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8年第3期

环球笔记6则

作者:佚名

字体: 【


  美国政治学者Joseph Nye1990年提出的软权力概念在中国要比在华盛顿热门得多。2006年在北京召开了一个会议,推出了与“美国梦”相对的“中国梦”观念,中心是把中国与如下三个概念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政治主权、国际法律。美国外交官在讨论政体变化的时候,中国人探讨对主权的尊重和文化多样性。美国外交政策通过准许和孤立来支持它的政治目标,但中国人提供没有附加条件的援助和贸易。美国把它的喜好强加给勉为其难的盟友,中国至少把看起来是在聆听其他国家的声音当成一种美德。
  虽然所有中国思想者都希望加强国家力量,他们对国家的长期目标仍在争论。所谓“自由国际主义者”郑必坚喜欢谈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国如何重新加入了世界,适应全球标准,为全球秩序做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北京通过六国会谈希望能解决北朝鲜核武器问题,与欧盟美国、俄国一起解决伊朗问题,2005年在蒙特利尔国际大会上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安抚姿态 ,派出四千名战士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当中国与西方意见不一的时候,姿态也更加委婉。西方干涉科索沃时,中国在“不干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伊拉克问题上中国弃权了。
  但所谓“新保守派”或者说“新共产主义者”(neo-conns 即neo-conservatives 但莱昂纳德称其为neo-comms 即neo-communistis)的杨毅和阎学通公开提出要用现代思想来实现中国的古老梦想,阎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研究古代思想,他最感兴趣的是古代中国学者对“王”和“霸”的区分。王制是中央集权,但是基于温和政府,没有强制和领土扩张。而霸是指霸权,最强大的国家压迫它的边缘。阎向莱昂纳德解释,王、霸同时存在:“在中原用王制,在‘蛮夷之地’用霸术。这正像今天的美国,在西方用王制,在全球是个霸权,使用军事力量,采用双重标准。”阎学通认为,中国在日渐强大的同时应该有两个选择:“中国可以变成西方‘王制’的一部分,但这意味着必须改变政治制度,成为民主国家。另一个选择是中国建立自己的系统。”
  “自由国际主义”和“新共产主义”矛盾是毛时代资产阶级外交政策和革命外交政策对立的一个现代变种。中国在今后的年代中,将会明显有资本主义特征。 中国已经决定加入国际经济和制度,它希望能够加强这些来限制美国并为中国发展建立和平的环境。但从长期来看,有些中国人希望按照中国模式来建立国际秩序。关键是避免冲突,但改变事实。
  中国知识分子的论争将继续在智库内部、杂志、大学,或者,对那些更加敏感的问题来说,在互联网上继续。或许有一天,张维迎、汪晖、俞可平、潘维、阎学通、郑必坚……这些名字会像美国学者在前些年那样被我们熟知:就像那些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时代的经济学家或者9·11时代的新保守主义策略家们一样。
  更加自由的政治论争、留学归国的学生、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活动会使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更加自由。现在中国正在尝试上千种想法——从商议民主到地域联合。从这个社会实验的大实验室,一种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或许有一天它会形成一个明确的中国模式——一条世界其他国家可以追随的、另外的、非西方的道路。
  (康文)
  
