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郭沫若与国民政府三厅

作者:王  谦

字体: 【

为困难,但仍从中共中央6月份所缴党费中拨出1000元捐献。毛泽东等7位中共参政员献出7月份的薪金共2450元。周恩来捐出他任政治部副部长的一月薪金240元。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的参政员黄炎培、史良、邹韬奋、张澜、陶行知等200多名中间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均热烈献金。
  献金中大量的是工人、农民、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乞丐、妓女等,他们献的钱虽少,但汇聚成巨。7月8号,汉口水塔献金台前出现壮观场面,600多位人力车夫一起赶来,逐个献出他们当天血汗钱。天生裕茶叶铺的24位拣茶女工,各持5角一张的毛票,投入捐款箱,这是她们一天的工薪。两位断了腿的辛亥老兵,拄着木棍爬上献金台,献出2元钱。沦陷区的一位难民无钱可献,竟脱下长褂,哭着捐出。其他献金台的情形也一样,擦皮鞋的小孩献上一角两角毛票,还有澡堂擦背的、茶楼酒店的堂官等。有的不止献一次,献两次、三次甚至十多次,时时献,天天献,不仅献钱,而且献物;人与人之间在比赛,台与台之间在比赛。新闻界也积极进行宣传;3个流动献金台增至10多个,武汉三镇简直是狂了!至9日,原定献金活动的最后一天,由于至晚上仍有潮水般的献金者,郭沫若等又决定将献金时间延长两天。这次献金活动十分圆满,参加献金者达百万人次,献金总额达百万元以上,其中有法币、外币、银币、铜元,还有各种各样的物品,如手表、金戒指、金手镯、银盾、金杯、首饰、大刀、衣服、药品及食物等。
  ,
  5天献金狂潮所取得的效应,不仅令陈诚等人大为惊色,而且也出乎于郭沫若意料之外。
  聘请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夫妇和绿川英子,开展有声有色的对外宣传
  对日宣传和国际宣传是三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先后在日本呆过20多年精通日语的郭沫若,仍然聘请了鹿地亘夫妇和绿川英子女士。他觉得对敌宣传单靠几个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是不行的,一定得请些土生土长的日本朋友来帮忙,他们的声音纯正,宣传效果要好些。于是郭沫若想到了鹿地亘这位老朋友。鹿地亘生于1903年,早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由于一直从事反战创作,长期被日本反动当局监禁在狱中。出狱后,他于1936年1月和夫人池田幸子流亡到上海,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工作,致力于《大鲁迅全集》的编译。抗战爆发后,他流亡到香港,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郭沫若1938年1月到香港时,有好友递给他一张字条,那字条是鹿地亘写的,说他在上海受敌人迫害,已经和他的夫人池田幸子逃到了香港,但生活无着落,要郭沫若给他们想想办法。但当时郭沫若自己都不知怎么办才好,实在是无能为力,而且连信也没有回。,
  于是郭沫若一次在陈诚的公馆吃饭时,转弯抹角地向陈诚推荐了鹿地亘。他对陈说:“对敌宣传要搞好,单靠几个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是不行的。一定得请些日本朋友来帮忙。譬如我,虽前后在日本呆了20年,而且过的生活差不多和日本人同样,然而我的日本话却没有到家。”
  陈诚显出不太相信的样子,说:“你在客气吧?任何日本通,谁还通得过你?”
  郭沫若解释道:“不,事实并不是那样。凭我自己的经验,凡是学一种外国语,要从小时候起就受过外国人的小学、中学的教育,那样才可以到家,但那样的人可能就不是中国人了。如果到了20岁才到国外去开始学习,即使学到老,也不见得会到家。”
  陈诚这才有些信,但问道:“现在哪里去找日本朋友呢?”
  见目的已达到,郭沫若便推荐了鹿地亘。陈诚同意了,要郭沫若马上着手联系。于是郭沫若以陈诚和自己的名义,发了两份电报到广州,一份给《救亡日报》的夏衍,一份给当时广州的保安处长,此人是陈诚的老熟人,请他们设法把鹿地亘夫妇护送来武汉。
  有了夏衍和那种保安处长的帮助,一星期后,鹿地亘夫妇就安全地到达了武汉。至于鹿地亘的工作安排, 郭沫若提议其为厅属设计委员,每月薪水200元。考虑到 鹿地亘夫妇是两个外国人,怕200元薪水不够用,陈诚索 性请他们夫妇二人都做设计委员。在以后半年左右的时 间里,鹿地亘与夫人池田幸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武汉 的抗日救亡工作,他们参加各种集会,以日本公民的身 份,用切身的感受痛斥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鼓舞人 民奋起斗争。4月1日,郭沫若组织200余中外人士举行鹿 地亘夫妇的欢迎会,沈钧儒、邓颖超、田汉、郁达夫、史沫 特莱等中外人士参加了这个会,他们在发言中盛赞鹿地 亘夫妇,称其为人类正义事业的斗士。鹿地亘在会上介 绍了日本国内的反战运动,他充满信心地说:“任凭法西 斯去厉行战争吧!他们已坐在巨大的冰山上,被打得粉 碎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4月6日,鹿地亘在汉口广播电台向日本军民发布日 语广播讲话,号召日本军民和中国兄弟站在一起,共同 反抗日本法西斯。4月27日,他出席14团体欢迎国际反侵 略运动大会代表大会,呼吁世界舆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 战斗争。此后,他还应邀赴戏剧训练班讲课,到湖南常德 的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对日俘作反战教育工作,冒着 战火随武汉前线慰问团赴长江南岸前线慰问。除了参加 这些公开活动外,他与夫人池田幸子坚持在三厅对敌宣 传处的日常工作,坚持在播音室里每周与青山、绿川英 子轮流作日语对敌广播。以日本人对日宣传,收到了良 好的宣传效果。
