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朱元璋与农民
作者:熊召政
字体: 【大 中 小】
“天至高无上,怎么可能还有老师?”第二是他的咏雪诗,有这么两句“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诗句比起毛泽东的咏雪诗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则不可同日而语了,
纵观明朝的一些国策,朱元璋少有创见。他开创的大明王朝,说得准确一点,只是“开”而非“创”。我们说一个帝王应有雄才大略,这是统而言之。若分开来说,则开国应有雄才,创业则需要大略。朱元璋是雄才有余,而大略不足。立国之初,他不遗余力推行制度建设,也只是恢复帝国的秩序而非给新的王朝注入诗意。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希望他的国家稳定而富裕,士农工商各有所务,田野多农夫而城市少流民:每一个臣民都充满至高无上的道德感,都必须心存敬畏。
朱元璋是道德治国的极力推行者,在他看来,所谓道德,最紧要的两个字是忠与孝。张居正写过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这位大明王朝最为卓著的政治家,虽然比朱元璋晚生了两百多年,但他对这位开国皇帝的思想,可谓体会至深。今天,我们参观那些江南的古村落,经常看到门楣上书有“耕读传家”这四个字。毫无疑问,这是明代的遗风。忠臣与孝子、儒士与农夫。这四种人。在明代大受推崇。
今天,我们常说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这是西方的观点。尽管在其衍变过程中增加了不少人文的内容,但其发端仍是经济学上的考量。而六百多年前的朱元璋,却是依靠忠臣孝子与儒士农夫作为中坚力量来稳定社会的。这四种人非但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贫富之间甚至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都有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这在今天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在朱明王朝时期,每一个人都必须像圣贤那样,强迫自己建立起道德优越感。
(三)
让我们还是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朱元璋在山川坛祈雨,其目的还是为了农民。在他执政的三十多年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他的第一关注。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农民出身,更因为王国的子民,百分之九十都是住在乡间。农业稳则农民稳,农民稳则天下稳。一个统治者并不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就能对这一国运作出判断。由于出身与知识的双重局限。朱元璋厌恶商人,同时对流民亦抱有高度的警惕。他自己就当过流民,他认为流民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而流民十之八九都是离开土地的农民。这些人中除了极少数生性懒惰,大部分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背井离乡。基于这种认识,洪武三年的那场大旱引起了朱元璋内心的恐惧。
祀天之礼,实乃中国远古开始的风俗,并非朱元璋的创见。但朱元璋的虔诚却是前朝皇帝不可比拟的。他的这一举动,不但为朝中大臣作出楷模,也同时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尊重。朱元璋如此垂范,倒还真不是“作秀”,而是他从内心深处就认为自己是农民的救世主。在那次与刘伯温谈话之后,他还与时任中书省长官的胡惟庸有过一次交谈,他说:
天下一家,民犹一体,有不得其居所者,朕常思如何安养之。昔吾在民间,目击小民之苦,鳏寡孤独饥寒困顿之人,常自厌生。恨不即死。吾每见此状,心常凄恻。故吾躬提军旅,誓清四海,以安百姓。今朕代天理世已数年,若天下之民有流离失所者,非惟更改朕之初衷。于代天行道。亦不工耳。其令天下郡县,查访穷民无靠者,月给以衣食:贫困无依者,给以屋舍。
完全可以想象,天下百姓听到这样的圣旨,是如何地欢呼雀跃。自古至今,农民始终是社会各阶层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民中的鳏寡无助者,则是弱势中的弱势。朱元璋行“实惠”,首先就让这样一些人得到好处,应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但是,我们在今天改革中出现的“中梗阻”现象,明代亦如是。朝廷大量的府州县官员,对待农民“不体上意”,常常表现出官场的傲慢,具体的体现是敷衍塞责与心:不在焉。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洪武九年,山东日照省知县马亮三年考满,州官为他写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朱元璋见了,批道:“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源,当县令者首先务此两样。该县令不知务此,而曰长于督运,是弃本而务末,岂其职哉?”从朱元璋的这道批示来看,他对官场的猫腻了若指掌。在明代,督运属朝廷的经济部门,肥得流油。而县令则是苦差事。也不知那位马亮花了多少银子,才买通州官给他写了这道评语。目的很明显,希望朱元璋将自己改为督运官,每天吃香喝辣享清福。朱元璋既痛恨跑官要官,更痛恨地方官不懂农业与教育。不用说,这位马亮因犯“渎职罪”而被革职,且永不叙用,但整个官场并没有因为马亮事件而改变,坑农扰农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兹后,湖北的荆州、蕲州两处发生水灾,户部主事赵干奉命前往赈灾。这赵干自京城出发,一路游山玩水耽误了两个多月,到达受灾地后又磨磨蹭蹭迟不放赈,以致灾民饿死很多。朱元璋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将赵干斩首示众。《太祖实录》中,还载有这一段指示:
荆、蕲等处水灾,亟命户部主事赵干往赈之。岂料赵干不念民艰。坐视迁延,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之交,方施赈济,民饥死者多矣!夫民灾而上不恤,其咎在上。吏受命不能宣上之意,视民死而不救,罪不胜诛。其斩之,以戒不恤吾民者。
朱元璋治国期间,农民问题处理得较好。他死后,他的亲民顺民富民的“三民”政策,还延续了好多年。到了明中叶,自正德皇帝始,休养了一百多年的农民又开始遭受劫难。又六十多年后,张居正出任万历首辅,推行新政,力革时弊,用“一条鞭”的改革,来上承朱元璋的农民政策,应该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但人亡政息,张居正遭受清算后,刚刚苏困的农民再次陷于水火。这导致大批流民的出现。元朝末年,大批流民揭竿而起,朱元璋依靠这些流民形成的武装,建立了大明王朝。谁知在他死后两百多年,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流民武装,又将他的后代掀下帝座。终点即是起点,由此可见,历史的想象力,超过任何一位政治家。
2006年8月16日于溽暑中
[责任编辑 李 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