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1年第6期

消费历史

作者:南 帆

字体: 【

力复活历史,这个动向包含了远为复杂的内涵。怀旧的确是一种时髦。四处都是玻璃幕墙的反光和喷出尾气的轿车,古董的品鉴就是不俗的趣味。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克隆或者宇宙黑洞这些话题之间谈一谈三皇五帝,多少是一种儒雅风范。此外,对于中国的导演们说来,重现“失落掉的欲念对象”还隐约地包含了文化认同的动机。全球化的语境之中,东方文化的神话始终是一个不可释解的情结——这是许多人抗拒西方中心主义的一个理论堡垒。也许,巍峨的宫殿、昏聩的皇帝、奴相十足的太监以及大大小小无能的将领只能作为封建帝国的没落象征,但是,那些英雄侠客时常被有意地提拔为民族国家的代表。电视或者电影之中众多武林纷争的故事之中,中国功夫踢翻西洋武士通常是一段令人解气的情节。朝廷无能,诉诸民间,这些英雄侠客身上仿佛凝聚了民族的精华。这种“大叙事”甚至被堂皇地挪用到体育竞赛的解说之中,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成功往往被叙说为民族强大、国家兴盛的结果。如果说,这些故事更像是一个民族自我安慰的幻想,那么,另一些影像的消费者更多地被定位为西方国度的观众。这些影像企图表现的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某些“第五代”导演不惜为此伪造了各种并不存在的风俗习惯。也许,人们不该粗暴地认定这是一种可鄙的艺术投机,然而,《红高梁》或者《黄土地》之中民族文化认同的意图是无可否认的。
  消费历史的后果是什么?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传统的历史观念分崩离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天地君亲师之类的正统秩序丧失了承担“大叙事”的功能。大量喜剧或者闹剧式的风格处理之下,朝廷政治形同儿戏。封建社会对于修史的神圣之情荡然无存。另一方面,消费趣味的主导阻止了导演对于历史的深入探索,他们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戏剧性的改造,甚至放肆地臆造史实。不言而喻,曲折离奇的男欢女爱和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是导演调制历史的两大佐料。电视或者电影提供的多数历史故事一片浮嚣之声,人们察觉不到某种强大的历史必然——这种必然决定了历史伸人今天的轨迹;相反,人们只能从电视或者电影之中看到一堆趣味横生的西洋景。人们很少将屏幕上进进出出的古人想象为自己一脉相承的祖先;故事不过是故事,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是,人们就在哈哈大笑或者惊险刺激之中得到了某种心理的餍足,从而彻底地忘掉了不幸的“历史”。
  
  南帆,学者,现居福州。主要著作有《冲突的文学》、《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等。

[1] [2] [3] [4]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