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茅酒之魂等

作者:韩作荣等

字体: 【

都跳起来,熄灭了,我们又马上把灯点上。”为争取战友支持,为争夺事关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军事指挥权,分歧双方都不断找人谈话,大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后来革命之命运、红军之命运、中国之命运,就取决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这三天,取决于遵义会议与会者那么一种简单多数。如果当时毛泽东得不到多数的拥护,如果红军还由那个顽固的自以为是的德国人李德指挥,如果大家选了另外什么人来当军事首脑,二十世纪以及今天的中国历史就可能完全改写了。历史让人走错房间是常有的事情。毛泽东在经历了长时间被孤立的痛苦之后,深切领悟了民主、团结以及争取多数的极端重要性。会后,他对贺子珍感慨万千地说:“办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大多数啊!”
  从展馆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时年四十二岁的毛泽东重新出山之后,依然是清癯的面容,长长的黑发,一身单薄而破旧的军衣,手指间夹着的纸烟有轻烟袅袅升起。那时候没有电,他看地图时,一定是一手提了马灯,一手拿了笔,默默俯身去研究敌我双方的态势和可能的变阵。他吸烟思考的时候,则一定是由警卫员提了马灯在一旁照耀他和他的地图。那高高的黝黑的身影映在墙壁上,一定很高大,遮蔽了半间屋子。就是这个瘦瘦的吸烟很猛的毛泽东,一出手便导演了他一生中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随着毛泽东在地图上画出的红色箭头,数万红军在贵州大山里时而突进,时而迂回,纵横出没,声东击西,把蒋介石数路围剿大军玩得晕头转向,等到得报红军已经挥师南下,横渡乌江,跳出国军的合围圈时,国民党众多高级将领只能面面相觑、一胜苦笑、望洋兴叹了。苏东坡有词唱“赤壁之战”,遥想当年周公瑾“英姿勃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么我们再想想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赤水之战”,这几句词用在当年毛泽东的身上,不是同样的精彩和美轮美奂么! 朝阳之初,夕阳之下,漫步在遵义城那些苍凉的回廊和回忆之间,我蓦地意识到,我是来朝圣的,我是来向埋葬着无数红军尸骨的贵州大地敬礼的,我是来向历史问我们民族的来路和去路的,我是来向哲学探寻本质、本色和规律的。我蓦地从心底生发出一种崇高感。当我的心魂与身影和苍茫深厚的贵州山水、遵义大地凝为一体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生命进发出崇高的光辉。
  不过,说了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毛泽东和红军,说了许多沉重而悲壮的历史,这难道和茅台酒有什么关系吗?是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天养地、地养人,但我以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也养天养地。遵义这地方历史悠久,天高地厚,群山巍峨,天然有一种顶天立地、怀珠抱玉的伟岸气度,二十世纪众多的中国大英雄都曾在这里纵横捭阖,吒咤风云,令日月生辉,令山河增色。我想,他们的大智大勇、浩荡魂魄和精彩人生,能不给这里的山山水水贯注一种深厚的神韵、非凡的魅惑和绵长的回味吗?
  是了,这就是茅台的气质,茅台的本色。不信你仔细品品,只有喝出了这气质这本色,才算喝懂了茅台。
  当然,自汉唐时候,茅台这地方就出酒了。历史之母怀抱着茅台这壶酒,温温润润地酝酿了两千多年,所以茅台酒远赴巴黎国际展会时,出展人聪明地假装不小心,就地摔碎了一瓶,从此茅台酒驰名中外,香飘万里。迄今,茅台依然坚持着它的古老传统,每瓶酒都在“深闺”中经历过起码五年以上的净化和修炼。不过,茅台酒真正地有了神韵,我以为还是在风云际会、群雄并起的革命时代。慰问红军的时候,酒坊里的人送的肯定是茅台。红军疗伤的时候,没有酒精,只能佣茅台。祭奠牺牲战友的时候,将士们洒在坟前的当然是茅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等等这些伟人、巨人,同时也是英气逼人的男人,在彻夜开会之后,在取得多数之后,在打了胜仗之后,总是要举起缺了口的黑陶碗或粗瓷碗,豪迈地喝几口烈酒的,那自然是茅台。君不见,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茅台就这样亲近了革命,温暖了革命,支持了革命,加入了奉命。于是,自诞生之日就内存了日精月华的茅台酒,从此又灌满了英雄气。
  因为茅台穿越千载的悠久历史,也因为茅台荡气回肠的英雄本色,共和国之初,周恩来那浓浓的两道剑眉巍然一耸,拍板定案,茅台就是国酒了!
  他的这份珍爱,就是对历史的珍爱啊。
  
