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

    陈景元(1024或1025~1094)为北宋著名道士。字太初(一说字太虚),自号“碧
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
    父陈正擢进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邮,以疾终。母贫不能归。有子四人,陈景元
为季子。才除服,而长兄、次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拜高邮天庆观
道士崇道大师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为道士。辞别其师,负笈云游,入天台山阅三洞
道经,遇鸿濛先生张无梦,遂得其《老子》《庄子》微旨。后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
娱。大约在此时期,始精研《老子》,为其作解。①久之,为开阔眼界,欲观光京辇,
礼部侍郎王琪推荐于翰林承旨王岐,使隶籍东京道流。初居醴泉观,众请开讲《道德经》
与《南华经》,于是公卿士夫无不愿与之交识。醴泉观提总特奏请朝廷,令其充本观修
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教事,服其该通,奏赐紫衣。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
醮,命撰青词,复令预修奉同天节斋醮,得旨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
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极为赞赏,谓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
氏,厥旨详备。任命其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谒告还高邮葬亲,神宗诏命中使赐
白金三十镒为助。及还京,令选举精洁道士同焚修于太一宫。熙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神宗诣宫朝谒,于延祺殿召见,特转额外右街副道录,并度弟子三人,命本宫每岁许度
弟子一人,月给斋粮米及缗钱,给庄田以赡众。熙宁八年,以事累稠遝,乞归庐山,不
允,有旨令官吏不干预其本宫事,每岁增赐度牒二道。续奉敕旨,以九等斋科讹舛,普
天醮位升降无序,令有司置局,选道士三人备检讨,使陈景元考校。据传他曾奏请在京
道官补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其奏。此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在元丰三年(1080)十月十六日:“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
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
依迁补僧职差官考试。从之。”或许是由他建议,与张居善等人一道奏请。元丰六年,
罢本宫事,归隐茅山,刊正三洞经法。后游嵩少,卜炼丹之所。元皊三年(1088),过
京师。不久,朝廷复其右街道录职。
    陈景元虽数任道官,却颇厌身为官事所累。乞归隐庐山时,行李无他物,百担皆经
史之书。临别时,王安石问其乞归之意,答曰:“本野人,而今为官,身有吏责,触事
遇嫌猜,不若归庐山为佳。”王安石韵其语,书于太一宫壁间:“官身有吏责,触事遇
嫌猜。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②由于他学问渊博,大臣王安石、王珪皆喜与共游,
自吴奎、蒲宗孟、王岐而下硕儒大夫,与之唱酬诗歌者甚众。至垂暮之年,右仆射苏颂
曾感喟地对他说:“真靖当以所业授门弟子,不尔,则恐陶、葛之学不传于来世。”③
陈景元自幼好学,至老不倦,所藏内外书数千卷,皆素所校正。居处以道、儒、医书各
为斋馆而藏,四方学者从其游,则随类校雠,于是人人得尽其学。又喜作正楷,祖述王
羲之《乐毅论》《黄庭论》,下逮欧阳询《化度寺碑》。其著述甚多,仅《正统道藏》
即收载其《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章句余事》
一卷,《余事杂录》二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补遗》二卷,《西升经集注》六卷,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近人蒙文通将
其有关《老》《庄》的注解加以校勘、整理,撰《陈景元〈老子〉〈庄子〉注校记》。
    陈景元对道教学术颇有贡献,时人即称他兼有司马承祯之坐忘、吴筠之文章和杜光
庭之扶教。他在《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中自称:“景元……欲诵洞经,讵敢开韫,
于是澡雪身心,静务恭洁,广求古本,先自考详,沉默披寻,反复研构,一句一字,未
尝越略。”其信仰之虔诚、为学之认真,于此可见一斑。陈景元的道论主重玄宗说,特
别强调人的名言的局限性,认为“常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含
光藏晖,无为而无不为,默通其极耳”。④他又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序》中指出,
读《老》《庄》经书,“斯乃道家之业务,在长生久视、毁誉两忘,而自信于道”。其
修道论主于清静说,以“顺从自然之道”,“忘缘无累”,“归于虚静”为旨要。    
  注:
    ① 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于“陈碧虚”下小注云“乙未造解”,则
当至和二年(1055),见《道藏》第14册60页
    ② 《临川文集》卷二十六:《代陈景元书于太乙宫道院壁》
    ③④ 《道藏》第13册731页,65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
合出版,1988年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上一页    下一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