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铁肩担道义 无私天地宽
作者:商 震
字体: 【大 中 小】
峰劈打过来,有的闹事者直接找到学校,拍着桌子和刘尚峰叫板;更有明的不敢,背地里下黑手的,两次砸坏了刘尚峰家的玻璃;更有甚者,将“打断刘尚峰的腿、绑架他的儿子”的恐吓信投到刘尚峰家中,全家老小整日提心吊胆,抱头痛哭。面对接二连三发生的这些“闹剧”,好多人都在心里为刘尚峰捏着一把汗。面对威胁和挫折,面对亲朋好友的劝说,面对家人的埋怨和不解,刘尚峰坚定决心,毫不动摇。学校的北门后来是用水泥堵死的,墙垒筑好后,他派师生昼夜值班看守,直到水泥彻底凝固。开了几十年的北门在刘尚峰满腔正义的感召下终于关闭了。
三 科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没有管
理就没有学校。
——刘尚峰
刘尚峰从到校那天起,就向全体教职工明确了他的“2345工程”治校方针。“2”就是两个明确,明确树立信心,崇尚实干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追求一流”的办学目的;“3”就是三个重视,重视校园管理、常规管理、硬件建设;“4”就是四个全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5”就是五个强化,强化竞争机制、制度建设、师风师德、教学教研;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在具体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发扬一中精神,强化两种意识,发挥三个作用”。首先是在全校上下发扬团队精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是个拥有几千人的大集体,如果没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就很难把工作搞好。基于这种认识,在刘尚峰的带领下,总支书段保禄、副校长杨保清、李文亮,副书记王魁、工会主席王俊霞六位校领导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师生树立了校荣我荣、校毁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强化了“服从和责任”两种意识。并充分发挥了年级主任、师生之间、学生干部的三级作用,在全校上下、师生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重振校风,刘尚峰加强对学校内部秩序的整治,从穿校服戴校徽等小处抓起,在全校展开了一场“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外塑形象、内铸师魂”为目标的运动。随着新的校规校纪的逐步落实,刘尚峰在学校内开始了抓反面典型。以前松散的管理,使得临漳一中的教职工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空间,上班时间他们三五一桌,四五一堆地玩扑克,下班后成帮结伙地在饭馆酒店吆三喝四,每个月还拿着不薄不厚的工资。刘尚峰到校后要求所有教职工在校内严禁抽烟、喝酒、打扑克、玩麻将,要在岗一分种,工作60秒。
一次,—个年轻教师在上课前十多分钟时,抑制不住烟瘾,偷偷点了一支,没想到被刘尚峰撞了个正着,刘尚峰毫不留情地罚了他100块钱。“临漳—中的香烟100块一支!”由此成为刘尚峰禁烟的美谈。另一位老师原来是负责行政工作的,习惯了应酬,经常喜欢和朋友撮上一顿,喝上几杯。一天中午,这位老师和几个朋友小坐,几杯酒下肚后,面红耳赤,跌跌撞撞地来到学校,刚巧遇到了—个校级领导,他一把拉过那个领导,指手画脚地发泄心中的不陕,刘尚峰知道后,立刻宣布,马上请他回家,什么时候清醒了什么时候再来学校。校行管办公室有两个有背景的行管人员经常依仗自己的特殊关系擅自离岗,刘尚峰发现后当面对他们进行了严肃批评。教师迟到了,就把名字公布到教学楼的黑板上,让全校的师生都来关注,这无疑比开会点名批评还要令人尴尬。很快,严格遵守校风校纪在校园内形成了一种共识,教职工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
刘尚峰深知,创办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学质量,而取得一流的教学质量,更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的灵魂。没有名师,创建名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此,刘尚峰精心实施了塑造名师战略。首先刘尚峰推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建议,采取了“一推二帮三带”的措施。“一推”,就是推动,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的对讲赛,敢于战胜自我;“二帮”,就是帮教师树立信心,每科挑选一名教师作示范课,其他教师都来帮助他,使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三带”,就是发挥已有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一年多来,临漳一中有三十多名教师获市以上奖励。为了鼓励教师更上一层楼,刘尚峰亲自制作了“名师光荣榜”,并为他们颁发了奖金,使教师们勇攀高峰。竞争上岗,是刘尚峰教学管理的第二个措施。学校按照优化组合的办法,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分别由年级主任、学科带头人挑兵选将。对六名待岗进修的教师,只发生活费。第二轮仍不能上岗的坚决清退。同时,在资金上倾斜。刘尚峰上任时,接的家底是30万的外债。尽管如此,刘尚峰仍坚持“再穷不能穷教学,再苦不能苦教师”的方针,一次性补清了前面所欠老师的费用,并将班主任费由30元调至100元,还率先增加了课时补贴。切实在校园中形成“谁教学谁光荣,谁教学谁受益”的氛围。
注重科研是现代办学理念之一,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机和动力所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深入的研究,对教法、学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最终才能成为优秀教师、学者化教师、研究型教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在学校大兴教研之风。每周二全校分学科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出一本论文集。学校还承担了两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一是《诱思研究教学重点实验研究》,二是《中国汉语文母语教学环境的人文透视与改善对策研究》,刘尚峰亲任主持。在广泛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教研活动学科组长负责制,教学成绩任课老师责任制。