  
  赤水河畔塔巍巍
  蒋元明
  
  第一次到贵州,第一次到遵义,也是第一次见到赤水河。
  赤水河流经茅台镇,河西岸的朱砂堡山上,矗立着一座高二十五米的塔,通体褚红,底座像木船,塔身是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错位重叠构成,上书“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九个大字,熠熠生辉。
  站在山顶,遥望对岸,是依山而建的茅台镇。一条河水在山谷里奔流,蜿蜓向北,这就是那条不同凡响的赤水河了!红军第三次渡赤水就在这里,河东渡口漂着一条小木船。当地人介绍,毛主席就是从这儿过河的。
  赤水,全长不到一千里,凭实力在中国的江河中排不上名次,但它的名气却很响亮。“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大手笔,是中国革命最精彩的篇章!
  七十年前,由于排斥毛泽东的指挥,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战略大转移,但转到哪儿不知道,转到湘江,三四万红军将士的血染红了一江寒流。红军损失过半的惨重教训换来了毛泽东的发言权,他躺在担架上指出一条路:奇兵入贵州。打下遵义,在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小洋楼里举行的会议改变了航向。当我站在小楼二层的过道上,目睹那个只有二三十平米、一圈椅子围着一张长方桌的小客厅时,第一感觉是:历史在这里转弯!在这个小小客厅里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后作出的决定,其最核心内容就是把红军重新交给毛泽东指挥。从此,毛泽东走下担架,开始导演“四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杀了一个回马枪,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消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一扫晦气,大长雄风。红军来不及庆祝,就兵分三路进入仁怀,在茅台三渡赤水。当时红军为什么要奔茅台而来,我们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最高统帅部成员、毛泽东的搭挡周恩来,留过洋,博学多才,又有海量,他知道中国茅台酒曾获过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所以当他听说有战士用茅台酒擦伤泡脚时不禁失声叫起来:糟蹋“圣人”啦!把酒喻为“圣人”,是东汉尚书侍郎徐邈的发明。据说曹操派人请他朝中议事,哪知他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对来人说,请回曹丞相,我正和圣人议事。一到茅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各派警卫员共花四块银元向酒厂老板买来两竹筒散装茅台酒,与红军将领开怀畅饮,也算是补了庆功酒吧,然后甩开大步,牵着敌人又转了两圈,最后跳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扬长而去。
  也许是在茅台喝了庆功酒,加深了周恩来的印象,当要隆重庆祝共和国成立第一周年,身为总理的周恩来要举行国庆招待会时,他想到了茅台,确定作为宴会酒。从此“国酒”就非茅台莫属。
  毛泽东更是酒后别有一番滋味,过了二十二年他还想探个究竟。一次政治局会议休息时,他问两位仁怀籍的省部级领导,说你们都是共产党的大官,茅台酒就出产在你们仁怀茅台。是不是喝了茅台才能做大官啊?逗得二位和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毛主席接着又问,茅台酒究竟是用什么神水做的呀?那么美,那么香!
  回答出乎领袖的意外:主席,哪是什么神水,就是长征四渡赤水你走过的那条赤水河的水酿的。毛泽东哪能不记得那条改变他和红军命运的赤水河啊!他突然涌起诗人的浪漫情怀,说赤水河有那么多水,茅台酒何不搞它个一万吨?可以想象,当毛泽东再度端起茅台酒的时候,品出的滋味又当别样了。
  赤水,就这么一条不起眼的河,它从云南的高山而来,经贵州、四川,汇入长江。然而,它特殊的红色印记和特别的神功,使其独立于群江众河。见到赤水河,我有一种满足感。
  当围着纪念塔走一圈,最后要告别的时候,我们得知,毛主席当年一句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浪漫的“搞它一万吨”的戏言,竟然被茅台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毛主席说这话时,茅台酒年产只有几百吨,年产一万吨,那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可今天却变成了现实。
  美酒多了,人民小康了,共和国五十五年了,可我们还记得当年的“四渡赤水”吗?当国庆;中秋、春节的时候,拜托茅台人,别忘了来这里祭奠红军英烈,而且一定要用最好的酒,五十年的,八十年的……
  
