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创新之魂

作者:潘丽萍

字体: 【


  正因为是高投入行业,新产品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家庞大的上市公司,对产品开发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是不可取的。”李春波这样阐释。
  产品规划与产品开发相辅相成。其实。新昌制药在新产品开发上早有举措,1998年就率先成立研究院,拓宽研发方向。研究院成立以前,新昌制药只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多索茶碱4个国家级新产品,研究院一成立,每年都有新药问世,单是2003年就拿下了7个新药批准文号。目前,新昌制药已拥有20多个国家级新药,自己研发的产品达 200多个。
  新昌制药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该如何处理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并因此确定了一个梅花形的发展战略:
  中心是主业药品,周围的产业都是跟药品关联的,或者向前延伸或者向后延伸。包括人体保健、动物营养、生物农药,还有天然药物。
  对于产品发展战略,李春波高瞻远瞩,慧眼独具。
  2002年9月,新昌制药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每年投人产品开发经费达1500万元,相继开发成功国家级新药35项,正在开发的国家级新药近40项,其中国家一类新药6项、二类新药18项。这样的新产品储备水平,已居国内制药企业前茅。2003年,新昌制药年销售额达到了13亿元,10年前,新药销售收入只占总销售额的15%,而今新药销售收入已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实现了惊人一跃。
  
  从一座改革的庙说起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个传统的故事。最近,有人创新了“三个和尚多水吃”的故事。
  这里有三种创新的办法:一是让三个和尚搞接力赛,每人挑一段,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种协作的方法,叫“机制创新”。二是老和尚立了新庙规,谁水挑得多吃饭加一道菜,谁的水挑得少吃白饭,结果三个和尚都拼命去挑水,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三是三个小和尚商量着天天挑水太累,就用山上竹子做成管道引水到庙里的水缸里,这叫“技术创新”。
  创新让三个和尚不再为吃水发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事实上,每一家企业都在努力地创新,创新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无穷活力,从而在创新中嬗变,在创新中飞跃。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实现创新。
  创新,是新昌制药之魂。无论是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新昌制药坚持不懈,一以贯之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而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更令人叫绝。
  “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表现为以技术、产品、专利为核心的垄断竞争。随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臻完善,生产仿制药已成禁区,企业若再不自行创制新药、实行规模经营必将被淘汰。”李春波如是说。
  新昌制药在技术创新上的超额投入,使其以高科技含量品牌的形象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技术创新上,新昌制药始终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新药开发,二是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发展了维生素类、利福霉素类、甾体激素类、喹诺酮类,发挥这些核心产品的优势,把这些产品做大做强,技经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增强新昌制药的核心竞争力。
  新昌制药作为国内氟喹诺酮类药物研制和生产的最大基地,走过了不断追踪国际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先进水平,从单纯仿制开始逐步实现了自主创新,进行了四代产品的开发,从而在这一领域中独领风骚。
  这些年来,新昌制药技改投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正确的决策,科学的实施,加快技术改造,注重有效投入。在技改中始终遵循着“准、高、集、快、省”的五字方针。
  
  打破国际垄断
  
  让时光倒流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患有心脏病,日本友人听说后送他一瓶药,周总理舍不得吃,叫人拿到医药研究所剖析,发现里面有维生素E!再一查,国内没有厂家生产,进口1公斤需要1000多元。
  新昌制药瞄准时机,决定抢在第一时间上维生素E项目。
  维生素E可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制造植物醇来合成。虽然当地有丰富的蚕沙资源,但没有合成试验的仪器设备。怎么办?新昌制药的新老技术员拧成一股绳,因陋就简,克服重重困难,半个月拿出样品,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维生素E的定点厂。
  果不其然,维生素E成了企业的摇钱树,客户主动上门提货,一时门庭若市。
  中国能生产维生素了!这一新闻引起世界维生素大鳄的极大关注。而他们关注的目标是市场,通过压价的手段企图把我国维生素E生产扼杀在萌芽之中。一时间,维生素E市场风云突变,产品从每公斤880元、550元、300元……价格一跌再跌,新昌制药的维生素E惨遭“滑铁卢”。
  退出还是奋进?转产还是扩产?这是一个异常严峻的考验。
  关健时刻,新昌制药没有动摇。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挺过去,前面是个艳阳天。
  有资料表明:70年代,国际上已实现了维生素E全合成生产,而国内尚是半合成产品,相对来说,全合成产品成本低。当时,瑞士罗氏公司与德国的拜耳公司采用的全合成生产是丙酮——乙炔路线,国内制药研究所想“克隆”此线路,进行联合攻关,终因技术装备落后而黯然收场。
  新昌制药另辟蹊径,提出采用山苍子油 (或芳樟醇)——格氏路线。这条路线装备较为简单,适合逐步扩大的生产方式。通过两年的努力,从小试到中试,一举成功。这下,新昌制药扬眉吐气了,投入了23万元建立起我国第一条全合成维生素E生产线。那是1980年。
  1992年,新昌制药征地300亩,建立了新厂区,千吨维生素E的扩产项目上马。1997年组建“浙江医药”后,万吨维生素E项目也摆上了议事日程。
  生产维生素E的主要原料三甲基苯酚 (三甲酚)被几个国际大公司控制,国内维生素E生产一直受制于人。我国维生素E生产厂家的原料三甲酚一直依靠进口,国外大集团为控制市场份额,一是哄抬价格,以抬高我国维生素E生产的成本;二是限量供应,以控制我国维生素E总生产量。由于三甲酚国际垄断,新昌制药的维生素E生产在1997年就陷人了窘境。
  怎么办?不能坐以待毙!
  李春波决定攻下这个堡垒。
  他把新昌制药的科研人员召集起来,公开表态:成功了,荣誉属于你们;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
  于是,一个名叫张广才的科技人员站了出来,开始产品试验。在那些日子里,李春波几天几夜坐镇在实验室,给科研人员打气,增添信心。结果,三甲酚开发项目一举成功,不但质量指标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而且成本也很低,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对华垄断,为我国发展维生素E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
  国外大公司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打压,三甲酚的市场销售价从每公斤7美元骤降至3.5美元,而且取消配额限制,企图在新昌制药立足未稳之时把它挤垮。同时又使出了第二招“杀手锏”。这年12月,日本一家化学公司派出高级考察团到新昌制药,这家公司原是新昌制药三甲酚的供应商,过去向他们多要1公斤也不肯,这次却愿意以每公斤3美元的价格供货,而且承诺长期无限量供应,条件是要新昌制药放弃三甲酚生产。
  “这价格很低了,贵公司的生产成本是到不了这个水平的。”日方代表自信地说。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