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心平气和说空城
作者:易中天
字体: 【大 中 小】
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以裴松之作注时,就断定郭冲所言不实。裴松之说:“就如冲言,宣帝(司马懿)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但是,在诸葛亮那里并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在曹操这里就可能呢?因为情况不同。第一,当时吕布手上只有一万多人,并不像司马懿那样有一二十万,围而不打大约不行。第二,此处地形确实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吕布不能不疑。第三,吕布既然不可能打马向前,“辕门射戟”的手段也就使不上。再说曹操也没在城楼上,射谁呢?“令轻兵挑战”的事吕布倒是做了,可惜是在第二天。这时,曹操已经当真设了埋伏,派兵侦察又有什么用?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曹操这件事是“空城计”,因为曹操的“令妇人守陴”也可能并非计谋。但不管怎么说,我的说法毕竟于理不悖,于史有据。按照科学研究的惯例,至少可以作为“假说”提出,怎么就是“信口开河”、“破绽百出”呢?
至于“空城计”究竟是谁发明的,当然可以讨论。包括曹操这一招算不算,历史上有没有“空城计”,都可以讨论。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看法。将曹操此例算作空城计,这话早就有人说过,不是我的“发现”。将文聘此例算作空城计,这话也早有人说过,并不“新鲜”。还有人说最早的“空城计”,发生在公元前六六六年。这都算一种说法吧!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和自己观点不同,就乱扣帽子。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就只列举了《南齐书·高祖纪》、引日唐书·良吏传》和《北狄传》的三个例子,也不提文聘和赵云的那两例。按照网友“红茶杨威利”的逻辑,是不是也要算作“一知半解”呢?
其实提不提文聘那一例,各人有各人的原因。我不提,是因为它发生在曹操战吕布一事之后。钱先生不提,则可能是先生对“空城计”的概念有严格界定。考《管锥篇》所举三例,一则日“偃兵开城门”,二则日“开城门延贼”,三则日“开门以待之”,都有“开门”这个环节。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钱先生的标准。如果是,那么,我说的那一例不算,“红茶”先生的那一例也不好算数的呢!至于周振鹤先生断言历史上不曾有过“空城计”,他的标准可能更严格,具体内容我就不晓得了。但可以肯定,周先生作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是决不会“更加无知”的。
[责任编 李 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