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德洛赛尔:一面坡上的酒风景
作者:杨文林
字体: 【大 中 小】
名气大就一定比德国的酒好,法国酒只是沾了巴黎的光。巴黎宫廷宴饮多,名流沙龙多,国际外交多,法国香槟的名气是碰杯碰出来的,不及我们的香槟货真价实。法国人到德国来,汽车后备箱里装得满满的都是酒,当然我到法国也是装得满满的,除了面包、奶酪,也有酒。一席话使在座的法国人如沐春风,能不开怀大笑吗?评英国人则分寸有度,说他们个个绅士风度,彬彬有礼,他们喜欢喝茶,当然也喜欢喝德国酒。对美国人则大加赞扬,说他们热情大方,好交朋友,见面一声“哈罗”就握手,一握手就碰杯。一碰杯就交朋友,他们横渡大西洋,来德国就是为了喝好带足,舍得花钱。美国人听得高兴,一对老年夫妇当场舞起来。接着开评日本人,说日本人很有钱,也很有礼貌,但有点小气,他们光看风景不喝酒,唔呀唔呀赞叹不绝,这里拍照,那里摄像,买些纪念品,付了钱还鞠躬,“多多关照”,然后导游小旗一招,上车就走。这话真实,确有一些颈上挂着小牌、戴着软帽的日本人在酒巷观光,但无落座品酒者。
至此,我对这位节目主持人敬佩不已,他称得上是一位外交家,没有外交辞令,却有外交家的睿智,把不同国家不同个性的民族都友好地装进德国的酒杯里,使你听得舒心,笑得开心。他评了西方评东方,使我不由得想到中国人来德洛赛尔胡同品酒是指日可待的,他们也喜欢拍照,但没有日本人有钱,不过我的同胞素有“穷家富路”的习俗,到德国来“穷大方”一次的人当会不少,开瓶好酒应不在话下,不过中国人喝惯了粮食酒,酒杯一举,就情不自禁。就兴高采烈。何况好酒好景好人情,说话的声音就会大起来,这无关文明,是一种抒发胸臆的不同方式,如获德国朋友们的善评,当不枉我对德洛赛尔胡同的一番赞美。
既然是酒巷,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但没有乐团,没有明星,和品酒评人交替进行的是一男一女的两人演出。男女都着古风浓厚的民族装,男乐手管乐独奏,女歌手原声独唱。独唱者是一个身材健美的三十岁左右的女子,身穿条状花色的长裙,肩披彩巾,头戴花冠,光彩照人。她唱了一曲又一曲,声音宽厚悠长,如高山流水,清越动人,使全场的听众屏声敛气。亲友说,她唱的是民歌,而民歌是一个民族最见特性的古诗,最难翻译。女歌手唱得那样投入,自唱自在,目不旁视,时而拿起像北京单弦演唱者手执的那种手鼓,略做伴奏。她毫不关注听者,只在词曲意韵的天地里漫游。她使我想起我国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女歌唱家德德玛、才旦卓玛和阿米拉,想起她们的五彩裙、蒙古袍和美丽的头饰、长巾,想起她们歌唱雪山草原的深情。眼前这位德国歌唱家,想必在唱他们的祖先从阿尔卑斯山的黑森林中走来,在欧洲大草原上繁衍生息,摩泽尔河、莱茵河的乳汁哺育了德意志民族的成长。当然,既然是民歌,歌唱爱情和劳动是很自然的主题,歌者身后的背景就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着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出巡菜茵河流域葡萄种植地的仪仗。以及酒农在葡萄园劳动的场景。据悉这是一个长设的歌台,歌者是定点在这里演出的业余演员,唯有今天,电视台的荧屏把它的风采带给了世界;她的民族装,古风歌,也陡使德国酒增加了醉人的醇香。
哦,德洛赛尔胡同,人和自然共谐的酒巷,一面坡上的德国风情,使我经年难忘。
[责任编辑 陈永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