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

作者:王朝庭

字体: 【


  
  寥寥数笔,把兄、弟、嫂3人一场精彩打斗的狼狈相,真是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再如第22回:“叩辕门荡妇寻情郎,奉板舆慈亲勖孝子。”这说的是一位“居官清正”的傅抚院,从京城到浙江任封疆大吏,半年后,突然有一个年青女子带一个11岁的男孩来访,声称一定要见傅抚院。傅抚院一听情况,心里早已明白,这就是他10年前在京城做官时嫖娼和妓女生的小孩,而且是他自己许诺认定的。这十几年,从儿子出生长到11岁,情妇和儿子,都还未见过情夫和父亲。傅抚院自然是不承认,而且姨太太已有所闻,正在怄气,傅抚院只好交代总管汤生安排些银两,将妓女和自己亲生的儿子赶走。可是,他一个省级长官,为打发他昔日的情妇和儿子的钱都不愿意出,要总管去找钱塘县替他出。汤升一时不解道:
  “有了钱,他自然会去,何必又要发县,多一周折呢?”傅抚院发急道:“你这个人好糊涂!钱虽是一样给他,你为什么定要老爷自己掏腰,你才高兴?”汤升至此,方才明白老爷的意思,这笔钱是要首县替他出,他自己不肯掏腰的缘故。只能一声不响,退下了。
  这位傅抚院,一位省级主官,对情妇和亲生的儿子已欠了10多年的抚育、感情债,连面都不见,只给几个钱,还不愿自己“掏腰包”,而叫下面县里出,找单位报销,真真令人不齿。
  当时,《官场现形记》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震惊了衙门和朝廷。摄政王载沣就曾下令两广总督端方派人剌杀作者,取缔连载作品的报社。李伯元也不断收到恐吓信,乃至子弹和砒霜等警告物。由于当时《官场现形记》的作者署名是“南亭亭长”,因而官府在“檄文”中就扬言:凡抓到“南匪”就格杀勿论!
  李伯元遇险不惊,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将报社化整为零。他本人迂回于英、法租界中“游击”办公,通过密友的关系,进行地下印刷。李伯元始终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概,受挫不折,报纸一日未停。为显示大丈夫“站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意气,将笔名干脆改为正名,并且以诗言志:“往日醒尘梦,尔今更抖擞;慷慨告天下,仍作不平鸣。”如此,李伯元和他的《官场现形记》终于躲过了劫难。就这一点说,英、法租界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社会名流多赞誉,墨迹青史留人间
  
  尽管《官场现形记》及其作者,使腐朽的朝廷官府惊恐,采取通缉、剌杀等毒辣的手段,但与此相反的是,广大人民和整个社会,大加赞誉、热情支持。在小说连载的时期,几乎震动了整个上海滩,编辑部每天收到读者热情洋溢的信,有时多达上百封。有赞誉作者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有的比拟成“救世的手术师”;有的还夸赞是“锐眼的上帝”。这些,仅是普通读者的反映,那么专家、学者、名家们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当时晚清的“谴责小说”,除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了。但鲁迅先生说:“相比这两部小说,尽管各有所长,多有风骨,但从广度和深度看来,还是李伯元冠其首。因为他本身的经历,决定了他充塞爱国情的反骨。”
  是的,《儒林外史》只是偏重于“儒林派”的官吏,并不涵盖整个官场,就这个意义说,《官场现形记》的“广度”、“深度”自然就更深刻、厚重得多了。
  章太炎评价李伯元是“固执大义,以文救国”的人。柳亚子先生则盛赞他是“强项不低首,力作扫妖氛”。就连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秋瑾女士都寄来热情洋溢的勉诗:“剌破画皮促民醒,元群不愧轩辕孙。”此外,李大钊还对李伯元的《庚子国变弹词》也作了高度评价:“《庚子国变弹词》不但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信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受难史、帝国主义的侵略史。”
  李伯元在文友、读者的热情支持和激励下,使他“热血填膺笔难辍”。两部小说刚刚连载完,又推出了新作《文明小史》和《活地狱》两部作品,依然笔锋不移。除此之外,李伯元还创作了大量措词诙谐的诗歌和辛辣的杂文,如《爱国歌》、《送郎君》、《碰和解》等等,都一时广为流传。
  李伯元才华横溢,硕果颇丰,但因他沥尽心血,辛劳过度,不幸于1906年3月猝然病逝,年仅39岁。
  章太炎总结他的一生,亲题其墓志铭曰:“一代爱国才子,千秋流芳人间。”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