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6期
悲情故事里的饮食男女
作者:孙昌建
字体: 【大 中 小】
《冰风暴》,还有一部就是《卧虎藏龙》。
可以把《推手》看作是李安电影作品的一个母版,起码也是后两部《喜宴》和《饮食男女》的一个发端:两代人的误会、冲突以及宽容,中西文化的龃龉,浓浓的亲情味,哀而不伤,温情脉脉等等,这些都是李安一贯风格。而且从《推手》起,李安一直起用老演员郎雄,此翁长着一副很中国的面孔,儒者加老者的样子,无论太极推手还是烹调高手,都表现得极为地道。这故事讲一太极推手冠军晚年去了美国,儿子晓生在那里已娶美国人为妻,也生了孙子。但是老人就是无法融入那个社会中去,老人不懂也不学英语,而洋媳妇也不会中文,洋媳妇又是居家写作的人,老人的到来使她一个字也写不出,就像便秘一样。此种“中美”文化的对峙,虽没有剑拨弩张,但还是不能相处相融,只是老人的儿子受到中西文化熏陶,他夹在中间不能做人了,他要想平衡也很难——而太极推手最讲究的也就是一个“平衡”。有一次老人要出去走走,结果在街上走失了,这就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警察最后把老人送回来了,但老人还是不愿寄“儿”篱下,放着舒适的房子不住,而要去餐馆洗碗,在那里又跟餐馆老板和警察发生了摩擦——在这里李安是大大地美化了一下中国的“功夫”,七八个人还是不能动弹一位七十七岁的老人,甚至连警察也奈何不了老人。这当然也是戏剧化的处理,其实这也是一种幽默感,一种小小的智慧,这在李安的片子里一直都是有的……最后儿子换了更大的房子,可老人还是希望住在外面的公寓里,以教太极推手为生,同时又跟台湾来的一位老太太成了白发知己。
在中西文化的对峙以及误会中,李安是站在中国文化一面的,后面有一细节有意思,老人的洋媳妇在布置新房时,还没忘记把老人的剑悬挂起来(这把剑一直挂到《卧虎藏龙》里,也即那把青冥剑),而且还和先生饶有兴致地学起了推手,而孙子更是想成为武术大王。
郎雄在李安的片中都是饰演父亲一角,代表一种父权的式微。《喜宴》中儿子是同性恋,虽然听从了父命“结婚生子”,场面上面子上都让父亲满意了,但难做人的还是当儿女的:《推手》中的晓生,《饮食男女》中的三个女儿以及《喜宴》中的高伟同。那一种尴尬简直无法化解。好在父亲一角总是比较温情,有一些难得的宽容,特别是在《推手》之后,《饮食男女》里父亲更是一个思想解放者,而在《喜宴》中,父亲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时也只有苦笑和自嘲了,这种苦笑和自嘲又融在轻喜剧的风格中,不让你大笑也不让你大哭,哀而不伤,回味深远,这是一种人性的展示,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指的是自嘲。当然就可看性来说,《推手》、《喜宴》都不及《饮食男女》,不过这种可比性并不大,就像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一样,各人的爱好也不一样。
从那几部片子中我们看出,李安关心的是食色性也,普通的家庭琐事,老年人很中国的想法,以及年轻一代在西化过程中的种种尴尬,他那里有观念的冲突但不上升为意识形态和先锋派;他有故事性但又不是那种讨巧和做作,不是话剧舞台上的戏剧冲突;他是温火炖老鸭,火候一到鸭汤自然鲜美。相比之下,我们内地的导演就有所欠缺,要么电影语言十分先进但又十分隔,要么因为意识形态和资金等,终日无所事事。谢晋也拍过白先勇的小说《最后的贵族》,这个题材本应在华语片中很出彩的,但可惜事与愿违。
当初让人对李安刮目相看的还应是《冰风暴》,李安在成功执导《理智与情感》之后,开始有资格来批判西方的性革命。以前一谈到性革命,好像就是暴露就是滥交就是作漫画式的处理,李安的高明是他的严肃,在几组看似松散无关的人物中,慢慢串起一场悲剧。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里克·蒙迪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此小说写于七十年代,但是到了1994年才正式出版。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73年,地点在康涅狄格州郊区的一个小镇上。主人公是一对夫妻:班·胡德与埃莲娜,他们是一对住在小区中的平凡夫妻,班天天上班就盼着能升迁,但当知道升迁无望后便终日眉头深锁,埃莲娜一心相夫教子,但温情得不到回报,她已知道丈夫跟女邻居有私通关系。
而胡德家的两个小孩也不是省油的灯:十六岁的保罗努力想成为一个吸引女生注意的帅哥,他正在追求班里的一个富家女,十四岁的温蒂则跟邻家男孩玩着性游戏,同时又对政治颇感兴趣,每天粘在电视机前看水门案的听证会,并且也为自己的“早熟”感到一点点的苦恼,而且政治的成熟和性的成熟又是结伴而行的。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一切都在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没有太多的悬念,甚至有一点点枯燥。但是当感恩节到来之时,胡德家的问题也逐渐浮上台面——班·胡德与埃莲娜去镇上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酒会的一个压轴戏便是进行交换宅门钥匙的游戏,这意味着当酒会一结束,每个妻子可以和别家的丈夫上床,而丈夫可以跟别人的妻子做爱——这就是六十年代性解放的产物,一群中年男子继续着这样的游戏,而他们的孩子也在各自悄悄地进行约会,保罗坐车到城里去约会,温蒂与邻家男孩也上了床。当人们沉浸在这样一场疯狂的性游戏之中时,一场三十年不遇的冰风暴正朝小镇席卷而来,保罗在回家的途中成了这场冰风暴的牺牲品。
性解放的冰风暴,摧垮了一个平和的家庭,起码表面是这样的,这其中两代人的追求性解放等问题,也正是六十年代性革命所带来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七十年代初,而当时美国的国情是尼克松水门丑闻、越战后期的厌战情绪等,“要做爱不要作战”仍有着它的影响力。一场冰风暴看似偶然,而一场性革命的冰风暴则不可避免。片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同样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母亲是去偷情,女儿也是去偷情。这其中的讽喻不言自明,其中的寓意让人有点惊颤。杨德昌的新片《一一》也有这样的场景,父亲挽着恋人穿过马路,女儿也挽着恋人穿过马路,父女在各自的时空里谈情说爱,女儿是“早恋”,父亲是“晚恋”。
与李安表现中国家庭有所不同的是,此片中的人物虽有血缘关系,但彼此已经很疏离了,而且也根本没有父权的权威,两代人的对立很尖锐,夫妻间也根本没有信任可言。这种家庭模式在1999年的《美国丽人》中又一次出现,只不过在《美国丽人》中,中年男人更滥并且又加进了同性恋和“中年/少女”之恋的戏。而相比之下,李安的片子更内敛,他的结尾也总是比较圆满——这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开放也有收尾。哪怕是悲剧性的收尾。
关于《卧虎藏龙》,说的人太多了,就我来看,李安是想做新武侠的尝试,目前这个只能说是个试验品。在李安的片子里,功夫还是有的,照样拍得很美,尤其是在竹林中的戏,人物倚着竹子交手很有创意,因为竹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高洁的象征。但就人物塑造而言,却较以往的武侠片大有不同了。周润发(饰李慕白)是一个得道的人了,就此要退出江湖,只需要为师傅报仇即可了断,而杨紫琼(饰俞秀莲)则还是一个苦命相,与周润发的暗恋似乎没有大的进展,他们两个在我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