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革命烽火中诞生的中原大学

作者:王列平

字体: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办教育历来都是为了革命事业和战争的需要。众所周知,上世纪20年代初,国共合作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大学,抗战中在延安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鲁艺等,抗战后在解放区有华北联大,北方大学等。但在中共党史上还有一所学校却为一般人所不知,那就是解放战争后期诞生的中原大学。
  
  决战前夕办大学
  
  “四面雷鸣逐鹿原,八方风雨会汴梁。”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保证在中原黄淮地区更多更有效地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中共中央临时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以加强两大野战军在该地区协同作战的能力。
  6月中旬,随着战局的变化,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魄力,率部毅然发起豫东战役,兵锋直指国民党重兵把守的河南省城开封。经数日鏖战,在中原野战军的有利配合下,华东野战军一举攻克开封古城,取得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随后,华东野战军又进行了睢杞战役,并取得全胜,使鄂豫皖、豫西、豫皖苏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一个拥有3000万人口中的中原解放区遂告形成。
  中原地区素为人才荟萃之地,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广大知识分子不仅终日辛劳不得温饱,而且没有人身安全。当他们一旦获得解放,便渴望参加革命,获得参加工作或学习的机会。因而,在解放军为实施下一战略目标,主动撤离开封城的过程中,就有一批300多名的大、中青年学生、教职员和公职人员随同部队一起离开此地,辗转来到豫西解放区——中共中原局驻地河南宝丰县。对这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到来,中原局领导十分高兴,在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后,决定留下这批参加革命的新生力量,就地创办一所革命大学,将他们教育改造成革命知识分子,锻炼成革命战士,为前方输送急需的干部,为后方解决建设管理人才。
  7月初的一天下午,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和副政治委员邓子恢、张际春等人在商议完部队整训事宜后,陈毅便以轻松、闲适的口吻说道:“现在这里有伯承同志指挥,东面有粟裕同志指挥,我是闲人,就办大学去吧!”
  邓子恢在中原局领导中负责财经和军需供应工作。由此,他深感财经干部严重匮乏,早就想办一所财经学校,为地方和部队培养一批财经人才。当听陈毅说要去办大学时,这正合他意,便笑着说道:“好哇!你办大学,我就去当教员,怎么样?”
  陈毅哈哈一笑,点点头,“要得!子恢同志博学多才,可以当教授哦!”
  “好嘛!你们去办大学,我举双手赞同!”
  刘伯承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微笑着说:“这段时间部队整训,你们去办大学,快马加鞭造就出一批干部来,也好应付迅速开展的局面。想当年‘刘皇叔,新野牧’,在局面没有打开时,无枝可栖,只好桅杆锯作拴马桩,带了两员大将到新野县去做芝麻官,大材小用喽!现在我们的新野县长是太行来的团干部,有什么办法?局势发展太快嘛!”
  陈毅赞同地点点头,“是的,现在各方面都很缺干部,再不加紧培养,到时候工作就没法开展喽!”
  刘伯承重新戴上眼镜后,抓起桌上的蒲扇摇了几下,又补充说道:“各位同志哥,过了这两个月,谁也别想去当大学教授喽,执事者各司其事。对中原的敌人硬是要挟其额,揪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
  “伯承说得好!我们要在中原大地布下罗网,看看到底鹿死谁手!”随着话音,邓小平走进房间,朝在座的诸位点了点头。
  
  邓小平没有出席下午的会议,正忙着赶写汇报提纲,准备去西柏坡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
  陈毅见他突然出现,询问道:“你参加中央会议的文件准备好了?”
  “差不多了。”邓小平说着掏出烟来递给陈毅一支,点燃后,又继续说道:“我刚才到这批新来的青年中转了转,发现他们中有的人情绪不稳,不愿意留在这里学习,有的闹着要去北方大学读书,还有的要我们给他找点事做,好养家糊口。看来这是个问题,得想点办法才行。”
  刘伯承接过话茬:“小平,陈毅说要去办大学,子恢要去当教授,你看怎样?”
  邓小平沉思片刻,点点头,“我看要得!陈司令员是留法的高才生,子恢同志博学多才,先把架子搭起来,等开了张再要其他人来接手吗。”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看了陈毅一眼,笑着揶揄道,“这里的事情多得很,你们到时候可不能躲清闲推担子哟!”这番话将众人都说笑了。
  随后大家在一起研究决定,成立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由陈毅、张际春(中原野战军副政委)、刘子久(中原局宣传部长)、嵇文甫(河南大学教授)、王毅斋(河南大学教授)、张柏园(北方大学教务长)、罗绳武(河南大学副教授)等7人组成,陈毅兼主任委员,刘子久、嵇文甫、王毅斋兼副主任委员,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陈斐琴为临时负责人,主持校务工作,校部设在宝丰县大白庄。
  7月15日,中共中原局办公厅发出通知,宣布中原局已决定开办中原大学。在筹备之初,人力、物力、图书、器材及其他各种设备,由地方党政军与军区各直属部门共同帮助解决。通知指出:须知大规模开办学校,吸收知识青年培养新的干部,增加革命力量,为目前中原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绝非几个办校人员所能全部担负,必须全党予以支助,方能办好。目前亟望我各直属部门,与豫西地方党政军,做到下列数事:
  一、尽量动员与抽调若干行政人员与杂事人员给中原大学;
  二、广泛收集群众性的读物,尤其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毛主席十二月报告、任弼时同志土改问题报告、《人民公敌蒋介石》等书籍,送给新来的学生阅读。……
  通知发出后,立即在豫西解放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原局各直属部门和地方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商会议,研究落实中原局通知精神,为中原大学的成立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我,陈毅是也!”
  
  来到豫西解放区的这批青年主要是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嵩华学院、焦作矿院、开封女子师范、农业职校、开封高中、省立二中、开封女中以及中州、南阳、许昌等地的大中专学生。另外还有一些前来要求学习和工作的邮电、银行职员、店员和中小学教员。这批青年,都是自愿跟随解放军来到向往已久的豫西解放区,但是各自的动机却不尽相同。除了一部分人是为了追求真理,追随革命来到解放区外,而多数人是想能够继续升学、读书,另外还有少数人则是因生活所迫,寄希望到解放区寻觅出路的。当他们辗转来到解放区后,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等待决定去向。
  恰在此时,突然风闻中原局要就地创办一所革命大学,对这批青年既不分配工作,也不再送往华北学习了。这一传闻顿时在青年中引起了较大的风波,加之有些人原本对共产党、解放区就存在着各种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因而一些不利的猜测便在人们中流传开来,搞得大家心情十分压抑和惶恐。有的人表面闷气不吭声,私下里却赶忙找老乡、同学商量对策,准备重新寻找出路。还有的人则三三两两集聚在一起找到中原局宣传部,大声吵嚷着:“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大学?”“原来答应送我们到北方大学上学的,怎么说话不算话,骗人!”“我们到解放区就是来投奔光明的,希望能为共产党做点事。可你们也不分配工作,让我们呆在这里学习。不行的话,我们只有另找出路。”这场风波闹了几天也没有平息下来,有的人甚至偷偷离开了此地。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