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毛泽东保护创作小说《李自成》
作者:于继增
字体: 【大 中 小】
堪笑文通留恨赋,耻将意气化寒灰。
凝眸春日千潮涌,挥笔秋风万马来。
愿共云霞争驰骋,岂容杯酒待徘徊。
鲁阳时晓戈犹奋,弃杖成林亦壮哉。
姚雪垠除了向毛泽东反映写作《李自成》的具体困难,还作了这首豪放风格的古体诗“感化”同样是诗人的毛泽东,以表达自己的决心。宋一平接到这封信后,立即交给了胡乔木。胡为转姚雪垠这封信,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一份报告。原文如下:
主席:
送上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由武汉写给您的一封信。姚在信里说,这部小说他拟写成五卷约三百万字,第一卷已改好,第二卷已写成近两年,但还没有地方出版,请求您给予帮助。
姚的信是宋一平同志托我转送的。宋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以前长期在武汉,所以姚把信寄给他。宋还把姚的两封信给我看了。因为这两封信可以帮助了解姚目前的具体困难,所以现在也一起附上,供您需要时参阅。
胡乔木
1975年10月23日
毛主席10天后看到了邓小平转来的姚雪垠给他的信,并在胡乔木转信的报告上,用粗铅笔作了批示:
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毛泽东
十一月二日
这是毛泽东自1966年出面保护之后,对姚雪垠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又一次巨大的支持。这时的毛泽东已病了很久,而且病情加重,行动、说话都已十分困难;这年7月下旬医生还给他施行了白内障手术,虽然可以看书批阅文件,但写字仍很艰难。即使这样,年事已高而且重病在身的毛泽东仍然关注着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后来王任重给姚雪垠写信,才告诉他毛主席在病中关心和保护他写作的具体情况,这使姚雪垠感动不已,一直铭记在心,他说:“我至今仍非常怀念毛主席,感激毛主席。毛泽东主席适时地指示和保护我,特别是要我将《李自成》一书写完。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在我一生中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共同创造的美丽辉煌
毛泽东同意姚雪垠写书的“最高指示”传遍政治局,“舆论总管”姚文元不得不迅速批转。中央有关部门为改善姚雪垠的写作条件,于1975年底将他从武汉调到北京,开始进入他人生旅程和文学道路的冲刺阶段。就在他潜心修改《李自成》第二卷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76年9月9日逝世,姚雪垠悲痛得泪飞如雨,他愈加感到肩上的责任。这部写了16年的第二卷终于在197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
为报答领袖的关怀,实现自己的承诺,他立即投入第三卷的写作。姚雪垠长期呕心沥血,精益求精,曾认真考查书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时间、典章、风俗等,专程请教了文学前辈茅盾和清史专家吴晗,仅与茅公探讨修改《李自成》的通信就达88封。他说:“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结合,通过小说艺术反映历史科学。所以,历史小说是创造。《李自成》的许多情节、细节,都是虚构的,可不是瞎写。它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具体的环境、生活的面貌。”
伴随党和国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姚雪垠的个人际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他当选为湖北省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12月,71岁的姚雪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还出版了《李自成》第三卷。其余四、五卷,因作者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改用口授记录的方式写作。1997年姚雪垠中风,身体状况愈差,两年里还是坚持着《李自成》最后两卷的修改。《小说》等杂志曾陆续刊登过“崇祯皇帝之死”、“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之死”等章节,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可以说,姚雪垠在后期是在用生命投入写作的,同时从实地考察中获得灵感。1985年,75岁的姚先生还专程来到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的闯王陵拜谒,并写下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渗透他对这位农民英雄的深度思考和崇敬: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雄殉社稷;
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赤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循空门。
姚雪垠殚精竭虑创作的这部5卷本、300多万字、包括300多个人物的鸿篇巨制,用了42年才于1999年7月全部写完和出齐(如果算上前期搜集资料和构思则时间更长),可谓出版史上的“马拉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长篇历史小说。就在《李自成》最后两卷出版的前3个月,1999年4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姚雪垠,在北京复兴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岁。作家为写这部书耗去了几乎整个生命。
随着《李自成》诸卷的正式出版,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影响,当年就获得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首届茅盾文学奖,又被译成日文后获日本外务省、文部省颁发的文化奖。国内学术界好评如潮,说这部长篇巨制“探讨了甲申事变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透着一股浓厚的历史底蕴与作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勾画出了明王朝崩溃前夕风雨飘摇的社会面貌,写出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既歌颂了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功勋,又写了他们的局限和弱点,最后总结了农民革命必然走向悲剧的根源”……
毛泽东和姚雪垠生前都没能看到这部多卷小说的最后完本,但他们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遵照姚雪垠先生的遗愿,其家人将《李自成》的全部稿费设立了长篇历史小说奖。姚老生前曾深情地说:“假若不是毛主席及时地指示和保护,我也被整死了,我的家庭也完了,《李自成》也完了。所以说,毛泽东主席对我的保护,不仅对我个人是一件大事,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也是一件大事。”
毛泽东的倾力相助和《李自成》的巨大成功,创造了一个非凡的奇迹,中国文学史也因此美丽而辉煌。
责任编辑 齐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