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生活在童话中的丹麦人

作者:徐沅潮

字体: 【

位工人打招呼,然后就攀谈起来,最初的几句丹麦话我还可以听懂,后来就听不懂了。
  过了一阵子,那孩子从兜里掏出一枚两克朗硬币,递给那工人,那位工人从胸前的大口袋里掏出纸烟,抽出一支递给孩子,随后将硬币丢进口袋里。孩子当场点着了烟就吸了起来。这一场面使我有理由相信,在当地这可能是个普遍现象。我知道,丹麦的法律规定,16岁以下儿童禁止吸烟和酗酒,商店老板把烟或酒卖给儿童是要被罚款的。但是刚才这一幕交易使我怎么也不明白,那位工人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将烟卖给了那孩子,是怜悯?同情?还是想图那一支烟的微薄利润?
  
  2
  
  哥本哈根西南的波葛比耶格大街一号是一栋临街的老楼房,墙壁已经发黄,但从明亮的玻璃和油漆过的大门可看出楼房保养得很好。中午,我如约来到楼前,按响了四楼的门铃。这是丹麦前首相、资深政治家安克尔·约恩森的家。
  74岁的约恩森先生个子不高但很结实,虽然已是两鬓斑白,而面颊红润依然显得精力充沛。他用咖啡和丹麦曲奇饼来招待我,并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当年为得来这套公寓如何辛苦。
  约恩森27岁结婚后,每年给合作住房协会一些“投资”,盼望能租到一套像样的公寓。他曾到市政府登记处去排队,和一百多名“等房户”整整排了一晚上,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拿到一个号。三个月之后,他们分到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便搬进这套四室一厅,面积有120平方米的公寓。不想在这里一住就是36年,邻居们搬进迁出,他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成了楼里资格最老的住户。
  在1972年至1982年约恩森任首相期间,这栋楼作为首相官邸定是警戒森严,保安人员频繁出入,这里的居民能像普通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吗?
  约恩森承认,在他任首相期间,警方曾多次坚持要给他派警卫,受到他婉言谢绝。他说:“我认为丹麦基本上是个安定的国家。如果说社会还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那首先应该是老百姓的安全,而不是政治家的安全。譬如:最近丹麦两大飞车党,‘地狱天使’和‘邦迪多斯’的火并造成了流血事件,严重地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约恩森不仅是个和蔼可亲的人,而且和百姓的关系很密切,前几年他过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祝贺,就连克里斯蒂安尼亚的那些无业游民也派代表来了,并把自制的蜡烛台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这些东西现在还摆放在他的窗台上。他们对这个首相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当时如果下令把克里斯蒂安尼亚查封了,他们早就无家可归了。
  我和老人的谈话就像拉家常一样,边说,边聊,边提问题,“您任首相期间与百姓同住一楼,每天来拜访的邻居一定络绎不绝吧?”
  老人回答说:“我的邻居是很通情达理的,他们知道我每天忙于国事,回到家里应该有一些时间属于我自己,应该有时间和亲人团聚一下,因此他们不来打搅我。”
  约恩森有时出门也能碰到邻居们,他们一见他就热情地上前打招呼,有人甚至举着酒瓶向他喊:“嘿!安克尔,来喝一杯吧!”约恩森对他们笑笑说:“这次不行,我公务在身。”
  约恩森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和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一样,小时候他们很顽皮,每天打打闹闹,一会儿从床上蹦到地上,一会儿又打翻了杯子,搞得全家不得安宁。终于有一天,楼下一位太太来敲门了,她说整夜不能入睡,并恳求约恩森“管教”一下他的孩子。
  “她一定是忍无可忍才来敲门的,她看起来很恼火。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告诉她,我一定尽力劝孩子们少出声儿。”
   这段往事似乎给约恩森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邻里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是最令人尴尬的,他觉得自己好像破坏了“邻里间应该互相关照”的道德风尚。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格外注意邻里关系。
  老人熟悉地向我介绍说,楼上住的是家泰国人,靠右手的一家搬来还不到两个月。楼下有两家邻居在这住了十多年了,而且和他家相处得很好。不久前,他还去参加了邻居间的居民聚会,大家买些茶点和啤酒,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边聊天。其目的很简单,彼此认识一下,以便来日做邻居。
  (刘陶然摘自《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丹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