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除迟与《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周 明
字体: 【大 中 小】
起,锁起来,免得有人利用。
同样,徐迟也每天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他都一一认真地阅读。尤其是提出宝贵意见的信,他着意收藏起来,嗣后,在他编辑集子时,多数都参照着读者的有益意见做了改动。他特别在集子的后记中说:“应《人民文学》的召唤,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这时我似乎已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
是啊,由于他的苏醒,也使许多读者苏醒过来。这正是《哥德巴赫猜想》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和历史价值。
不久前,我在纪念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传记片中,看到了小平同志接见陈景润的画面。邓小平同志还充满深情地说:“(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对这样的科学家应该爱护、赞扬!”
这是党对陈景润最高也是最恰当的评价。
此后,诗人徐迟和报告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写作并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四个现代化、描写科学家的优秀报告文学。
他漫游在科学的王国里。继《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漩涡中》、《生命之树常绿》、《向着二十一世纪》等之后,于一九七八年三月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他又开始涉足于高能物理“王国”,直到生命止息的前几天——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四日他的《谈夸克》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为此,《人民日报》在同一天的同一版面上还发表一篇署名陶钧的文章《赞文学家的科学感情》,而且文章还向读者指明说:此徐迟即彼徐迟,打消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怎么,作家徐迟会写起高能物理学的高深科学领域的文章?
其实,徐迟已经研读了好几年夸克了,他说:“在接触这门学问的过程中,领略了许多东西,于是想用文学的笔,把它们挑一些出来介绍给读者。”
作为一个作家,这种对科学的深厚感情和钻研精神是何等感人!徐迟,他始终在关注着科学的现代化和祖国的发展,他是一位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还有许多科学领域的题目要写哪!然而他不幸离我们而去了。
这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悲痛与惋惜。或许,在那另外一个世界,他一定会找到先他而去的陈景润,两人仍在继续热烈地讨论《哥德巴赫猜想》呢!
2007年冬12月修改
[责任编辑 李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