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
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
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
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 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 ·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 风伯、雨师;地祇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 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 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 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 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 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 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 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 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 斋”、“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祇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 “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祇斋品”有:“谢十方”(指东、 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 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 (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 之“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 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 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 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 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 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 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 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 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 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 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 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 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 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见于南 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 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 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 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 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 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 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 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⑤两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无 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二、道教造构神仙谱系的教理依据和基本原则
道教神仙谱系虽然表现出继承传统的明显特色,但是又对所选取的神灵进行必要的 加工,并根据需要新创一些神灵。 其对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 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枢要,也是道教创神的基本依据。不赋予神灵以道 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时,即谓:“老子者,道也。乃生 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 清浊之未分。”⑥视老子为道的体现者和化身。 《老子想尔注》亦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⑦其后, 宋谢守灏集历代各类神仙传记中有关太上老君之事迹,编成《混元圣纪》,其中有云: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 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⑧六朝时,道教各派根据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神灵体 系,在新创最高神三清时,同样运用了“道”的原则。《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 曰:“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 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 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 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⑨把 道的体现者的角色转由三清承担,盖以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神性, 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总的说来,“尊神”、 “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气”是道教塑造神灵的另一教理依据。道教从成立之日起,即受两汉元气说之影 响,十分重视气的作用,认为原始之气生天生地生万物。道书中,“气”与“道”,有 时被视作相异、相关之二物,有时被视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教用此概念造神 时,与“道”一样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朝宋时所出的《三天内解经》即用之以写老 子之化生,其卷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 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 老子者,老君也。”‘AB《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元》 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 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 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AC既然 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 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 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 AD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AE表明玉皇大帝、 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用“道”与“气”造构神灵时,道教遵循其“化”的原则,即变化的思想。这是道 教的一大特色。无变化即难以设想人能经过修炼变成长生不死的神仙,人们称由人变仙 者为“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业报因缘经》借元始天尊之口论其化身 过程,曰:“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世教化,…… 延康之时,吾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世教化,……赤明开运,吾号 ‘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世教化。”AF三清之下的众神,亦由道或气所化 生。《洞神经》云: “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姓名亦无,各由感致, 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AG
三、造构神仙与编制神仙谱系的历史进程
造构神仙与编制谱系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一)汉魏两晋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既确定神仙、 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 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 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 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AH此时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态。 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 外,则不见造构他神。这与当时五斗米道不重视偶像崇拜有关。如张鲁(或云张陵)所 作《老子想尔注》十分强调《老子》道“无名”、“无象”的观点,反对给“道”取姓 名,设状貌,因此,这时期所创神灵是很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陆修静在改造南天师道 (原五斗米道)时,仍然坚持三张传统,认为“大道虚寂,绝乎状貌。”AI道士祀神的 主要场所“靖室”应该注重“清虚”,“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 刀而已。”AJ但寇谦之在改造北天师道时,却与此观点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 名,自立“天师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为该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为其神 权张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孙李谱文授予《录图真经》神话外,“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 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 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AK造 神最多者,是东晋中后期新出现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它们在南北朝时所撰著的经书中, 另辟蹊径,造构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 君、太上灵宝天尊等,声称上清、灵宝派经书都是这些尊神在天宫中讲说而传于世者。 