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天蝎星落古冶底
作者:郭学宝 晋朝霞
字体: 【大 中 小】
另外,村西王保堂屋中,双梁均为断梁。据当地传说,是当时皇帝不许民间造通梁之屋,以避其姓名、年号之嫌。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唐风建筑研究专家李百进认为,这种建筑构件是因材施工,由于采木不足故接续之,非上说也。这种情况在日本等地,也常见到。
纵观冶底民居,除棋盘院之外,全部尊卑有序,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的典型体现,也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泽州地区民间建筑、经济发展的有力佐证。
除了丰富的民居之外,冶底村旧有岱庙、老君庙(今冶底村幼儿园)、下东庙、十方院、祗园、中心庙(今村委办公处)、南堂、小堂、山峡庙堂等儒道庙观多处和古阁楼五个,因历代战争等原因而存留下来的只有老君庙、祗园、南堂等少数几个了。其中,祗园又有祗苑、祗洹、祗园精舍、祗树、祗树林、祗树园之称,是“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 Jetavana-vihfira的意译。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懦萨罗国的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购舍卫城南祗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祗陀太子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玄奘去印度时,祗园已毁。后用为佛寺的代称。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曰:“祗园兴板荡之悲,界積淪胥之痛。”由此看来,冶底村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岱庙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明清时期的冶底工商业
作为镇村建制的冶底,其工商业是没有现成资料供我们查考的,更何况我们要考察的是明清以前的工商业呢?据村委主任史前如介绍,冶底村东部至晋普山脚下,至今依然排列着200余个煤矿井筒。这些井筒粗细不同,但是最初的井筒较细,至明清以后的井筒较粗,接近于今之规模。仅由此点可知,冶底村的煤炭开采业至少在宋元以前就已有了。
鲁迅、顾烺合著的《中国矿业志》载:“本省(山西)铁矿以平定州、盂县及潞安州至泽州、阳城者最著,其开采似始于二千五百年前,迄唐弥盛。”除了上述这200余个井筒之外,今之村东的新街部位原是一大片炉渣,这是冶底冶炼业的实物遗存,只是其确凿年代已无从考稽。依照鲁迅、顾烺的说法,我们推断冶底村有2500-3000年历史,似可以此加以佐证。
岱庙以西的出土古陶,虽未经最终证明其造于何年,但从其质料和形制上看,至少是宋代以前之物。
以上三处遗址是明清以前冶底重工业的有力物证。如果我们推断冶底村已有3000年历史是正确的话,那么这里的煤炭开采、冶炼和制陶工业最少也有2000-2500年的历史,历史之悠久是不言而喻的。
“上七里,下八里,不是犁川是冶底。”交通的便利,带动了冶底工商业的繁荣。
据老人郭振邦(88岁)、董兰永(68岁)、董有富(65岁)等回忆,直至民国时期,冶底村前后两街依然是店铺(多为外露抱厦)林立,字号繁多。所涉行业有旅店(含骡马店)、盐店、票号、当铺、染房、油坊、铁匠铺、饭铺,共有 200多家。其中贵兴通、广聚兴的生意最为红火,不仅在镇上有生意,在河南、河北等地也有业务。直至抗战爆发前,冶底的工商业才逐渐冷清凋敝起来。建国以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冶底工业有了新的起色,但商业发展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显得相对滞后。
鉴古知今,冶底村若能依托岱庙、民居等资源,努力发展旅游业的话,我们相信,这里将有新一轮的经济繁盛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