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潮平两岸阔,风正千帆悬

作者:邵 山 王伯生 马德明

字体: 【


  张斌校长津津乐道的是校中三桥:“为了方便学生,老区中间的桥,是学校花250万元钱买来的。买了桥,带了地(20亩),招儿子,有老婆,何乐不为呢!为沟通新老两区,避开地面车辆行人,学校还造了二百米长八米宽的‘天桥’,又‘造’了由十八辆豪华中巴组成的接送外地学生的‘车桥’”。是的,学校的发展要有决策者的长远眼光;也要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此前,老校友老省长陈焕友多次关心过学校的事业; “车桥”之策亦是通过发动本市群众得来的锦囊妙计。现在,平潮中学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效益都有了突破。《江苏教育报》称“平中”是“通州乃至南通教育界的‘华西村”’,其实也是精神上的“小康”之校。
  画外音:“平中”是有很大魅力的,什么是魅力呢?——这是一种能让人开颜、消愁,并且悦人、怡人、迷人的神秘品质,它像一缕丝,巧妙地编织在“平中”人的性格里,让人感受到其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变。平潮中学不但“景美”而且“神美”,请看一组特写:
  师生们走在池沼小石桥上,踏歌而来,扑蝶而舞,面庞生动,灿烂娇美。
  放学了,十八辆豪华中巴一溜儿驰出校门,气派壮观,彰显出:平潮中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上课了,吕老师步履轻盈走进教室,打开段考试卷:“同学们,我们这次考得很好,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学校教研气氛浓厚,国家级及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承接了几十项。教科研成果累累,收获颇丰。
  去年初一新生招生时,计划招生数是 700人,可是竟来了7500人,凌晨两点就有人来排队,成为学校的另一道风景。
  一位老师的铂金戒指失而复得,这种事在校园里屡见不鲜,蔚然成风……
  画外音:人们羡慕高楼大厦,因为它是由一砖一瓦建起的;人们向往高山,因为人选择了永不懈怠的奋行。“平中”人以人格为最高学历、关爱为最高品位。谁说这不是硬道理呢? “平中”人能以人为本,以创为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靠的是全体“平中”人的努力。万千气象中先进的理念与校园结缘,新人新事在校园闪光:陈锦铎、薛德成、王寿兵、周贵进、顾铁军、陆志强、李丽萍……一个接一个的教育品牌,走在光辉的行程里,风采摇曳。
  
  第四章
  
  从多年的共事中,老师们知道,张斌是一个具有多维品质的校长,有思想、有气魄、有机敏、能务实,他从常务副校长到校长,老师了解他:如果说管理是一项事业,他选择了奉献;如果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他选择了求真;如果说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那他选择了创新。师生心中,存着他的档案:
  传统色彩:厚道、诚恳、与人为善。
  现代气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
  管理理念:身体力行、工作的报酬是工作.学习的报酬是学习。
  个人情志:成功不是空洞的,应该充实、充电。
  工作期望值:六十的方案,九十的效果。
  警校名言:学校为田鼠,四周强敌,环境恶劣,要得生存,壮大自己。
  是的,张校长平时总是在思考着学校,也在总结着自己的工作。多年的从教生涯,逐步形成了他校长工作的“新三点”论。一是“回归”论:要让思想教育、爱人之心回到学生身边。事实证明,当社会物化到一定程度,或处在过于讲物质的环境里,就需要用一种思想精神去反哺,用一种情感去熏陶。许多西方国家提出学孔子、学雷锋就是明证。现在,我们学校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收书学费,每人按月发生活费300元。让人感动不需要提醒。某报社一记者采访时,张校长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可以说平潮中学不但是文化巨人,也是精神巨人,真正讲素质,讲全面育人。
  再看看他文章里的一段文字,便知其“天下三分”论:现在有三种家长,一是传统型,二是管吃穿型,三是现代意识型。学生生活如三种鱼:一种鱼在缸里,一种鱼在池塘,一种鱼在江河。有三种教师:有“苦教”之师,有“严教”之师,有“善教”之师。有三种校长:有人硬领导,有人软领导,有人恩威并重。其实,条条都是选择题,都被“平中”人选“中”了。
  校长是学校的品牌,张校长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领导、老师、学生、后勤好比联动的四齿轮,如果哪个地方“咯噔”了,必然影响速度。现在“平中”正在和谐共振中运作着、运动着。今年的一天,学校的老师和几个来客在和学校的领导侃生活、侃教育的时候,谈到了什么“理念”呀! “创新”呀!在谈到了“影响力、决策力、用人与明向”是“新领导力”的话题时,那一次张校长说出了第三“论”——“精神境界”论。他说:“我觉得人要有个‘精神’和‘境界’的问题,比如说,我校的老师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他们敬人、敬事、敬物,这就保持了一种活力。还有个‘境界’问题,我不信神佛,但人说起的神佛恐怕是达到了很高很高的境界,人也有境界,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会精神不老。至善至美是衡量境界的一个标尺,做到这一步不容易,做到这一步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学校老师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和高尚的境界,这大概就是发展创新的本钱吧。”忽而歌声传来,师生们唱起了校歌《平潮风帆》。它表达出“平中”人的心声,我们循着歌声而行:
  在江海大地上,万树桃李多么明艳。回首身后的脚印.我们一步一步地向着峰巅。
  在平潮的大江之岸,水天一色,彩虹美丽;你看那金色的流水呀,送走了多少远航的风帆……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