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任何生命是不能随意忽略的

作者:刘家科

字体: 【


  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书稿,是一个靠讨饭长大的村民,一个一光到底的老光棍,一个没上过任何学校的文盲,毕其一生写就的一部约二百万字的书稿。这部书名为《光棍传》。作者叫何二,是冀东南与鲁西北结合部的大河沿村人。何二是去年深秋那个傍晚去世的。临咽气的时候,何二将这部撰写、秘藏了一辈子的书稿托付于我。那时在镇医院的病房里,只有大河沿的老支书和我在场。当时我从他病床底下拽出那个包袱,打开一看,是一堆由各种各样的纸缝制的小本子,每个本子的封面都黑黑的,上面分别写着一个歪歪斜斜的人名。我惊异之中,问何二,这是些什么?何二两眼紧盯着我的脸,断断续续地说:“这是俺写的《光棍传》……俺想了八年,最后想明白,俺这书只有你能懂……俺把它托付给你.你不要推辞……”
  惦着何二的临终托付,我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通读了这部书稿,我敢断定,《光棍传》是一部奇书。奇一,是特殊的语言文字。书中每一段话都是由最简单的汉字加自编的符号和自绘的画图组成,读此书如读天书,难读却又难以释手。奇二,是特殊的人物群体。作者从光棍群里站出来,用平生的心血为光棍们作传,着实令人惊异和感叹。大河沿村自清朝末年以来连同作者在内共有八十七名光棍,而此书中除作者之外的八十六位光棍每人都有一篇内容翔实的传记。奇三,是特殊的生活视角。此书为读者揭开一个司空见惯的表象下鲜为人知的隐秘世界——在传统习惯的视域里不可能看到的精神世界。
  何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多年的忘年之交怎么竟然变得如此陌生!是一种怎样恒久的动力使何二在其困顿孤寂的一生完成这样一部大书?是一种怎样异乎寻常的期冀使何二超越难以想象的困厄,终生保持不竭的创作激情?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使何二在糟乱变幻的生存环境中挣脱出来、长久冷静地审视这个光棍群体?一连串的问题反复撞击着我的脑海,而后,又使我沉入深深的思考与回忆……
  记得是二十多年前初冬的一个上午,我与一块儿下村蹲点的同事在集市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下身穿着裤衩、上身披张麻片的乞丐窜到一个炸油条的摊位上,他伸手抓起一大把晾在摊上的油条扭头就跑,随跑随往油条上擤鼻涕,在后边追赶的那位主人,见油条已被糟蹋,便停步返回。而乞丐却扭转身来,倒退着,脸朝着那位炸油条的人傻笑。乞丐有些忘形,不小心摔倒在一个铁匠摊子上,脑袋被一个破犁铧扎破,顿时鲜血喷了出来。赶集的人们围过去看热闹,却没有一人上前帮他。我想过去,又有点怕,正犹豫间,只见一个留白胡须的麻脸大汉,大声喊了一句:“要饭的也是个人啊!”就冲了过去。他蹲下身,用毛巾扎住乞丐的伤口,再用布腰带紧紧地缠好。然后把乞丐抱起来,大步向集市东头的卫生所奔去。这位庄稼老汉的举动让我惭愧和敬佩。后来我向老支书打听这个人,才知道他就是本村的光棍何二。据说何二那天还把那个乞丐接回家,为他养伤半个月。在我的第一印象里,何二是那种仗义、善良、威猛的庄稼汉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与写书联系起来。
  我对何二产生兴趣是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村里有人告诉我,何二多年来对一本叫《史记》的旧书非常着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大河沿村劳动锻炼的那个叫董耜的大学生,两年多的时间内,几乎每天晚上都给何二讲《史记》。六十岁的何二仍有非凡的记忆力,凡讲过的篇章,他都能复述。据说,董耜临离开大河沿的那个晚上,何二向他提出了关于《史记》的十八个问题。何二家祖传的那本线装《史记》,是他爷爷当私塾先生时经常读的,后来爷爷过早去世,父亲没有机会念书,但这本《史记》却完好地保存下来。父亲将近四十岁才娶上媳妇,却在何二七岁时因病去世;何二跟母亲尽管多年外出讨饭,而这本家传的《史记》始终被珍藏。何二曾告诉董耜,父亲去世前在病床上给他讲过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关于《史记》的故事。童年的何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很着迷,特别是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忍受巨大的屈辱和痛苦完成此书,对何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司马迁关于如能将《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流行于世,即使被诛杀万次,也不后悔的话,也深深地印在何二的心上。
  我的喜欢《史记》是缘于大学毕业前选择了“《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那个学位论文题,此后一直对《史记》保有难释的情愫。多年之后能在农民中遇到同好,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在那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我初次造访了何二。那一夜我们谈到天亮。何二向我提出的问题不止十八个,但所有问题的核心,都能归结到人格的“尊严”。比如他问我,英雄受辱与光棍受辱对于他们各自心灵的伤害有什么不同?他提出韩信胯下受辱、彭德怀“文革”受辱和大河沿村光棍受辱的诸般事例,让我分析评判。我说韩信与彭德怀的事已是众所周知的史实,而大河沿光棍受辱则不可能写进历史,能否相提并论,我不敢妄言。然而他给我讲的一个光棍受辱的事件,却让我陡然产生了沉重的历史感。“文革”中的一九六八年盛夏,红卫兵揪斗了村支书和大队长,夺了村子的领导权。就在夺权后的第二天,发生了大河沿历史上的“茅房”事件。红卫兵头头断定此事为阶级斗争新动向,设立举报箱,让村民举报在茅房偷窥侮辱女红卫兵的反革命分子。三天之后,果然有人将一封举报信投进了举报箱。于是村里的壮年光棍二梁子被指定为“凶手”。平时二梁子嘴臭,爱说下贱话,但从没发现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在几次批斗会上二梁子都拒不认罪。红卫兵头头下令用“以牙还牙”的办法侮辱二梁子,当众把从出事的那个茅坑里掏来的大便汤子灌进二梁子的嘴里。光棍可杀不可辱,当夜二梁子悬梁自尽。二梁子的死激起了大河沿光棍们的义愤,四十八个光棍组织起来,抬着二梁子的尸体围着村子转了三圈,然后集资,以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了二梁子。红卫兵头头见“革命的气势”压不倒“光棍的义愤”,只好在群众会上公开道歉。
  在残酷的政治风暴中,人格的尊严往往会受到不可抗拒的摧残,英雄和光棍都难以幸免。这不仅是受辱者个人心灵遭受伤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文明遭受践踏,文明进程发生逆转的问题。何二点点头,似乎是赞同我的说法。紧接着,他又从单个人的问题,延伸到某个群体和阶层。他把《史记》记载的某一朝代与现代的一个村庄类比,把村里人分作若干阶层和类别,且将不同政治背景下,村里不同人的地位与尊严的变化,都一条一缕地摆出来,请我解释其背后的动因。我突然醒悟,从书本到书本,从历史到历史的思考与准备,根本不能解答何二提出的问题。尽管我不具备为何二释疑解惑的能力,但还是耐心听着他的每一句话,顺着他的思路陷入苦苦的思索。从何二的院子里出来,天已经大亮,雨也停了,我却觉得仍有无数的云团在缠绕着这个村庄……
  大河沿是这一带有名的大穷村子。背靠潴龙河,面朝一片大碱洼,正是那种“涝了收蛤蟆,旱了收盐巴,不旱不涝收蚂蚱”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