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4期
灵魂塑造灵魂
作者:■李玲修 李树高
字体: 【大 中 小】
分房大战一触即发,校长怎解这道难题……
张春和当老师时,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张春和当校长时,是一位有爱心的领导。
张春和调到职工子弟中学不久,就发现学校里有18名25岁到28岁的男教师是单身,被戏称为18条好汉。的确当时教育不受重视,教师工资待遇很低,新学校连宿舍都没有。所以找好象很困难也不稀奇。县城的女同志宁可找工人、售货员也不找老师。
张春和认识到,这事虽不是教学上的事儿,但却是教师的人生大事,他当校长的,有义务助一臂之力。
有一天,教政治的张德军老师来到张春和的办公室,吞吞吐吐地说:"我和王录华老师准备建立朋友关系……"
教语文的王录华老师是大学毕业,人又长得端庄,所以追她的人很多。给她介绍对象的也很多。张德军对她心仪已久。这点张春和也略知一二,所以他听了张德军的话就给他打气:"很好呀!"
"可追她的人很多……"
"那我在办公会上宣布一下……"
"你先别说,等我问问王老师……"
没过几天,张德军来悄悄对张春和说:"王老师同意你干预一下。"
果然在学校办公会上,张春和郑重其事地宣布:"张德军老师和王录华老师确定了恋爱关系,这是件好事,结婚房子学校会优先安排。再有人来给介绍,你们就婉言拒绝!"
张德军和王录华不久喜结秦晋之好。在婚礼上张春和还送了礼品。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在教学上都做出了成绩。张德军成为年级班子成员,王录华成为高中语文组组长。说起当年张校长"干预"一事,他们总是甜蜜蜜。
张春和为了让18名好汉有机会寻找心上人,还派人和县里一些工厂联系开联欢会。让男教师增加女职工交流的机会。此外有意增加他们的外出时间,放宽他们的活动空间。
不仅未婚的张春和关心,离异的他也关心。
教语文的张老师工作很勤奋,因为没时间做家务,女方极为不满,后两人感情濒于破裂。张春和知道后,派人到家里给女方做工作,介绍张老师在学校的表现……几经调解无效,这个家庭终于解体了。
这遭遇使张老师的心情很郁闷。张春和不仅给他做思想工作,还安排一些同志帮助他物色对象。后来张老师在同志的帮助下,和一名民办女教师相识,相处一段后要结婚。学校在房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他们解决了住处。张老师精神面貌重新抖擞,工作大有起色。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张春和大搞勤工俭学。从1988年到1990年,在学校上了印刷厂、铆焊厂、汽水厂、预制板厂、塑料门窗厂等八个校办工厂;小卖部、胶印部两个部,还有建筑工程队,年产值达到200万。纯利达到35万。使职工子弟中学的福利、奖金达到全县最高水平。
在张春和办公室里,有3张表,一张记录着教职员工生日,一张记录着教职员工住房状况,还有一张就记录着单身教职员工的姓名和年龄。他对部下的爱可谓体贴入微。
单身教师找的对象如果有农村户口,学校也安排住房,还有内部解决"农转非"--在学校校办企业内安排工作,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老师们都说张春和的爱心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权宜之计,他的爱心是他灵魂中的一个切实的组成部分。
有的领导说时有爱心,做时无爱心。不涉及自己利益有爱心,涉及自己的利益就无爱心。班子不团结,上下不团结皆源于一个贪字。
评职称、分房子是任何一个领导班子最头痛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挫伤群众积极性的问题。有的单位职称大战旷日持久,罢工的、告状的、上访的、甚至还有自杀的。不仅没评出团结,评出干劲,评出的是私怨、隔阂甚至终生仇恨。
分房子更是棘手问题。有的单位分房子时间比盖房子时间还长。分房大战更是惊心动魄,失眠的、送礼的、示威的,拉开架子准备决一死战的……有的单位房子分了很长时间,余波仍难平息,后遗症无穷……
实验中学也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军心不稳,必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992年,实验中学第2幢教师宿舍楼竣工。在此之前,原宿舍楼已解决了校内部分住房困难户问题。1992年这幢楼无论从住房格局到施工质量都随着社会潮流有很大的改进。从打地基那天开始,它就牵动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心,每一个人都在考虑自己能否住进去,进去可能有多少面积,在哪个位置,理想的面积是多少,位置在哪里。
所有人都极为欣赏一层的五套大户,不仅面积大,格局合理,还有个小院,达40平方米,可以种花、种菜,甚至还可以搭葡萄架、种果树,亦可以堆放些杂物,这个小院太诱惑人了。
一层有9套房子,是5大4小。小户好说,5套大户分给谁呢?大家悄悄议论着,盘算着,张校长贡献最大,打分最高,又是双职工,他肯定有一套;老书记一套也没得说,还有3套给谁呢?三位退休的老校长,谁上谁下呢?还有在位的副校长,高级教师也不能不照顾吧?
