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广西云南上空打击入侵美机纪实

作者:赵晓泮

字体: 【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军用飞机曾多次进入我国南方地区,进行侦察侵扰。我空军部队对来犯美机给予了沉重打击。这是自抗美援朝后,我空军与美国空军又一次大的对决,我方取得了全胜。
  
  我紧急部署,应对南方军事突变
  
  1964年8月初,美国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并向越南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同时,先后派出高空侦察机和战斗机从中越边境空域进入我国,进行侦察挑衅活动,并在1965年4月8日、9日,向海南岛上空发射导弹袭击我海军航空兵巡逻飞机。
  为了保卫祖国领空,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中央军委决定对入侵美机实行“坚决打击”的方针。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命令有关军区和军兵种进入战备状态,严密注视美军动态,随时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袭击。
  空军制定了《对付美机挑衅的作战计划》,对中南、西南地区的防空作战进行了紧急部署:将空某军军部紧急转移至广西南宁,担负作战指挥任务,加强该地区的作战指挥机构;增调航空兵和高炮、雷达部队进驻该地区;并以临战的姿态,对雷达情报、通信导航、工程机务和后勤保障做了相应准备,投入紧张的部署调整和战场建设;新建了3个2级机场,构成前沿、两翼和纵深的机场网,并加强防护措施;抓紧一线雷达的设立,增加了新型雷达的部署,增建预备阵地,构成以一线为重点、兼顾纵深的雷达覆盖警戒网和引导网;修建了地下工程,沟通全区的雷达情报和指挥通信网;建成了以机场为中心野战高炮、地空导弹阵地网;修建了相应的道路、桥梁和营房设施,以满足部队及时展开部署和机动设伏作战需要。扩充了两个机务大队,加强机务维护力量;加强战备物资储备,建立储备基地,调进大量保障设备;发动群众,改进武器装备,提高飞机和各类兵器的作战性能等等。
  加强作战指挥,精干作战人员。坚持防空作战的“专责制”,各级指挥机关、部队指定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负责,各类人员相对固定,做到责任明确,精力集中;实行固定部署与机动设伏相结合的方法,统一布局,分区负责,重点设防,充分发挥各兵种的优长,对进入我国的敌机实施层层拦截;使用精兵作战,准确地摸清敌机的活动规律,使用技术战术最精湛的作战分队,组织精干的指挥班子和高效率的后勤保障,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广西、云南方向都特别针对反侦察斗争,制定了反侦察作战方案和措施,多次召开作战会议,传达方案,区分任务,组织协同完善各项战斗保障。发动群众开展战术研究和应急战备训练。同时,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准备、战术技术准备及各项战斗保障,适应了对敌斗争的需要。全体指战员斗志高昂,摩拳擦掌,必争全胜。
  
  周总理指示:“要千方百计
  打下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1964年8月中旬开始,美军出动U2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在对越南北方进行大面积侦察的同时,也不断入侵我广西南部地区,进行侦察。1964年8月29日,美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首次入侵我国,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连续4次入侵我国领空。美军使用的这种飞机,是一种BQM147型无人驾驶侦察机,靠大型机载入空中投放。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飞得高,可达2万米,按照预定设置的诸元飞行。由于我们对这种无人驾驶的高空飞机性能及活动规律不了解,多次起飞拦截,均未获战果。如10月13日,我起飞一架歼6进行拦截,在1.76万米高空,3次攻击,弹尽未果。飞行员决心驾机撞击敌机,但因飞机进入螺旋状态,最后只好跳伞。
  几次战斗未获战果,部队出现了急躁情绪。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自率工作组赶到部队,召开现场会,听取指挥机关和参战部队领导、飞行员等各方面的意见。然后,他指出:“希望你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由空某师使用歼6飞机,空某师使用歼7飞机,来个大比武,看谁先打下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我回去向罗瑞卿总参谋长汇报,听你们的好消息。”
  
  不久,又传来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千方百计打下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摸清规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
  
  部队开展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敌情,摸清规律特点的工作。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具有体积小、高度高、设备好、定点投放、多点转弯、平直飞行地段长、有拉烟尾迹、不能主动机动、只能晴天入境拍照的特点。各级领导深入部队,和作战小分队飞行员、各类参战人员一同研究对策,制定训练方案,攻克技术难点。
  一是解决我机升限问题。歼6的升限在1.7万米左右,再爬高飞行极不稳定,容易失速进入螺旋。关键是在越升前争取最大速度,有一定速度,才能产生一定的升力,升力越大,飞的高度越高,从而达到1.8万米以上击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必备高度。这就需要飞行员在操纵技术上掌握最佳方法,使飞机飞得稳,航迹直,不能出现摇摆晃动,一次性操纵成功。
  二是解决达到升限的射击问题。歼6在极限高度状态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失速进入螺旋,给予射击的时间很短,而如果在远距离射击,敌机体积小,难以命中目标,反而造成自身的飞行不稳定。只能靠近目标,缩短射击时间,缩小炮弹散布面,才易击中。这就需要在发现敌机后,尽量靠近它,掌握好越升的时机和角度。按敌我机的速度差和修正瞄准射击的时间计算,射击距离在400-1000米,脱离距离不能少于100米,否则就有可能与敌机相撞的危险,这样,射击时间只有4-5秒,最多只有3次射击机会;必须采取连续分次射击和快速修正瞄准,否则会因炮弹后坐力大而使飞机失速。在瞄准方法上,经过认真研究,采用固定光环瞄准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飞机在极限高度飞行中容易产生的左右摇摆、机头下掉的现象。飞行员将它概括为:“固定环,近距离,连续射击打肚皮。”
  部队组织高空小分队飞行员进行攻关训练,一个人一个人地过,一架次一架次地抓,反复研练,终于取得突破,歼6飞机最高达到1.84万米,大大超过了其升限。反复进行了在极限高度的射击训练,提高了针对性射击技术。
  同时,按照敌机可能进入我国的地段,在指挥所带动下,组织指挥员、飞行员、领航员、雷达操纵员按预案多次面对面协同,进行配套一体化截击训练,达到了协调一致,配合默契。做到一员(指挥员)挂帅,三员(飞行员、领航员、雷达操纵员)协同,固定一号作战班子,进行三定(定人、定机、定位),做到三知(知人、知音、知性)。
  
  徐开通首获战果,打下第一架
  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万事俱备,只待战机。胜利的一天终于来到。 1964年11月15日黎明,一架美国147G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侵入我领空,高度1.76万米,时速780公里。空某师飞行中队长徐开通驾歼6飞机起飞,迅速爬升到1.6万米高空,在地面正确引导下,远距离发现了敌机。按照预先研究的作战方案,在1.62万米高空,追至35度观察角时拉起越升至1.75万米,从20度越升角直冲敌机,对准其肚皮,到相距450米时,打出一串炮弹。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向左晃动,炮弹从敌机左外侧滑过。他立即修正瞄准,在相距300米时再一次射击,由于动作急躁,机头未能拉住,又打低了。两机越来越近,只剩最后一次射击机会了。他沉住气,紧盯住敌机,稳稳地瞄准,在230米距离第三次开炮,只见敌机当即起火。这时,两机已经不到100米,我机带左坡度脱离敌机时,一团火球从上方几米的高度一掠而过,场面十分惊险。这次战斗首创打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纪录。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