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实在课堂上,还实行了学案制、说课制,严格要求老师做到“六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手段、说练习、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最后上交说课笔记,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为了提高教学教研水平,学校每年都组织老师到外地参观,也经常到本地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同时还积极与知名院校联姻,多次聘请外地教育专家来校讲学,还聘请了两位英籍教师来校授课。这些活动给学校的教学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鲜空气,融化了传统教学模式这块坚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吐故纳新,增强师资力量,学校连续两年从湖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招聘了几十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使青年教师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花巨资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全校已有5名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6名教师正在进修研究生,教师中本科学历占95%。2001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325篇,其中获奖论文108篇,培养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种竞赛34人获奖。
作为一校之长的刘尚峰尽管工作繁忙,杂务缠身,但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日常工作之余,他潜心于教学研究,亲自主编了三本教学论文集,创办了一中校刊,还撰写了《教师的学者化倾向,应引起高度重视》等文章。刘尚峰还先后获得了国际贸易和教育管理的研究生学历,以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人和兴校
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是学校
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要为学生的
终生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
——刘尚峰
一中教师的上岗证上,打印着刘尚峰的寄语,“乐教、重教、善教;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并首次提出“学生无差错”的观点和学生在校“三部曲”的主张。第一年,自信;第二年,自强;第三年,自律。使一中毕业生在校争当好学生,回家成为好儿孙,到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是刘尚峰常挂在嘴边也落实到行动中的一句话。为确保一中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刘尚峰四处奔波,多方“化缘”,先后与县农行签订了“金穗助学”协议,与县民政局达成了“特困生救助”协议,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对学生呵护备至。高三毕业生谷振峰在学校模拟考试中多次得第一,可家境却十分困难。刘尚峰不仅定期从自己的工资中为其缴纳生活费,而且把自己办公室的电扇让给了他。高考揭榜,谷振峰以661分全县夺魁,被清华大学录取。
对成绩优秀者如此,对升学无望者,刘尚峰同样一视同仁。他们确立了对在校生坚持一帮升学二助就业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宗旨。学校先后与县武装部签订了“一中学生优先参军”的协议,与省劳动厅就业处、市交通局、县劳动人事局签订了集体劳务输出合同,确保临漳一中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在社会上找到理想的位置,以切实担当起学生的第二“父母”的重任。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比、学、赶、帮、超成为同学们报答母校的具体行动。这种强大动力正是临漳一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力量源泉。
刘尚峰对待学生,视如己出,对待老师,视如亲人。他深深懂得成功之道,贵在用人;用人之道,贵在用心,并努力去身体力行。在教师中,不论谁家有事,不论谁有困难,刘尚峰总是第一个去探望,坚持以情感人,以心换心。遇阴雨天,他便打着伞,踩着泥水到教师的宿舍去看望。年轻老师,特别是外地老师的婚事,他总是既当红娘,又亲自操办。逢年过节,他送礼送到教师家中,拜年拜到教师炕头。化学老师胡俊峰是学校有名的孺子牛,其母亲常年瘫痪在床,他却没有请过一次假。农历八月十五,刘尚峰掂着月饼替他看望了老人,胡俊峰得知后,工作的劲头更足了。教师王美英常年有病,春节前刘尚峰带着慰问金前去看望,感动得他热泪盈眶,连连说:“刘校长真是俺的贴心人啊!”
校领导以校为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的高风亮节,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投身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流血流汗不流泪、丢家丢子不丢人”、“宁舍身体、不舍学生”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54岁的高三物理教师陈万生,高考前夕,由于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晕倒在讲台上。输了三天液后,他不顾校领导和家人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迈进课堂。非典时期,老师胡文玉的母亲重病在身,他把护理的事托付给爱人,自己封闭在校,给高三学生精心上课,直至母亲病逝,也没有顾上回家看望老母亲一眼。青年教师韩青梅、董丽芳等,孩子病了,她们只是在电话里听听不满周岁孩子的哭声……类似这种舍小家、顾大家、舍身体、为学生的事迹不胜枚举,因为在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甘愿为新一中的美好明天“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悔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回报,新一中的建设已顺利完成了两期工程。全校的升学率也节节高升,高考成绩在全市首次跨人先进行列。北京四中将其列为网校联络点,北空招飞中心则将其列为“招飞基地”,面向全市招生。
回首来路,“峥嵘岁月绸”,三年披荆斩棘的历程让刘尚峰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光明的前景又让他热血沸腾,“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未来,未来的前景在于奋进。”刘尚峰努力用心血和汗水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大步迈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