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冤哉枉也话周瑜
作者:易中天
字体: 【大 中 小】
前些时我在一座省会图书馆演讲,有听众问我周瑜是怎么死的。我回答是病死的。他问,不是气死的吗?我说不是。这位听众很不以为然地说,“三气周瑜”嘛,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真是冤枉。不但对周瑜是冤枉的,也冤枉了诸葛亮。
没错,《三国演义》里是有个“三气周瑜”的故事,还有“既生瑜,何生亮”等等说法,可谓耳熟能详。但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也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个帅哥。《江表传》说“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也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此公是九江人,周瑜则是庐江人。当时九江和庐江同属扬州,所以两人算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曹操便派蒋干去做说客。蒋干到了周营,马上发现周瑜是说不动的,便很识趣地一言不发(《江表传》的记载是“但笑,终无所言”),回来后便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宽宏大量,品格高尚,不是花言巧语可以离间的)。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和蒋干。
实际上周瑜这个人是很优秀的,也是很英雄的。在我看来,此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帅哥、良友、名将、忠臣。周瑜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吴中皆呼为周郎”(孙策则被呼为“孙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那时候,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闲戴纶巾,轻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所以苏东坡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这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
事实上周瑜确实是漂亮的。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这样的漂亮人物,其人际关系一般也就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家都嫉妒他,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他。现在看来,周瑜的情况是第二种。《三国志》的说法是“大率为得人”,也就是颇得他人好感,唯一不太友好的也就一个程普。这大约因为程普是老资格,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说起来程普也是江东第一老将。他曾经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追随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战果辉煌。这样一位老将军,倚老卖老也是难免的,《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但周瑜总是宁肯委屈自己,也不和程普计较。于是程普的态度大变,由不以为然变成了敬仰、佩服、亲近、尊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陶醉了。这就是周瑜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周瑜不但是帅哥,而且是良友。周瑜对朋友是很真诚的。鲁肃投奔孙权,就是他的劝说和推荐。提起鲁肃。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那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对鲁肃有十二个字的描述,谓之“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他们家大约是比较富有的,鲁肃却不趁机发国难财(不治家事),而是“大散财货”,接济穷人,资助英雄。周瑜当居巢(今安徽省巢县)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困(音群,圆形谷仓)米,各三千石,鲁肃就随便指一困送给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困相赠”的故事。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和张昭、周瑜一起,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
据《三国志.鲁肃传》,建安五年(公元二○○年),也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七年前,投奔江东的鲁肃和孙权有过一次“合榻对饮”(同桌喝酒)的密谈,为孙权规划了一个宏伟蓝图,那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就向西进军,灭黄祖,伐刘表,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实在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而且,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也是主张先三分后一统。只不过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后来,在孙权和刘备这两个集团中,鲁肃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鲁肃去世时,诸葛亮“亦为发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观点相同,主张一致,惺惺相惜。
周瑜的观点,开始时和鲁肃是比较一致的。赤壁之战前,江东集团内部为要不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而争论不休,周瑜和鲁肃都是主战派,也可以说是联刘派。但在赤壁之战后,鲁肃和周瑜的政见就发生了分歧。鲁肃是亲刘派,周瑜是疏刘派。鲁肃主张继续联合刘备,周瑜则主张吞刘自大。但周瑜临终前仍然推荐鲁肃替代自己。这对孙权,是出以公心;对鲁肃,是不废私谊。这种高风亮节,真是令人神往。
周瑜和孙氏家族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孙策的说法是“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这是事实。周瑜和孙策是同龄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孙策住的房子都是周瑜让给他的,两人关系达到“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的程度。孙策去世后,周瑜带兵奔丧,从此留在吴地,和张昭一起尽心尽力辅佐孙权。当时孙权还不是皇帝,只是将军。他和周瑜、张昭他们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不是君臣。所以其他人对待孙权的礼仪都比较筒约,不太讲究,唯独周瑜带头执臣子礼,把孙权看作实际上的君主。这份忠诚.是忠臣之忠,也是良友之忠。
正因为周瑜是这样的人,和孙权又是那样的关系,所以曹操和刘备这两大巨头,都对他心存忌惮。据《江表传》,建安十四年(公元二○九年),刘备到京(今江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