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悲情拉花

作者:柳 叶

字体: 【


  
  绿的是叶,
  红的是椒。
  二八佳人来摘椒,
  心里想着情郎哥,
  叫刺儿扎着了。
  武社庭告诉我,传说拉花舞蹈的音乐是从寺庙里偷出来的,因为拉花源于人们拉荒,人们总来寺庙里乞求神灵保佑他们过上平平安安的生活,过上有吃有穿的日子。由此,我便想为质朴勤劳的井陉人民,对那些默默地为拉花艺术付出心血的老艺人祈祷一番,祝他们的身体健康,平安如意!
  回来的路上,我因晕车吐了,车上的人们几乎都是井陉老乡,他们有的递过塑料袋,有的忙开窗户,有得递毛巾,让我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感动不已。井陉拉花好,勤劳、善良、质朴的井陉人更好。
  
  四
  
  提到井陉拉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石家庄市舞协原主席、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片《60年60人》之一的杨晓泉老师。经过多方打听,笔者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老艺术家,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满脸的灿烂笑容。 当老人得知我是因拉花而来时,显得更加热情,从屋里拿出一本超厚的《世界舞蹈大辞典》。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看到了记载拉花的那一页,是杨老师所写。
  杨晓泉告诉我,他是土生土长的正宗的东南正村人,爷爷父亲都是扭拉花的,10岁开始学艺,最难忘的是他和武新全等6人表演的“六合同春”进入北京,并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就蹲在周总理的前面,总理问他:“叫什么?哪来的”?他一一作答,而后问总理:“毛主席怎么没来”?总理说:“毛主席很忙,我代表毛主席跟你们见见面。”就在总理与他握手时,他看见总理的中指上还有墨水的痕迹,说明总理的工作非常繁忙,真是日理万机。可惜的是,这珍贵的镜头留念,在文革中都被破坏了,这给井陉拉花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拉花我是个门外汉,但又很好奇。
  “杨老师您说拉花真的是逃荒路上扭出来的吗?”
  “是呀,我爷爷那个年代,遍地逃荒人,在艰难的山路中,人们边走边扭,以此为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舞蹈动作像登山的原因。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他的真实性,传统的拉花是由6个人来扮演的,有老人、有夫妻、有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的逃难景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拉花看上去,总给人一种沉重感的原因。”
  “那拉花是秧歌吗?”
  “不是,秧歌要双脚离地跳起来,可拉花必须扭起来,要不怎么说是扭拉花呢。”
  说着老人从沙发上起身,表演给我看,我顿时惊呆了!杨老师身轻如云,一扭起来那春风得意的样子,实在让人无法和他的年龄连在一起。
  
  问及老人对拉花的前景如何看待时,老人沉思了一会儿。
  “拉花不是一个人的,他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我扭了50多年,全家4代人扭拉花,真有割舍不断的情感。拉花本应该比现在更好,可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理想中的辉煌。拉花是我们石家庄的一张名片,在井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应该发扬光大,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让拉花传承下去……”
  听着老人的话,我的心中肃然起敬。为了拉花,这些老艺人老艺术家,真正做到了忘名忘利忘我,有这样的领路人,有这样一支具有超凡精神的拉花队伍,这朵从苦难中历练出来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常开不败。
  井陉矿区文化局刘局长约我去参加井陉每年一度最热闹的连庄会,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民间盛景。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也就是元宵节前后,喜欢拉花的朋友,都聚到一起放杆火,吃百家饭,走流水席,到时最有特点的节目,都聚到了这里进行表演,走街串巷,每个人都尽兴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一定多叫一些喜欢拉花的朋友,体会那火爆热烈的场面带来的特殊的精神享受。吃吃井陉的百家饭,体味一下井陉人民的真诚与豪爽。据说这种连庄会,在井陉年年如此,岁岁相似。
  石家庄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片热土,而井陉拉花根植于民间土壤,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多保护一些,留给我们后代的就多一些,留给世界的就多一些。
  责任编辑 齐玉东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