从大楼竣工起,就不断有人到张春和这里谈话,陈述要房理由,提出要房位置,还有一些人暗示了分房不公平会造成的后果……焦点,仍然在那一层的五套房。
副校长李万年十分想要一楼的房子,他感觉自己在实验中学时间最长,身体也不太好……他对张春和说:"不行,我就去找教委!"
听说李副校长想要一层,苗老师也坐不住了,越想越不公平,他也来找张春和:"我是特级教师,副县级,有的校领导是副科级,也没高级职称……"
剑拔弩张,分房大战,一触即发!张春和笑着安抚说:"你们等着,我保证给你们圆满答复!"
分房大会召开的这天,200多名教职员工早早就到齐了。大家都急于知道张校长怎么解决这个大难题。
张春和开始讲话了。平时开会他讲话,言之有物、简练、清晰,所以从没有人在下边开小会,咬耳朵。此时的会场更是人人屏住了呼吸似的安静。
张春和先进了分房的标准和原则,接着讲实质问题:"大家关心这事儿,争取好方案,这谁都可以理解。因为分一次房子不容易。可能住十几年,也可以住一辈子。所以有些想法不全乎实际,有些做法不合常理,有些说法显得偏激,都可以理解、谅解……"
"我呢,也是个大活人,也有情,也有爱。我家属张玉生老师身体有病,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横着走,这大家也都知道。分房打分呢,我最高,理应分一楼。可李万年副校长比我年龄大,来校时间比我早,贡献比我大,我把这套房让给他!我说服老伴儿上二楼!张书记和另外三位退休的老校长为教育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是老前辈,理应住一楼。苗老师教学成绩突出,对学校有贡献,二楼让他先挑,我要东边把头那套吧……"
这个出乎所有人预测的让房方案撼动了每个到会者的灵魂……有人五体投地,"疾风知劲草",在这个涉及个人利益的关键时刻看出了张校长金子般闪光的心!还有人百思不解:张校长刚来校初期,李副校长与他配合利润是很得力,可他不计前嫌,竟把自己应分的房子让给他……
由于张春和的让房,一切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都迎刃而解了。他走出会场时就有五个老师双手合十拜了几下:"张校长,对不起,原来说的话,全不作数!"
李万年则眼含泪花紧紧握住了张春和的手:"兄弟,很感谢你!"
大家在一种舒畅、满足和谦让的氛围中搬进了自己的新家!
