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2年第4期

阿富汗日记(2001)

作者:刘 洪

字体: 【


  据张敏分析,这颗手雷肯定是塔利班时的散兵游勇洗劫使馆后,出来时不小心从口袋里掉下来,当时没有爆炸。由于办公楼此后一直大门紧锁,根本没有人进去,因此手雷就一直放在那儿了。
  兴许是安慰我们,张敏说,其实像这样的手雷,当初他们经常可以在大院里发现,大家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后来,飞来的炸弹越来越多了,使馆人员安全已根本无法保障,他们才被迫全部撤回国内。
  纵是如此,接下来看其他地方,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了几分小心。因为谁都不知道,哪里是百分之百的“无雷区”。
  
  12月21日 星期五 晴
  整天在内政部门口晃悠,因为这里明天将举行阿富汗政权交接仪式。也就是说,不到二十四小时后,卡尔扎伊将从北方联盟领导人拉巴尼手中接过政权,阿富汗历史也将迈开新的一步。只不过和平仍是未知数。
  门口的警卫可能是外国记者也见多了。一般普通阿富汗人,看到外国人拍照,总是趋之若骛凑上前去看个究竟,但他们似乎已无动于衷。门口摆一张桌子,后面坐三个人,前面是三顶枪,一支冲锋枪,一挺机枪,还有一把火箭炮。
  但不管记者们怎样费尽口舌,守卫都是严把大门:任何外国人都不得进入!而其他阿富汗人,进去则必须开包检查并搜身。
  记者们为找新闻,都赖在门口不走,弄得内政部大门时常阻塞。守卫气急败坏之下,也不断拿枪托驱赶门口的记者和在附近旁观的民众。虽然知道这些守卫不可能对我们开枪,但冷冰冰的枪托、枪口摩擦着身体,那种感觉,还是比较害怕。
  安全措施的加强源于暴力事件的不断。据当地人介绍,就在昨天晚上,在阿富汗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一个市场发生爆炸,具体伤亡人数说法不一,但有知情者透露死伤者达九十人之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此事件负责。但许多人认为,这是塔利班残余所为,目的是对新政府示威。为以防万一,喀布尔全城今天都加强了警戒,内政部附近更是重中之重。
  正说话间,一辆汽车疾驶而来。车还未停稳,从车内跳出数十名身着迷彩服的士兵,沿大铁门排队站开。周围知情者称,这些人都是北方联盟的士兵,是专门过来加强安全警戒的。
  采访了一些官员和民众,请他们谈谈对未来局势的看法。很多人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期待和平,和平也正在到来。倒是一个叫阿希马克·伯格汗的士兵的回答颇有新意,他入伍多年,但年纪也就二十刚出头。他说他希望新政府成立后,他可以立刻放下手中的枪。问他想干什么。小伙子腼腆地回答:想学习,当一个能干的工程师。
  挺有想法的一个小伙子,祝愿他美梦成真!
  晚上洲际饭店贴出一个通知,称美国大使馆有一个新闻发布会,说至少有一个可以当“头条”的新闻。虽然晚上出去有风险,但记者以追逐新闻为职业,自然去听。我和梁昊刚到门口,即被头戴钢盔、身穿迷彩、手端冲锋枪的海军陆战队员挡住,随后被引导到一个沙袋工事后面,翻包、搜身、登记护照,确认一切都没有违规后,我们才被允许走进大门。
  大院里,高度戒备的陆战队员来回走动,不时通过对讲机轻声说着话。地上还有数道铁蒺藜,在昏暗灯火下泛出幽光。由于时值夜晚,光线暗淡,我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原来就在脚旁边,竟然是一个地堡!从凹陷的堡口,几支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人群,下面还隐约可见迷彩服的闪动。
  与陆战队员闲聊,被告知这个碉堡是塔利班垮台后,海军陆战队进驻时才修建的,为的就是防止突然袭击,能给敌人以猛烈打击。而镇守美国大使馆的陆战队员,总数在八十人左右。
  最深刻体会这些美国“军中精锐”的高度警戒性的,是在新闻发布会开到一半时,我准备离开会场出去发稿。但走到门口,只见数十名美国大兵正在门外警戒,并被告知现在不允许出去,必须所有记者都出会场后才能走。当时大奇,又不是什么秘密会议,与所有记者出来有何干系!美国大兵回答倒是一板一眼:这是为你的安全考虑。
  于是跟美国大兵套近乎:你陪我出去,我绝对相信你的保护能力,也相信美国大使馆的安全性。但无论怎样软磨硬泡,美国大兵总是水泼不进。一半士兵枪口朝门外,一半士兵枪口朝内,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没奈何,只能等所有记者都走出会场。这时,美国大兵方发话说可以走了。数名海军陆战队员随即平端冲锋枪,在前面开道,记者们被夹在中间。虽然有些路灯,但光线微弱,周围异常寂静,加上美国大兵的如此高度警惕,不由让人心中也顿生寒意,真以为危险就潜伏在左右。
  短短不过百米的路走了有几分钟,终于到了大使馆门口,大家正准备迈步离开。突然“啪”地一声响。大家吃了一惊。仔细一瞧,原来前面的陆战队员都趴倒在了地上,枪口正瞄准门外,作随时射击状。
  在这种别具一格的“欢送”仪式中,记者们笑着离开大使馆。许多人打趣,如果要说在喀布尔什么地方戒备最严,回答是既不是总统府,也不是国防部,而是美国的大使馆。
  话又说回来,美国大兵的警惕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回住地的路上,漆黑一片,一两声枪响传来,令人心惊胆寒,还是让人觉得美国使馆安全。
  
