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4期

走向黄金海岸

作者:阿成 常柏祥

字体: 【


  第一章:开发区发展素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毛泽东同志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使渤海湾的这片美丽的沙滩扬名天下。我们且不论这首诗里面包含的政治意蕴,就说其中所表现出的博大、浑厚的意境,使人读后难以忘怀,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就像三颗勾连在一起的明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在国人的心目中始终占有着特殊的位置。
  而今,我们站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层的办公大楼上向外眺望,仍能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写诗时的那种心境:他当年参观过的秦皇岛码头面向大海显得雄伟壮丽,左侧可看到大汤河从北而来,注入渤海;薄雾中,那雄奇苍茫的海面更让人们的性灵和眼界豁然得到拓展。使我们在看它的时候,不能不进入历史的遐想,使我们在描写它的时候,不得不带上澎湃的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从它的身上透视出当代世人在这伟大的时代所创造出的奇迹。
  秦皇岛是美丽的。它不仅有美丽的海滩,秀丽的风光,宜人的气候,它还有举世闻名的秦皇岛港口,该港口的吞吐能力达1.24亿吨,俨然是一个世界大港;它更有国内著名的耀华玻璃集团、山海关桥梁厂等几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但是,就此而言,秦皇岛的经济发展与它所具有的天然的资源、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并不相称。没上档次,没上规模,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
  时光进入了80年代。秦皇岛与其他沿海城市一样,迎来了划时代的历史机遇。1984年10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在这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一种崭新的气象喷涌而出:迅速跨越15年的时光隧道,在渤海湾这片美丽的黄金海岸上,创造出一片让世人瞩目的崭新的天地。
  1985年4月25日,秦皇岛市区西部大小汤河之间1.9平方公里的荒滩之上开来第一支建设队伍,拉开了开发区建设的序幕。当时,开发区无论如何还是一个让人陌生的名词,除了招商引资这一总体目标之外,开发者与建设者们并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领导班子殚精竭虑审时度势,制定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积累、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方针。利用国家支持的9000万元银行贷款,先在0.6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进行"四通一平"的建设。先是"水、电、路"的建设,完善最起码的生产生活所需的设施。1986年4月,也就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一年之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便在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落户了。他们所占的"01"号地块,不仅为"华燕邦迪"赢得了开发区历史上"第一"的称号,同时,开发区也终因"华燕邦迪"的到来,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实际上,如今我们回过头去看当年,就会发现那时他们所迈出的艰难的一步,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引资创汇"的现实目的,无疑是一场革命,一次伟大的精神变革,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开端。"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如今因股权的变更而更名为"邦迪管路系统有限公司"。它的国外股东由澳大利亚邦迪制管有限公司变为英国TI集团。但产品未变,仍旧为汽车和制冷设备生产小口径钢管,至今效益喜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内外的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秦皇岛。日本企业家阪口忠男先生想来中国办厂,为了选择理想之地,他向中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写信,表达了他的投资意向,而他收到的最早的回信便来自秦皇岛。然而,这位资深的企业家还必须亲自走访一番才能放心,他从中国的南海出发,当他北上来到海滨城市秦皇岛时,那金色的沙滩、古老的长城、宜人的气候、便捷的交通和热情而坦诚的主人,终于使这位日本工业界知名的企业家作出了最后的选择:落脚秦皇岛,投资2138万元在开发区内创建阪口线材工业有限公司。这是秦皇岛开发区迎来的第一个颇具规模的外商独资企业。著名的"SSS"商标的拥有者阪口公司,创立于1952年,30多年后它却在中国找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土壤。1994年,鉴于阪口线材未来更大的潜力,阪口先生在此追加投资2999万元,使之产量达到3000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线材厂。现在阪口先生已长期生活在秦皇岛开发区,对开发区有着极深的情感,他不仅自己投资兴办厂,而且还介绍他的朋友来开发区投资。在他的引荐下,小林百玉郎、石桥宽等人在开发区累计投资2700多万美元,建立了NPB轴承和石桥金网等企业。阪口先生因此被誉为"国际红娘",并被授予秦皇岛市荣誉市民称号。
  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企业的盈利效应,使越来越多的投资家愿意把他们的资金投向这片黄金海岸,因此,开发区的规模就显得小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进一步激发了外商投资的热情,开发区的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这一年,国务院批准秦皇岛开发区扩大面积5平方公里,第二年的8月,市政府决定将扩区区域内的6个自然村归开发区管理,使开发区实际控制面积达到了10平方公里。1992年到1994年,与全国其他开发区一样,无论从开发建设还是招商引资,都是开发区的黄金之年,到1995年底,秦皇岛开发区仅三资企业就有72家投产,形成工业总产值20多亿元。
  然而,1995年以后,伴随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开始弱化了。特别是1994年底税制的调整,使招商引资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困难。开发区开始面临新的情况:从全国的大经济格局来看,开发区所享受的优惠早晚会被市场经济的大趋势所拉齐。要想使开发区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就必须使开发区拥有新的优势。在那些日子里,秦皇岛开发区工委、管委等新一届领导班子,结合本区实际认真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迅速在认识上达成共识: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开发区同其他地方在政策条件与基础条件的差异正在缩小,只有依靠体制创新、功能开发、健全法制来增创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使开发区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与壮大。于是,秦皇岛开发区率先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反复进行论证,编制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把优化软环境、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作为加快秦皇岛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由于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得力,秦皇岛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的工作,不仅没有放慢,相反,却得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近三年来,在形势不很有利的情况下,开发区招商引资的规模竟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这骄人的成就不能不使世人刮目相看。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