  绿川英子生于1912年,原名长谷川照子,1938年在武汉时26岁。她生于日本一个土木工程师家庭,1932年考取奈良女高师,后因参加左翼文化运动被开除学籍。1936年与中国留学生刘仁结为夫妇。于1937年初来到上海开展反战宜传,后流落香港。1938年6月,在郭沫若的协助下,绿川英子来到武汉,在三厅对外宣传处对日宣传科做日语广播工作。她以流利的日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报告日本人民的反战情况,号召日本人民起来反对本国政府的反动政策,赞扬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她经常向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士兵去信问候,指出战争的正义性在中国一边。绿川英子的反战宣传遭到日本主战派的咒骂,骂她是“娇声卖国贼”。周恩来热情赞扬了她,说:“日本帝国主义者把你称为‘娇声卖国贼’,其实你是日本人民的忠实的好女儿,真正的爱国者。”
  郭沫若聘用鹿地亘夫妇、绿川英子等国外朋友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是三厅对外宣传的佳作。生活。郭沫若1938年1月到香港时,有好友递给他一张字条,那字条是鹿地亘写的,说他在上海受敌人迫害,已经和他的夫人池田幸子逃到了香港,但生活无着落,要郭沫若给他们想想办法。但当时郭沫若自己都不知怎么办才好,实在是无能为力,而且连信也没有回。,
  于是郭沫若一次在陈诚的公馆吃饭时,转弯抹角地向陈诚推荐了鹿地亘。他对陈说:“对敌宣传要搞好,单靠几个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是不行的。一定得请些日本朋友来帮忙。譬如我,虽前后在日本呆了20年,而且过的生活差不多和日本人同样,然而我的日本话却没有到家。”
  陈诚显出不太相信的样子,说:“你在客气吧?任何日本通,谁还通得过你?”
  郭沫若解释道:“不,事实并不是那样。凭我自己的经验,凡是学一种外国语,要从小时候起就受过外国人的小学、中学的教育,那样才可以到家,但那样的人可能就不是中国人了。如果到了20岁才到国外去开始学习,即使学到老,也不见得会到家。”
  陈诚这才有些信,但问道:“现在哪里去找日本朋友呢?”
  见目的已达到,郭沫若便推荐了鹿地亘。陈诚同意了,要郭沫若马上着手联系。于是郭沫若以陈诚和自己的名义,发了两份电报到广州,一份给《救亡日报》的夏衍,一份给当时广州的保安处长,此人是陈诚的老熟人,请他们设法把鹿地亘夫妇护送来武汉。
  有了夏衍和那种保安处长的帮助,一星期后,鹿地亘夫妇就安全地到达了武汉。至于鹿地亘的工作安排, 郭沫若提议其为厅属设计委员,每月薪水200元。考虑到 鹿地亘夫妇是两个外国人,怕200元薪水不够用,陈诚索 性请他们夫妇二人都做设计委员。在以后半年左右的时 间里,鹿地亘与夫人池田幸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武汉 的抗日救亡工作,他们参加各种集会,以日本公民的身 份,用切身的感受痛斥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鼓舞人 民奋起斗争。4月1日,郭沫若组织200余中外人士举行鹿 地亘夫妇的欢迎会,沈钧儒、邓颖超、田汉、郁达夫、史沫 特莱等中外人士参加了这个会,他们在发言中盛赞鹿地 亘夫妇,称其为人类正义事业的斗士。鹿地亘在会上介 绍了日本国内的反战运动,他充满信心地说:“任凭法西 斯去厉行战争吧!他们已坐在巨大的冰山上,被打得粉 碎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4月6日,鹿地亘在汉口广播电台向日本军民发布日 语广播讲话,号召日本军民和中国兄弟站在一起,共同 反抗日本法西斯。4月27日,他出席14团体欢迎国际反侵 略运动大会代表大会,呼吁世界舆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 战斗争。此后,他还应邀赴戏剧训练班讲课,到湖南常德 的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对日俘作反战教育工作,冒着 战火随武汉前线慰问团赴长江南岸前线慰问。除了参加 这些公开活动外,他与夫人池田幸子坚持在三厅对敌宣 传处的日常工作,坚持在播音室里每周与青山、绿川英 子轮流作日语对敌广播。以日本人对日宣传,收到了良 好的宣传效果。
  绿川英子生于1912年,原名长谷川照子,1938年在武汉时26岁。她生于日本一个土木工程师家庭,1932年考取奈良女高师,后因参加左翼文化运动被开除学籍。1936年与中国留学生刘仁结为夫妇。于1937年初来到上海开展反战宜传,后流落香港。1938年6月,在郭沫若的协助下,绿川英子来到武汉,在三厅对外宣传处对日宣传科做日语广播工作。她以流利的日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报告日本人民的反战情况,号召日本人民起来反对本国政府的反动政策,赞扬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她经常向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士兵去信问候,指出战争的正义性在中国一边。绿川英子的反战宣传遭到日本主战派的咒骂,骂她是“娇声卖国贼”。周恩来热情赞扬了她,说:“日本帝国主义者把你称为‘娇声卖国贼’,其实你是日本人民的忠实的好女儿,真正的爱国者。”
  郭沫若聘用鹿地亘夫妇、绿川英子等国外朋友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是三厅对外宣传的佳作。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