  《士兵突击》海外热播令世界侧目
  
  2007年掀起内地荧屏收视狂潮的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主角是名不见经传的许三多,他有点笨,有点呆,却席卷全国,踏入2008年,不但热度不减,不仅多个省级电视台接连启动第三、第四次回放,其影响力更强势延伸至海外持续发酵。
  通过网络下载及DVD传播,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甚至南美、非洲,被击中“兵毒”的“突迷”遍及世界各地。在一片叫好声中,该剧目前除正式登陆日本、美国电视台展开热播外,还受邀作为首部中国电视剧角逐国际艾美奖,成功突出海外。
  没有宫闱秘闻,没有香车美女,没有儿女情长,这部“三无”电视剧因对人生及信仰的积极思索而异军突起。在信念虚空的浮躁世态中,许三多从“孬兵”到“兵王”的心灵成长史以及剧中人流淌的情义、信仰与执著尤显可贵,人们感动之余,也对从中体现的新一代中国人的勇气、风骨和开拓追求心生骄傲。外界评论指,《士兵突击》在海内外一剧风行,其实也寄托着全体华人对现代中国突击、成长的深切期许,昭显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作品”激励了中国,也令世界侧目。
  剧集大热,在香港、台湾等地却还没有机会上映,然而凭借网络四通八达之便利,相当数量的台湾人通过下载工具,接触了该作品,并纷纷情陷“突击”。在最为熟络的ptt论坛、淡江蛋卷bbs等社区,有关《士兵突击》的帖子相当热闹,话题从内地的征兵制度、武器装备,到每个剧中人的性格分析,每个章回的细节推敲,不一而足,特别是一位细腻的女性网友认真记述了分集感想,其间弥散的同胞情愫,令人感喟。
  “父子之情,让我初次对这部戏动了心。三多父亲打骂的背后,隐藏的是不易察觉的关切与不舍。我会想起小时候父亲拼了命抡起棍子的模样,以及我上国中后,他未曾再动手的信任。”
  “同胞之谊,则使我彻底对它死心蹋地。无论到五班,或钢七连,三多遇到重重困难,但一个老马,一个史今,让他人生从此不同。我身边也有一个类似史今班长的人,督促教导我。”
  这位网友说,“原以为时间令两岸在彼此的思维上岔出了歧路,反映在戏剧里,自然会格格不入。但是看《士兵突击》,随着角色或哭或笑时,我才明白,我们的情感 、信念与道理还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
  香港网友也建立了“香港‘突迷’吧”,一个网帖写道:“对于解放军的印象,以前仅仅限于驻港部队的英俊战士或者电视上国庆阅兵的威武之师,但是傻傻的三多,精明的成才 ,侠义的史今让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立体面,他们的孤独和坚守也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感。”
  而世界其他地区,中“兵毒”者亦数不胜数。2008年初,在号称全球最大华人社区的天涯论坛 ,出现了“突到海外之调查”的帖子,很快回应者如云。
  “我在洛杉矶,五刀的压缩盘满天飞,半年前就中毒啦。这几天又犯毒瘾,想看第二遍,二次中毒跪求解药!”
   “中资公司员工驻扎哥伦比亚,我在这个毒品国度又发现新型高纯度毒品——《士兵突击》!据说公司在拉美各国(包括巴西、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的代表处,都有同事大面积中毒!”
  “小儿虽然似懂非懂,但剧中先进的武器装备与伟岸的军人形象,令他对自己华人身份的自豪感大大提升。”
   他接着表示,要让外国人认同中国的进步,不能仅展示硬体,还要反映人的素质和思想,“《士兵突击》对提升华人形象及海外 二三代移民华人身份的认同,都有积极意义。”
   对于《士兵突击》在海外的风靡,该剧制片人张谦深感振奋。他说《士兵突击》不仅能受到华人推崇,也能被非华人喜爱。因为军旅题材只是件外衣,其中体现的精神内涵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每个人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欧陆嘉)
  
  中国青年抗议行为出乎
  西方媒体意料
  
  德国《时代周刊》4月6日刊出文章《西方应该对此感到高兴》,称: 就像中国政府不曾对达赖喇嘛的追随者在点火仪式上的捣乱事件有任何准备一样,西方同样惊讶于中国人对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过激反应。
  文章说:西方媒体习惯了面对笨拙的、没有创造性的中国媒体。但这次他们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即中国网民。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这场战斗无关政治和经济,而是对不公正的反抗。中国人民以自信、有理有制、创造性的方式追求公正。西方媒体被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惊呆了,至今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回应。
  中国的这股新鲜力量来自新一代,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如何获取信息,自信,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党的忠实士兵”才为中国和中国政府说话、“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没受过教育的、闭塞的民族主义者,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了。
  中国人的抗议行动以高科技的交流技术为依托,他们利用虚拟媒体,在各个论坛、使用世界各种语言顽强地追踪着西方媒体关于西藏问题的不公正报道,他们据理力争,追根溯源、提供证据。即使少数几个人例外,但绝大多数参与者在这场战斗中恰到好处地理解了民主和人权的意义。
  其实西方应该对此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祈祷了很久的中国民主和人权的改善终于初露端倪。但西方只是没有准备好,自己会成为民主和人权原则批驳的对象。如今,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终于埋葬了中国人民对它的信赖,某种程度上也让西方媒体失去了本国人民的信赖。
  这次对峙有很多后果,首先会改变传媒界的整体形势,逼迫西方媒体更加客观。政治上,中国将更加自信。可以预想,这次的事件会加速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脚步,因为自信的中国民众将同样针对自己的国家维护其自身权利。
  (邵京辉)
  

[1] [2]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