在实验中学,张春和让的不仅是房子,还有职称和荣誉。1992年上级下达给实验中学一个高级职称的名额,讲资历论条件非张春和莫属。但他却力荐高中部政治组长袁崇义参评,尽管他刚调来还不到一年。
1993年,学校又有了两个高级职称名额,群众评议都投张春和的票,可他却极力推荐副校长翟润瑟和李万年参评……
1994年,他还不要,结果惹恼了群众:"你再不要我们就不评了,把这个指标退回去!"在这种情况下张春和才勉强就范。
在荣誉面前他也一样。在实验中学,他有9年坚持不要任何荣誉称号。国家级优秀教师,两次机会他分别推荐了数学组高中部的老师孙绳顺和教导主任杨树礼……
与那些见便宜就上,有私利就要,什么好事也落不下的领导相反,张春和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因为他胸怀远大目标,这是因为他懂得:"古今中外,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就的人都离不开严格、自觉的自我管理。"
这也是实验中学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无名到盛名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因之一。
四个学生的突然死亡,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一个突发事件几乎将张春和打到绝境。这就是1996年11月17日到21日,有三名同学先后栽倒在教室和宿舍里,脸色发紫,口吐白沫,在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心脏本来不好,加上过度的紧张,张春和也昏倒在医院里。
昏迷中的张春和万万没想到,在第二天早饭后,又一位学生倒在了学校蓝球场上。在他8点钏苏醒过来时,另一个病房里正对这第四个被病魔击倒的学生进行抢救,只不过已经没有人告诉他就是了。
张春和醒来时,我现妻子张玉生坐在自已的病床前,大夫欣喜地对张玉生说:"没事了!没事了!你放心!"
张春和见妻子忙着给自己盛家里带来的汤,顿时感觉十分酸楚。千分委屈万分委屈一下子涌到心头,情不自禁地落了泪。他不想哭,可泪水越发地多,最后竟抽泣起来。
张玉生的眼圈也红了,她望着丈夫那几天内明显惟悴了许多、消瘦了许多的面庞,段段往事涌上心头。认识相知30多年了,她很少见过丈夫掉泪!在她心目中,丈夫是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学生时代,她就和他一个班,她眼见他遭受了一个打击,先是父亲受迫害自杀被冠以叛党罪名,后是母亲重病去世撒手人寰,紧接着看见他入党的愿望一直因父亲的问题到压制。四清工作团时,他干得比自己出色,但自己入了党,他的申请就是批不准。此后,这个包袱一直压着他,模范教师可以评,工作无可挑剔,但就是入不了党,提不了干。申请书写了无数次,年历换了15张,换个人早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了。可他依然还是那么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终于在父亲问题平反后,入了党。
对他这股子劲,张玉生真是打心眼里疼他,爱他,服他。正因为如此,在当同学时,她就常帮春和缝补衣服修补鞋袜。在他毕业前提出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时,她不能拒绝也忍拒绝。尽管那时父亲竭力反对,还有人给她介绍城市里的军官,经济条件政治条件都比张春和好得多,但她就下不了决心离这个瘦弱的班长而去……
而当张春和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在家乡小学三年级当班主任时,春和继母托他爸爸老下级在大型国有企业齐鲁石化给他找了份相当不错工作。好多人说张春和这下可跳出苦海了,可春和却给继母回封信婉拒了……
也许张春和就是拼搏命,当老师18个春秋,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爱,只有当妻子的她最清楚。有时她甚至恨他这股"工作狂"的劲儿。在上口时有一次孩子生病发烧,玉生刚调来当老师,人生地不熟,她带孩子找到学校让张春和陪她一起去,可他却不肯去,说他管的班学生有课外活动!气得她一赌气带孩子走了……
1990年她得了子宫瘤,医生让做手术。手术那天,张春和还在学校忙,结果手术完了,他才到病房,第二天一早又照常上班去了。
还有一次,玉生患腰椎间盘突出在家里打点滴,张春和又要去学校加班,玉生说,"今天是国家规定的休息日,你在家陪陪我不行吗?"
他却说:"国家规定我没星期天!我去--下,到时回来给你拔下针头就是了!"
可到了点滴打完了,他也没回来。玉生又气又急,幸亏来了个老师帮忙拔下了针头。等他回来玉生质问他,他却说:"哎呀,一忙就把你打针的事给忘了!"……
20年来,就凭他对事业这股执著劲儿,他从小学拼到中学,从农业中学拼到联办中学,又把散乱差的职工子弟中学拼成了一所有口皆碑的重点中学。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平,又要给他这致命的一击呢?不到心碎如绞、痛苦万分的程度,他这个硬汉怎么会泣不成声呢!
