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合作化日记(1954—1956)
作者:云昌瑛
字体: 【大 中 小】
1954年3月15日 晴
春节刚过,海南区和琼山县直属机关干部分别集会,欢送首批“办社专家”56名下乡,奔赴海南岛著名革命老区、冯白驹同志的故乡——琼山县一区各乡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56名胸前佩带(戴)红花的“办社专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刚出学校大门走向社会大门的年轻人。四五人合起来不超过一百岁。他们都是第一代文化人,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还有私立的杂牌大学生,短期轮训的大学生。海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张伟烈亲自带队,区党委农村部副部长张丕林和区党委农村部互助合作科长兼任琼山县委第二书记刘亲先下乡蹲点办社。刘亲先兼任一区委第一书记,真正做到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当我们这些“办社专家”坐大货车来到琼山县一区委所在地——土桥市(墟镇)时,大门口、大街道、大树上,都悬挂着横幅:“热烈欢迎办社专家下乡来!”五彩缤纷的标语贴在墙壁上、树干上,三角彩旗随行人挥动,夹道欢迎,像当年欢迎土改队的盛况,所不同的就是土改队中有老同志,有大军和南下干部,说国语,还要带海南人当翻译,这批“办社专家”都是青年人,像“学生哥”、“后生仔”、“城市姑娘”般充满生气和活力。刘亲先书记向欢迎的干部群众介绍说。这批“办社专家”中有不少同志曾参加过土改,在土改中入党入团,是一支骨干力量,是一支血气方刚的有文化的队伍,有能力有决心信心搞好合作化,请老区人民放心。顿时,会场四周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欢迎会结束后,全区(即今红旗、云龙、旧州三个镇。日记写作者注)19个乡的党支部书记、乡长和农会主席分别领着“办社专家”下乡安置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户”家里,有的已安排好小房间,有的临时拆下门板在客厅打平铺,有的连孩子结婚用的房子也让出来了。3月16日 晴转阴
我和陈凤中同志被宣布留在区委和办社专家联合办公室工作,由刘亲先书记直接领导。他主持办公室第一次会议,明确任务和操作方法:除处理日常事务和编印“生产与合作资料”、“社员生活”小报外,还要随检查组下乡下社撰写调查报告。办公室设立在当年日本鬼子驻扎的日式高脚矮小的木屋里,出入要驼着背猫着腰,十分不习惯。宿舍也是日本人遗留下来的矮小木屋。刚收拾好办公室,区委所在地的土桥乡党支部书记兼乡长、二七年老党员丁裕高同志主动上门聊天。他深有体会地说,这里是海南岛23年红旗不倒的老地方,又是冯白驹同志的故乡,党的威望最高,老区人民最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土改队和办社专家都是党派来的工作队,被当亲人接回来,我们热情支持你们开展工作。当我们拿出由区党委农村部和琼山县委签章印发的绿底红字《办社专家工作证》给他看时,有姓名、性别、年龄、职务、文化程度、免冠照片。他得知我们这些“办社专家”的工资待遇是供给制,每月三万(约等同现在三元人民币。日记写作者注)元津贴费,就连声称赞说:“这真正是农民自己的专家,和解放前党派的特派员差不多,除吃饭、穿衣外,就是几元津贴费。”
5月1日 晴
矮小的木屋里挤满了人。刘亲先主持总结试点办社经验,向全区铺开。集中精力总结三个试点社:一是云龙乡儒传村王镇清互助组(他是高小毕业生,带头回乡务农),发动农民报名入社,处理好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四固定”,率先成立儒传农业生产合作社,王镇清当选社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闻人物;二是土桥乡本立村互助组,它是由39年入党的老党员李恒章领导的老革命村庄互助组,思想基础好,觉悟高,报名入社百分之百,处理“四固定”入社时,都说:“一家一户是小家,以社为家,就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于是本立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利成立,李恒章当选社长,后者居上,大名远扬;三是云龙乡本礼湖村老党员丁柳英领导的本礼湖村互助组实行过渡转为本礼湖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丁柳英当选社长,急起直追。三个试点社相继成立,及时总结作法与经验。由区党委和县委发文件通报,宣扬三社(试点社)100户农民入社前后的精神面貌和生产变化。县、区、乡三级力量,培训骨干队伍,由刘亲先出点子写成的“全面铺开,迅速掀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新高潮”的文件出台后,全区合作化程度迅猛发展,全区以乡为单位成立办社工作组,由区委委员和办社专家当正副组长,而土桥、云龙、旧州、龙发等划片队(四五个小乡)由县委和区委领导当片队正副队长,直接指挥运动。
5月20日 晴 傍晚
区党委张伟烈书记吃过晚饭尚未洗澡,就对我说:“小云!咱们和农民交朋友去,你勿叫我张书记,叫我老张就好!”他脱下衣服,披上旧军装就走,走到附近的本立、白玉村的农民中间,不耻下问,兼听则明。李恒章、张梦生、莫永蕃几位党员干部要开口喊“张书记”时,看见我的眼色暗示便改嘴称“老张同志”。结果得到许多真实情况,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领导权问题,是掌握在共产党员、贫下中农手里,还是让中农和富裕中农摆布,“四固定”折价不合理,成为变相归公……回到办公室后已是深夜,张书记叫我们起草个文件,牢固团结中农,发挥中农土地、劳力、耕牛、农具齐全和有文化有技术的优势,为合作化服务;“四固定”入社自愿,折价合理,既保护贫农利益,又要防止“榨中农油”的做法。
6月5日 阴天
典型见面会在木屋小礼堂举行。刘亲先书记主持,海南区党委农村部检查组两位科长应邀出席参加,老县委书记王琼明同志带领工作组深入冯白驹同志故乡——大山乡办起第一个农业社,并亲自给区党委写报告,荣获批转党刊《海南工作》上发表,介绍经验受表扬。同时,也有一名琼山县某单位的王副科长带领一个工作组下到岭东乡企图创办超百户的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要“一鸣惊人”。由于是“超级大社”,被区党委农村部卡住了,我们前往该社检查验收,区党委农村部两位科长拿着户口册在社员大会(乡支书、乡长、农会主席和社长、工作队全部参加),逐户点名验收,每点到一个户主名字,那个户主就应声“到”,科长就圈圈,示意有人在。当点到其中五户人家都没有一个户主应声,又点第二遍,第三遍,仍然没有丝毫应声,只听到会场里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那科长大声说:“笑什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又不敢回答。会场寂静无声……会后,终于揭穿了这个“谜”——他办大社的“秘密”原来如此:这个姓王的副科长同岭东乡乡长商量,在几天内,拿来全乡各村户口册,一户不漏地抄写户主姓名,代为集体报名入社,先申请成立社后造册上报归档。结果,弄巧成拙,连五户死亡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