  12月25日 星期二 晴
  来喀布尔的时候,走的是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英美大兵把守,荷枪实弹,爆炸声声,让人寒意顿生。至于本应该降落的喀布尔国际机场这一民用机场,则据说早已被美国人炸得面目全非。10月7日,正是喀布尔机场的爆炸声,拉开了美国空袭塔利班的序幕。
  但今天去喀布尔机场的采访,则很不顺利,也算是领教了阿富汗人的办事效率,或者说是“认真”。这种“认真”,事后分析可能是我们没有送点什么的缘故。西方记者就老抱怨,阿富汗腐败成风。以前的各种书上说,阿富汗人很慷慨,现在看来,大多数阿富汗人确实对别人态度慷慨,但有些则是问别人要东西也慷慨。
  不顺利主要就是不让进机场大门。趁门卫不注意溜进去了,则跟你急,黑洞洞的枪口随即指向你,看那种恼怒的神情和似乎时刻就会射击的样子,还是不敢玩火主动退了出去。门卫的理由是必须有外交部的特别通行证,叫翻译赶快去申请。翻译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回,说是外交部的回答是:原先给予记者的证件可以去军事区域外的所有地方。
  但门卫仍死活不同意,只是一个劲地叫你给他照相。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从外交部找来了所谓的“特别通行证”,但门卫又说不能照相。不能照相对文字记者还稍微好点,但对凤凰这样的电视台来说,则几乎是无米之炊了。郑浩一时气急,指着自己的胸口对门卫说:“有种你就冲我开枪!”
  但恼怒是没有办法,作为一个战火蹂躏了数十年的国家,阿富汗不正常合理的事情太多,这不是刚成立几天的政府所能控制和解决的。
  最后只能采取偷拍。小魏(永林)隔着铁栅栏拍了一些照片,配上点解说,也就成了一个新闻。王毓国溜上了一架飞机,刚拍上几张照片,却被跟上来的机场警卫逮了个正着,好说歹说,数码相机是免了,但相机里的磁盘却被收走了。磁盘里还有他前几天拍的照片,这让他心疼不已。
  似乎只有文字记者方便一点。在一个所谓机场翻译的小伙子的陪同下,我沿着地雷区的边缘,走入空无一人的机场。站在跑道中间,四围空阔,朔风吹过,荒草起伏,静谧异常。很难想象,当年这里就是飞机起降频繁的嘈杂场所。
  机场周围还可见被炸翻或炸烂的坦克、高炮。这是连绵内战的产物。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点,喀布尔机场已数度易手,而每多一次易手,就多一处残破、多一点损伤。
  

[1] [3] [4] [5]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