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村头巷尾的琼剧
作者:赵铁林
字体: 【大 中 小】
琼剧是地方戏。赵君客居海南省多年,在街头巷尾、酒肆茶坊招徕顾客的电视机里经常看到这种戏。戏的曲调委婉,唱腔朴实,颇类浙江越剧,但又杂有粤音。赵君不是研究戏剧的,虽然在北京也时常看到有关京剧的报道,什么徽班进京二百年,票友客串,儿童登场,外国人痴迷等等,但他私下以为中国戏剧的土壤,广大老百姓的娱乐取向已经发生变化,“专家”加“名流”,间或有政府的支持也都无济于事,中国古老的戏剧早晚会像北海团城里的白玉佛,只有供人瞻仰或研究的份儿了。当然赵君个人不希望这样,他属于国粹派,他记得小的时候听到收音机里传出马老板的“空城计”,周老板的“徐策跑城”,心里非常舒服,和听到胡同叫卖冰糖葫芦的感觉是一样的。儿时的记忆就是这样:老人、胡同院墙内的枣树、收音机里的京戏总是连在一起的。
赵君来海南省是拍专题片的,干这个行当最最重要的是观察社会,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社会文化现象。他每天走在街头巷尾,对当地汉文化根植之深颇有感触,家家设有神龛,村村都有庙宇,所供奉的诸神除了掌管财运的赵公元帅和保护宅基的紫微将军之外,都是汉家明史中的英雄人物:常山赵子龙,关羽关云长等等。
赵君下榻的地方叫“上村”,每年过了农历正月十三就开始了“公期节”,公期节时间很长,各村的起止时间不一样,凡公期节必搭台唱戏。有条件的村子有永久性戏台,较穷的村子也搭起了竹木结构的临时舞台。剧种自然是琼戏。村中老人这时舒缓一口气,忘记一年的劳累和不肖子孙的拖累,看看他们喜欢的戏文,唤起他们儿时的记忆,以及他们的父母养育他们时的艰辛。戏永远是那几出:《秦香莲》、《张文秀》、《哑女告状》、《孟丽君》、《五女拜寿》……
戏台正对着庙宇,无一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县剧团在这里演几出,那里演几出,任凭市人白看,收益如何?当然演员恐怕也不能全是为艺术而艺术,吃饭问题总要解决吧。赵君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琼剧院,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掌故和有关琼剧的来龙去脉。
接待赵君的是黄副团长和谢研究员。据谢讲:在本地,明朝中叶就有戏曲活动,是从闽南流传过来的。明末清初开始地方化,当时有“康乾年间,土戏极盛”之说。“土戏”的称谓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解放后才正式改为“琼剧”。琼剧和“正字戏”有点关系,这主要是指闽南的“高甲戏”,广东的粤剧和潮剧,但也有区别。
谢讲:咸丰年间,民间书生李文茂和十五仔造反,被清军镇压后跑到海南省,在海南省呆了一段时间,最后下南洋。李懂戏曲,在海南省时琼剧的唱腔已极大的丰富,梆,簧,声,腔已具备。1962年琼剧《红叶题诗》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当时是优秀剧目,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了全体演职员,演员陈华和王英蓉是剧中的男女主角,他们被接见时年龄也不过二十来岁。“文革”时,剧团都改成了文艺宣传队,以演现代戏为主。“四人帮”粉碎后古装戏又可以上演了,当时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一角伍分的票价一场戏下来可以卖到壹万多元的票房。
谈到剧目的演出形式,谢讲:戏剧按演出的场地分,基本是两种,分别是“广场戏”和“剧场戏”。由于海南省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所以琼剧历来都是“广场戏”,除了省级调演和全国一级调演,基本上不会“登堂入室”,这也是这个剧种的特点。琼剧和群众结合得很紧密,不是有钱人的艺术。
琼剧的另一个特点是“神养戏班”。当地民间节日比较多,其中有不少是祭祀祖先的活动。纪念男性先贤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的节日统称为“公期节”;纪念女性的先贤或传说中有德行的人物节日称为“公婆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公期戏”和“婆期戏”,也就是“先娱神,后娱人”。戏台前面开演之前一定是先拜神,用香烛插在舞台的四周,第一排座位空出,任何人都不许坐,因为那是列祖列宗的位置。
演员扮完戏装登台前也必需拜“戏神”——“华光大帝”。剧团的级别越低,这种仪式越隆重。省市级的剧团因为是国家办的,这种仪式已被取消,大家老老实实地看戏文就是了。至于“仪式”和地方戏剧的关系,谁也不会深入探究。其实戏剧扎根于本乡本土,和那里的文化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仪式”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是乡土民众寄予“戏剧”的神圣化外衣,是当地人群汲取戏中古代人物品格之美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崇拜祖宗在琼剧的演出现场表现得淋漓尽致,赵君也确实有感于斯。
海南省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80万,目前有戏班子上百个,八十年代初竟然有上千个。如果按人口比例算,海南省可能是全国人均占有“戏班”最多的省份。
现在琼剧的处境并不好,黄副团长谈到“体制”问题时感慨万端。他举例:省琼剧院共有五个团,两个半被承包,政府的财政补贴远远不够开支,280人的省团光工资一项就难以应付。演出费(出场费)以前是每场10000元,今年经济不景气,只能收5000元左右,全年演出60场,总共只能收36万,支付工资都有困难。被包走的团只好自负盈亏,青年剧团是国家的,必须保证。国家一级演员基本上都退下来了(5人),演员队伍的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旧式的师傅带徒弟方式已经消失,团里目前的演员都是从省文化艺术学校毕业生中招来的。但戏剧演员水平的提高,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最好还应该部分保留“子承师教”的模式,但老演员对于带徒弟之事都心灰意冷不感兴趣,连在《红叶题诗》中饰臧文秀的国家一级演员陈华都拒绝了……
赵君曾来到这位黄副团长的办公室,这是由一个大屋间隔出的约六平方米的一间小屋。汽车是没有的,这在当地实属罕见,不用说处级干部,在政府的某些权力机关中就算是科级也有一部小车。
白沙坊村坐落在海口市的东北角,临海,对面是新埠岛,新埠桥将两地连接起来。桥下的麻余渡口将南渡江另一侧临江的琼山市灵山镇和东营镇的渔民、菜农“渡”到此地。下午村口开始搭戏台,戏台对面还搭了一座棚,棚中供奉着当地人信奉的众神仙。据当地的老人讲,今天是农历五月十三,是龙王爷和龙王奶奶的华诞吉日,可戏台的楹联上写的是:白沙坊村老年人活动之家的庆祝活动。下午五点一过,不少老人便拿出板凳来占地方,大家彼此打着招呼,小孩子在刚搭好的戏台上疯跑,太阳虽然还是炎热无比,可是海面毕竟起了风,人们等着太阳落山,等着戏班的到来。
六点半钟,一辆大巴开了过来,车上载着东方琼剧团的一二十名演职员和他们的全部装备。县琼剧团的团长也姓黄。赵君说明来意,黄团长同意配合拍摄。
东方琼剧团隶属海南省东方市(以前叫东方县)文化局,是行政事业单位。1957年创建,1964年改为县文艺宣传队,1978年复团。复团时国家每年拨款1.5万元,到1988年改为2万元,1998年改为2.5万元,到了今年国家就不再拨款了,可剧团每月仍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