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5期
匈牙利纪行
作者:房 宁
字体: 【大 中 小】
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匈牙利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是采矿业和加工业,匈牙利以盛产铝矾土著称,现在在这两个生产部门中外国资本均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一些小的生产行业,外国同业资本甚至采取整体购买,然后破产,迫使匈牙利全面进口的办法,全面占领该行业市场。
外国资本控制匈牙利经济最成功的莫过于对现代经济的枢纽——金融业的全面收购。目前,外国资本,包括西方国家的银行和投资基金,已经拥有匈牙利60.4%的银行资产,其中大部分是匈牙利最优质的金融资产。西方国家的投资基金组合也主导着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的大盘走向。
西方资本并不满足于对市场的占领,还向匈牙利经济更深入的领域渗透,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匈牙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领域施加影响。据我所知,匈牙利最著名的大学之一,经济类高校的翘楚——布达佩斯经济大学(原卡尔·马克思经济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正在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使习惯于天然果汁的匈牙利人转而爱喝美国的可口可乐。
在政治上,匈牙利最主要的三大政党十年来已经轮流上台,全部表演过一番了。结果如何?匈牙利一份有影响的大报的一项调查说:人民对现制度的评价一年不如一年,对未来的看法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十年前共产党下台后,第一个执政的是民主论坛,是个相当松散的政党,主要由一批有名望的、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组成。上台后很快就搞得一塌糊涂,稀里糊涂地又下了台。
第二个是由原来共产党中一部分官员组成的社会党,他们并不想,也没有能力阻止私有化浪潮,只是想做一些调整。他们上台后私有化带来的诸如政府财政税收大幅度减少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为了解决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社会党政府只好打社会福利的主意。可笑的是社会党居然认为:自己与人民群众有着血缘上的联系,人民会忍受他们改革措施的阵痛,于是大杀大砍社会福利,这些左派干了许多右派都不敢干的缺德事儿。结果社会大哗,这个党挨骂最多,灰溜溜下台了事。
第三个党更有意思了。这个党原叫“青年民主联盟”,原于是1989年巨变时一伙受老一辈持不同政见人士影响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些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去美国等西方国家读了个博士之类,回来后赶上社会党名誉扫地,便乘机上了台。虽然当政了,但总有“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感觉,于是自己把“青年”去掉,号称是代表匈牙利所有公民的党。但并不是由青年改叫公民,就能一下子成熟起来的。与对社会党不同,大家对这个党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所以没有失望的问题。骂这个党的不多,主要是笑话它。一般人认为它只会说,不会做。
骂也好,笑也罢,其实对匈牙利老百姓来说,谁在台上都无所谓;反过来说,谁在台上也都好办,反正谁也没有好办法。现在老百姓算是彻底踏实了,大家都没辙了,也就没人闹腾了。
也许我把匈牙利说得太悲观了。当然,匈牙利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一直在想——是什么维系着大转轨时代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是什么维系着政治急剧变动中的国家的统一;是什么支撑着面对空前的经济衰退的匈牙利人民,使其保持镇定、矜持和尊严。
民族和解,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八十年代初波兰闹“团结工会”的时候。说实在的,我一直不太理解,也不大接受这个词。这次去匈牙利,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甚至接受了这个概念。所谓“民族和解”是国内对立的阶级与政治力量,基于民族认同,顾全民族利益的大局,而形成的政治妥协。在匈牙利社会巨变后,刚刚卸任的前总统根茨先生以及他的政治理念对实现匈牙利的民族和解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年曾经在共产党执政时期持不同政见并坐过牢的根茨,在上台后坚决顶住了极右翼进行社会清算的要求,从而避免了更大的社会动乱发生和可能出现的新的一轮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在匈牙利可以感受到人民对根茨先生的广泛的尊重。根茨不愧为一个表里如一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在匈牙利,我也时常感到一种困惑。按照我惯有的理论逻辑推演,看到日益严重的社会分化,我似乎应当期盼着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但我竟没有这种期盼!有时我责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虽然不能完全说服自己,但也勉强算个回答——在这样的时代,在欧洲那样的环境下,如果无产阶级坚决斗争,发生全面的社会对抗,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也许西方列强的北约就会接管了匈牙利。如果那样的话,匈牙利连现在这样的统一与主权都保不住。
民主认同。经过了十年的社会转轨,十年的经济衰退,十年的社会分化,今天的匈牙利人共同的社会信仰、共同的政治理念恐怕所剩无几了。而对于民主,对十年来普选制、议会制、多党制的政治实践与在其中逐步形成的政治游戏规则,却没有多少异议。当然,今天的匈牙利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识肯定不像十年前那样浪漫、简单了。民主不是可以医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但除了民主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民主也常常制造麻烦和问题,但民主造成的问题似乎也只有用民主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对民主的认同是维系匈牙利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文化积淀。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文化热几起几落,我一直觉得文化问题虚得很,关注不多,自然也不懂。但在匈牙利似乎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匈牙利地处欧洲腹地,地杰人灵。匈牙利的田园牧歌孕育了许许多多优美传世的诗歌、音乐,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三位大师中的两位——海顿和贝多芬都从如诗如画的匈牙利获取了大量的艺术灵感。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更是脍炙人口。自奥匈帝国以来,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战争、动荡和革命,但文明的传统基本没有中断。我曾经跟朋友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匈牙利人的精神支柱不是马克思,更不是什么自由主义,而是李斯特、贝多芬、勃拉姆斯。200万人口的布达佩斯目前有19家音乐厅,26个专业交响乐团。虽然经济持续萧条,但每天晚上布达佩斯各家音乐厅门庭若市,人们率妻携子,盛装出席音乐会。在音乐厅里,在朋友们举办的Party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人们陶醉于音乐之中,人们随着波尔卡的旋律忘情地舞蹈,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烦忧。黯淡的岁月里,李斯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支撑着匈牙利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保持着矜持与尊严。
我看到了美丽的匈牙利,维谢格拉德群峰之间多瑙河缓缓流过,黛色的山峰映照河水一片深蓝。辽远、恬静的蒂萨河平原,到处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我遇到了热情真诚的匈牙利朋友。也许是匈牙利的民族性格过于真挚了吧,她走过的道路竟是那么曲折,命运多舛。
我爱匈牙利,爱那山,那水,爱甘醇的托卡依,爱如柳叶飘飘的波尔卡。只可惜我去匈牙利是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风雨凄迷。
房宁,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