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玉生也想嚎啕大哭。但她是聪明人,她知道丈夫此时需要的不是泪水而是力量。她把泪水咽进肚里,笑着,用若无其事的口气对丈夫说:
"你这个人平常不是挺什么的吗?在这关键时候要挺得住啊!"
这话果然犹如强心剂,使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的张春和慢慢冷静了下来。
临近中午时,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的张春和忽然坐起来,"不行,我得回学校!我在这儿躺着不行,出这么大事,学校没人做主,乱哄哄……"
的确如张春和估计的那样,发生在实验中学的这桩奇事--五天内死了四位学生的噩耗一传十、十传百,转眼就传遍了寿光县,甚至滩坊地区也有耳闻了……
小道消息越传越玄,越传越离谱儿,什么样的版本都有:有人说校长吓跑了;仍人说学校有传染病;还有人说有坏人下毒……
教导主任刘孟之来了,他哭丧着脸对张春和说:"校长,学生家长听说咱校有传染病,都来拽孩子回家……"
张春和急了:"拽回去几个?你们没做工作?"
"做了,不听啊,学校里人心惶惶都乱了营了!"
张春和立刻拔下针头,甩掉病号服:"我回去!"
医护人员拦住他:"张校长,你的心脏也不好,不能受剌激啊!"张春和一反平时温文尔雅的常态,大声喊道:"现在情况不明,如果真有传染病,学生回到家,传播到四面八方怎么办?"
市委副书记黄凤岩来了,她是市常委联系学校的负责人,是一位张春和尊敬的大姐。
黄凤岩握住张春和的手,轻声说:"张校长,你一定要挺住,学校离不开你!"
张春和把感激深深在心里,他迫切地说,"黄书记,我请求一件事,希望你给我做主。"
"你说吧。"
"现在是情况不明,百万人的大县,如果真有传染病,学生们散回各地,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学校里公安局的人来了,省、市、北京的专家也来了,有什么突发事件完全可以对付。所以我的想法是把学生们都叫回来,有什么问题在学校解决!"说到这里,他仿佛怕黄书记不放心,又表了个态:"学生叫回来,再有问题,我一人承担。你是大姐,为我拿个主意。"黄书记沉思片刻:"好,我支持你这个意见!"
张春和立即让刘孟之骑自行车把他驮回学校,遵医嘱,在办公室加了张床,安上了点滴器材。张春和刚进办公室尚未坐定,晨鸣集团的董事长陈永兴来了,他紧握着张春和的手,关切地说:"兄弟,搞一个事业不容易,搞一个学校也如此,要挺住!我们集团决定赞助学校两万块钱,用于学生的救护和学校消毒!"
市委书记鞠法昌来了,"你们学校连续高考6连冠、7连冠,名气这么大,不排除阶级敌人捣乱的可能性!不管出什么问题,不是你校长的责任!"
张春和眼含热泪下达命令,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分乘40辆出租车奔赴全县四面八方的村村疃疃,把回家的学生动员回来……
第二天早8点,已有90%学生返校。学校进行了严密的分工,班主任、任课老师盯着各班同学,坚持上课;教导主任、副校长分兵把口,有的陪卫生防疫站到食堂临测面粉、肉菜、餐具进行消毒,有的负责接待潍坊地区公安局人员进行侦查,还有的陪学生查体……张春和则要对来哭闹的死亡学生家长做工作。
两三个月后,分管教育的姜邵华副市长召开了有学校、教委、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有关人士参加的会议,宣布了以下几项结论:1经过解放军总院权威医生解剖和省卫生厅、公安厅反复化验证明,学生死因是病毒性心肌炎造成的心脏病猝死。2学生的死与学校卫生管理没有关系,学校没有责任。
一场轩然大波终于得以平息。
可实验中学从上到下、从校长到学生就像经历了一场龙卷风,一场沙尘暴,一场海啸,灾难虽过,心有余悸。身体、精神、心理都受到极大创伤,仿佛还在那场噩梦中没有完全醒来!灾区中心以外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实验中学经过这场灾难还能站得稳吗?还能在教学质量和高考中力拔头筹吗?
