王利民的充分信任,一双双殷切期望的目光就从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每一封信后面都附有王利民的亲笔批示和下面的督办报告。从这些处理报告中可以看出市长批得认真,下面处理得也绝不敢含糊。对于一封反映供热问题的报告,有关部门专门到反映问题的那栋楼里逐门逐户地测试了温度,进行记录,列了一张表,填写清楚,并且让住户亲笔填写了意见,签上姓名,上报给市长。这种为老百姓办事的认真劲儿叫人看了感动。
  王利民就任代市长的第二天就开通了一部市长热线电话,在电视上、报纸上公开号码,欢迎群众拨打,一天24小时有人值班。有一个居民小区经常停电,居民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后,问题很快解决。这个小区的居民在给市长的信中写道,"好市长好政府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好政府,看到了伊春摆脱危困,走向振兴的希望。"看看这些电话记录和批示,你会感受到在伊春这座城市里,市长和市民的感情通过光缆的电波不停地交流着,他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在息息相通。市民们的喜怒哀乐都愿意和他们的市长诉说。伊春是一座经济危困的城市,但伊春也是一座充满了亲情和生气的城市。
  在伊春整个地区,停电是一个多年的难题,几乎是天天停,尤其是一到晚上千家万户都用电的时候,必停无疑。伊春人因此家家都备有蜡烛和应急灯,大人看不成电视,小孩子没法写作业,工厂停工停产。人们叫苦了多少年,领导为难了多少年,谁也没办法解决。因为发电厂发不出电来,而伊春又没有能力更新设备。对此几乎伊春人都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这是一个客观条件造成的,神仙也没办法的事情。惟有王利民不承认,他认为这仍旧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他上任市长立刻找电业局长谈话,给他指出弊端,命令他立刻解决,要求他每天上班必须送一张头一天供电情况的报表来,并且严厉地对电业局长说:"事不过三,再不能正常供电,下次我就不找你了。"局长也听出了这弦外之音就是罢免。第三天全市供电正常,第四天全市供电正常,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从此伊春市不停电了。全市老百姓无不伸出大拇指称奇。
  一个商场因工作不落实很长时间不能解决供暖问题,造成个体户多次上访。王利民在责成有关部门查清问题后一针见血地做了批示:鉴于商业局造成的影响,主管商贸的副市长写一封信给商业局长,建议他辞职。商业局长只好辞职了。这件事在各级干部中引起了极大震动,从此,工作推不动、落不实的事大大减少了。
  
  八
  
  第一次采访王利民,一等就是7天没有采访成,我只好空手而回。这第二次来伊春又是7天了,仍然没有见到王利民。闷得不行,我来到了北山公园。四门大开,连那售票室都空着,进到公园里,空无一人,冬日的公园里一片荒凉,落叶满阶,花木凋零,偌大一个公园,我是这里惟一的游客,只有我这样一个无处可去的人才会在这个季节逛公园。这就是北方和南方的差别,严寒窒息了公园,它被人们遗弃了。我沿一条铺着白雪的小路一口气登上了山顶。真正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站在山顶上向西方一看,一轮落日红艳艳地正在沉下山去。这就是王利民的故乡。王利民在这里成长,又在此工作,已经大半生过去,他当然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从最基层的普通干部到伊春市的书记,是一步一级台阶,一个不落,在每一个台阶上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王利民最显著的工作特点是务实。他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他倡导并身体力行实施了顺向部署、逆向检查等工作推进办法。每到一个市、县、区、局,不听领导汇报,而是直接插到最基层,采取听、察、议、测、访等方法,检查市里的部署在最基层落实的情况。这一方法十分有效,迫使中层干部把精力投放到基层去,实实在在地抓落实。
  伊春市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回升,1997年减亏幅度是上年同期的41.94%。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看到了希望,万众一心地在市委和市府的领导下突破重围走出困境。
  王利民不当市长当了市委书记,许多老百姓开始不安,他们弄不清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区别,认为王利民不会管那些具体实在的事情了。当然他们更不愿他调走,有人就曾公开地向王利民问过这个问题。王利民回答得很干脆:"我要老死林下,与大森林共存亡!"
  王利民不再年轻,47年的风霜已经把皱纹刻上了他的额头,但那股英雄气总在他的胸中激荡。大森林养育了他,他是大森林的儿子,他要虔诚地守护着这片大森林和大森林中的132万人民。
  〔责任编辑 赵则训〕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