次于尊神的新神,更是不胜枚举。北周所出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八十三和八十四, 对南北朝时所创神仙作了汇集,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宫 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极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 LB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样样俱全。 以上表明,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杂,又漫无统序,使信众无所适从,于道教传播 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鉴于此,遂作《真灵位业图》,意欲将此杂乱无章的诸多神 灵,清理出一个较有次序的谱系来。他根据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则,将五 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用七个阶次组织排列起来。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阶, 下同)以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极金 阙帝君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阴大帝为 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别容纳若干天神、 地祇、仙真、人鬼,LC编制出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 虽然此神谱并未完全系统化,但它将十分庞杂的神仙群纳入七个系列,无疑比原来 的漫无统序前进了一大步,并为后来的神谱编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神谱整理中还有一个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协调的问题。五斗米 道(天师道)、楼观道一直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上清派、灵宝派则奉元始天尊、太 上大道君(或称灵宝天尊)为最高神。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道教传播的。一些道士乃仿 照佛教的“三身”说,将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 即后来的三位一体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即表现了这种倾向。其 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为“天帝”、“道君”、“元君”,并无地祇、人鬼; 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之下,则纳入了魏华存、许穆、许翙等上清派创始人;第三中位 金阙帝君之下,纳入了徐来勒、葛玄等灵宝派所尊的创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 纳入了以张陵为代表的天师道创始人。四个中位综合成一个最高神,即可解决各派原有 的矛盾。事实上,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经具备了其后“三清”的特征,它 实为“三清”的雏形。因此,《真灵位业图》在道教神谱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 意义。较此稍后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日本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认 为该书出于六朝末或隋代,最晚在唐初已经问世)在讲造像注意事项时,又特别强调了 元始天尊等三神的崇高地位,其卷二《造像品》云:“造像有六种相,宜按奉行:一者, 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罗已 下、太清已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三者……”LD认为造头三个神像是第一重要的。此三 神恰好就是后来的三清,由此可见三清尊神在南北朝末或稍后已逐渐形成。但并未最后 完成,因为现存的南北朝塑像及造像记中,只见有单个的元始天尊像或老君像,而无三 清像,LE宫观中更无三清殿;《隋书·经籍志(四)》在述道教源始时,亦只称元始天 尊,而不称三清。LF(三)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确立和神仙谱系继续编定时 期。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 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圣祖庙(老子庙)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 道教宫观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中叶以后,三清殿、三清观之 名始见于记载。徐铉《筠州清江县重修三清观记》载,该观原为纪念吴(猛)、许(逊) 二真君而作,始为草堂道院,“年世弥远,增修益崇。开成(836~840)中,始诏赐号 三清之观。自时厥后,又逾十纪,……建三清之殿,造虚皇之台,设待宾之区,敞饭贤 之室。”LG三清之名,亦见于唐代道教斋神名单,《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三清》条云: “唐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道门青词例》云:谨稽首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太上 道君、太上老君、三清圣众。”LH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之 请神名单中,首列“斗极祖师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极宗师洞玄大道太上道君,斗极真 师洞神大道太上老君。”LI卷四至卷六首列:“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 君,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LJ可见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已最后确立了。 与此同时,其余众神的次序也正在编定中。如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 三,在三清之后所列神灵为: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 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等;LK卷四至卷六则列:高上玉皇、 三十六天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日月九曜、南辰北 斗、三官、五帝、本命星君、东岳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界应感一切真灵等。MB 其余各卷大体类此。 (四)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 们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赐的闹剧。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仪, 《宋史·王钦若传》记王钦若曾撰著《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MC《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林灵蘁传》载林灵素曾“被旨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 正丹经子书。”MD林灵素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 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 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1) 三清、四御;(2)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4)五帝、三官、四圣;(5)历代传 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 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ME经过如此整理后,十分庞杂的神仙“队伍”算是 较有系统了。当然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系统并不完全统一,但南宋留用光《无上黄箓 大斋立成仪》、宁全真传授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所载神仙系统,其主要神箓及其 等次皆差别不大,故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所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 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注:
    ①②④⑧⑨ABACADAEAFAGAIAJLBLCLDLILJLKMBMDME 《道藏》第24册774页,第25册
198~202页,第3册269页,第17册780页,第22册8页,第28册413页,第22册13页,第3
4册632页,第31册617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79页,第24册780页,第
25册233~244页,第3册272~281页,第24册747页,第31册759页,766页,761页,768
页,第5册408页,第31册609~6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
版,1988年
    ③ 较早的一些道书如《真灵位业图》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分为二神,经过一段
时间的演变后,二者神性合一,只提元始天尊,而不见元始天王之名了
    ⑤ 《四部丛刊》三编第36册,上海书店,1985年根据1935年商务印书馆原本重印
    ⑥ 《全汉文》第11册王阜《老子圣母碑》
    ⑦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AH 《太平经合校》第289页,中华书局,1960年
    AK 《魏书》第8册3052页,中华书局,1974年
    LELG 参见《道家金石略》第35~45页,第208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LF 《隋书》第4册1091~1094页,中华书局,1973年
    LH 《笔记小说大观》第34册82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MC 《宋史》第27册9563页,中华书局,1977年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下一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