  
  品酒茅台镇
  陈先义
  
  出了遵义城,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西行,走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过了一段险路之后,忽闻一股酒香飘进车,我们从北京来的一行人顿时雀跃起来——茅台镇到了。
  其实,当这第一缕酒香飘进车窗的时候,我们只不过到了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要到茅台镇,大约还有十数公里的路呢。不过,从这醇香的空气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酒乡”两个字的内涵。
  到茅台镇,已是华灯初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悬半空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的霓虹灯厂标。茅台镇所在的马鞍山并不大高,最多不过二百多米。山脚下,是浪花翻涌的赤水河滚滚北流。小镇依山而建,街道盘旋而上直到山顶。因山不大,且相对独立,小镇鳞次栉比的建筑几乎覆盖了整座小山。小镇上既有典雅美观的欧式建筑,又有黔北风格的传统民居,从对岸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前眺望,白墙红瓦,绿树蓝天,颇为壮观。当小镇人家灯火点亮时,整个镇子像镶嵌在夜幕中一颗五彩缤纷的巨大彩球,把这片黔北高原的夜景点缀得煞是好看。如此美景,此前我们不过是在遵义城的图片展览中欣赏过,如今身临其境品味这灿烂的夜色,觉得真情实景比那尺幅图片要绚丽壮观得多。
  当然,茅台酒名扬天下,决不是因为这黔北小镇的山色景观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名气之大。概源于茅台酒。名酒为镇播名,名镇以酒为荣。关于茅台酒的诸多知识,此前我从书本上、从街谈巷议中,已知道不少。比如,茅台酒与英国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并称世界三大名酒。八十年前曾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摘冠,比如建国以来到中国访问的外国元首无不饮这茅台酒,如此等等。这些故事,在赞颂茅台酒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激起人们更多的向往。贵州人把茅台酒称作是贵州的名片,其实,在十数亿国人的心目中,茅台酒又何尝不是“中国名片”呢?茅台为中国酒业抚名,中国人以茅台引为自豪。宾客盛宴必以饮茅台为最高规格, 国内诸多酒厂皆以能与茅台沾边为荣。比如,我们河南濮阳出一种名为“九鼎酒”的白酒,名气甚大,品质上佳,于是中原人便誉之为“中州茅台”。内蒙古宁城也出一种白酒叫“宁城老窖”,本来名副其实,品位也属上乘,且已叫响四方,但内蒙人却习惯把它叫做“塞外茅台”。辽宁锦州的凌川酒本来也是誉满东北的上好白酒,特别是在北方寒区倍受宠爱,但辽宁人却习惯称“凌川酒”为“北国茅台”……
  各地人以茅台评价自己家乡的佳酿,足见茅台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这很有点像西方人把上海称作“东方巴黎”,把苏州称作“东方威尼斯”,多半是缘于“乡土情结”。人们赞颂茅台酒,因为它已是一种标杆,已是一种文化,已是一种光荣和品位的象征。
  当我走近茅台之后,特别是当了解了它的革命历史时,有种更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茅台更是一种精神。
  一种酒,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