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空白的人格

作者:杨 键

字体: 【


  1936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在校阅《史记》时,常为其中的英雄人格所感动,因而想到要为青少年编一本书,以唤醒中华民族的人格。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选出八篇故事,加以评点,定名《中华民族的人格》,于卢沟桥事变前两月出版。
  他在《编书的本意》中说:“我现在举出的十几位,都能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为尽职,有的为知耻,有的为复仇,归根结底,都是孔圣人说的志士仁人。这些人都生在两千多年前,可见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人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这薄薄的只有几十页的小书的出版,立即引来日本人的屡次禁绝。
  张元济还曾要求胡适为此书作序,而胡适给张的回信,俨然如古板与应时之争,胡适说,“我颇望张先生在这些古代故事之外,另选一些汉以后的中国模范人物的故事,时代比较近些,使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事迹不限于杀身、报仇,要注意一些有风骨,有肩膀,挑得起天下国家重担子的人物。”胡适建议再增加马援、诸葛亮、陶侃、王导、陆贽、范仲淹、韩琦、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张元济以年事哀孱为由,不复有下编。
  然而胡适所说对我们今天所选之模范人物仍有启迪意义,这同当年张元济编写《中华民族的人格》的缘由一样。张元济的编书缘由是:近几十年来,设学堂,讲究新学,但在社会上弥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卑贱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使我国家遭到这样的田地,不能不说也是它的后果,回想四十年前,我们在那里提倡新教育的主张,到今朝,良心上也受着很严重的谴责。我们将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结果是如此了。他还引用张伯苓先生的一句话:我国教育太不适宜中国实际环境。
  闲暇时我偶然翻翻现在初中的语文课本,深深感到雷锋年代或董存瑞的战争年代已然过去,新时代人格榜样的确立已是迫在眉睫。当然,这种人格榜样一定是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去寻找的人也一定是有责任,有爱心,对中国之崛起有决定性信心的真正的教育家,这是真正的重任。
  想想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兴衰混乱时期的榜样,可以说是无穷无尽,难道在他们的书本里就没有一位人格的典范,在他们心理的危难之时,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挺身而出?事实上是现在的我也常有无能、无力之感,大抵源于我小时候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而这空白随年龄之日增愈显紧迫和危急。
  (邓华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