有人觉得经过这场灾难实验中学不大滑坡就谢天谢了,你怎么能指望大病一场的患者去参加健康人的竞赛并取得金牌呢?
还有人认为实验中学经过这个打击已大大伤了元气,今后一蹶不振也是可能的……
1997年高考结束了,在发榜的前夕,寿光市潍坊地区以至省里教育界都在倍加关注实验中学的成绩!
高考成绩公布了!实验中学本科、专科录取分数线上共473人,其中本科大学有220人!这就是说,经历了强震的实验中学的高考成绩不但没下降,还创出了新高!
学校里鞭炮声一响,寿光市政协主席王炳富饭未吃就和老伴儿来到实验中学,握着张春和的手说:"张校长,我的心里一颗石头落了地啊!实验中学了不起啊!"
"市委、市府大楼都没这儿漂亮!"
有人将张春和誉为"教学园里的拓荒牛",这的确是个很形象的比喻。他从教33年,当校长22年,先后参与创办了五所中学,一所比一所好,一所比一所高,当然最辉煌的还是寿光现代中学。
1999年春节后,寿光市政府将创建寿光现代中学列入当年为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紧接着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焕然任主任,教委主任张文南和教工委副书记方建立任副主任的寿光现代中学筹建办公室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选址经过了再三比较斟酌,选定距实验中学5公里的弥河畔沙滩地。
这里面积辽阔,环境无污染,交通方便,有发展前景,是寿光未来的政治文化中心。
1998年12月,张焕然副市长率张文南、张春和等人到上海参观了上海建平(集团)学校的建平中学,平和中学,拜访了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驰名中外的教育家冯恩洪先生。
"我们不要办昨天的教育,而要探索明天的教育!中国呼唤明天的教育!"
高屋建瓴的见解使张春和眼界大开。他在心中为现代中学勾勒着蓝图。
1990年7月3日,现代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1999年9月4日,现代中学工地上打下第一根桩,17支施工队浩浩荡荡地进入工地。他们将分别建筑17幢楼,这其中有3幢教学楼(能容纳99个班);6个阶梯教室,2个餐厅,3座男生宿舍和2座女生宿舍,一幢实验楼,一幢总务楼,4幢教工宿舍……中建8局、铁路8局、华冶一公司、寿光建筑一公司等名牌建筑队的彩旗,猎猎飞扬,打桩机32台,塔吊74个同时轰呜……犹如一场宏伟的人民战争。
进入12月份,建筑施工面积263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也开始破土,这个楼的总体建筑面积相当于实验中学的建筑面积总和……
1999年最后一天,市委宣布了有关现代中学第一项任命:校长:张春和(兼实验中学校长),书记张飞华。
2000年春天,中共潍坊地委书记曹学诚陪着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到现代中学工地视察。曹学诚书记多次指示说:"现代中学要建设一流、设备一流、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这学校投资这么大,你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教啊!"
来参观的人无不为现代中学的现代化设施惊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亲临视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写来了贺信:"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你校一定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的各项改革,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令人惊叹的是现代中学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要两年才完的工程,按时于2000年9月开学,迎来了第一届1700名高中学生!
有一些参观者兴奋地说:"市委、市府大楼都没有你们学校漂亮!我们看见,刘书记的办公室地上刷的是红漆,还有裂缝呢!"
张春和率领2000多名教职员工开始了他第五次创业。
张春和对全体师生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特殊职业,教工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我们是现代中学的第一代创业者。过去,无论有多少成绩,多少辉煌,头上有多少头衔,多少光环,都将成为历史。来现代中学,摆在人人面前的,都是一张白纸,每一个人都要在这张白纸上写自己新的历史。我们的追求是四个一流,设备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成绩一流,要把现代中学真正办成令人羡慕的中华第一校!"
祖国在期待!
人民在期待!
2001115-215
〔责任编辑 商 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