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走进历史漾濞
作者:赵 畅
字体: 【大 中 小】
果不加掏出,你几乎什么也看不出来。
无数年间,无数的马帮商队经由漾濞而过,足迹遍及云龙桥相连的两岸,并在漾濞境内留下众多的驿站、铺头。如今,那些店铺、客栈只官皂在乡村地名中寻到些许痕迹。这些从前马锅头歇脚的地方,它们的历史在各种传说中已变得支离破碎。西南丝绸之路,这条中国最早通往境外的古老商道,它在漾濞在大理在云南的踪迹,渐渐随着马帮铃声,随同它的往昔消逝在时间流程中。
是啊,交通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当年,随着丝绸、稻米、盐巴、茶叶、宝玉石、铜器、陶器等货物的流通,各民族才得以相互交往、影响、融合。汉夷文化和人类的文明得以在滇山云水交汇贯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难怪有人说:“博南古道、茶马古道,是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
四
上个世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香港、菲律宾,1942年1月,又以重兵集结于缅南及泰北地区觊觎战时中国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此后仰光陷落,这意味着中国将再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对亚洲局势,美国总统罗斯福异常关注,他曾担心中国的抗战形势因日本的封锁而崩溃。1月30日,日军攻占毛淡棉当天,罗斯福即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另辟一条陆上补给线”,并要求空军上将阿诺德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飞越驼峰航线开始启用。1942年3月21日美国空军组建了阿萨姆——缅甸——中国空中运输部队,并于当天由25架泛美航空机开始空运。然而,这条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向中国提供援助。于是,修筑一条新的陆上公路就显得那样的迫切了。
中印公路始于印度雷多,经密支那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畹町与滇缅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腾冲、龙陵与滇缅路相接。因而中印公路是合并959.2公里的滇缅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雷多公路而成的,全长1800多公里。因为它起于印度雷多,所以美国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为这条路是中美工兵合作开路,又叫“华美路”,另又因修这条路的目的是打破日军的封锁,并最终击败日本会师东京,所以也叫它“到东京之路”。蒋介石则在一篇演说中提议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这是一条穿行于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里的难以想象的战时公路。一幅其时从飞机上拍下的照片,使我们对这条抗战时中国与盟国的唯一战略补给线有了更为完整的印象:它仿佛一条飘舞的带子蜿蜒于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上。当时人们只要提到这条公路,总是喜欢使用“血管”这样的比喻。其实,即使是现在你也找不到比“血管”更为形象准确的比喻了。作为战时我国西南后方的一条历时最久、运量最大的国际通道,它最直接有效地支持了国内的抗战。
史迪威公路是漾濞最早通汽车的公路,这条为汽车开辟的道路,使走了两千多年的茶马古道迅速衰落沉寂。作为抗战期间“中国最后一条陆路输血线”,在年长的漾濞人脑海中自存着一个又一个壮观场面。但有关史迪威公路的无数细节,人们亦只能从当地人的语言中隐约感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修的320国道从漾濞边上绕过,自此,漾濞和境内近70公里的滇缅老路——史迪威公路就隐没在了群峰之中。如今,“大保”高速穿境而过,二级公路直通县城,以前修的弹石路,又成了小道,成了历史的通道。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多少年来,中国人民抗战的惊世壮举,连同世界上正义的人们的坚强援手,始终流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的美名伟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成为吾辈高山仰止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价项比,它超越时代,超越民族,成为不朽的精神遗产。每每看到、想到史迪威公路,特别是穿越了岁月风雨、时代变迁之后,我突然觉得它因狂飙而越发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五
被誉为“活态博物馆”、“民族艺术聚宝盆”的漾濞是片人居环境的理想乐土。众多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不同存在和相互交融,形成像漾川大地山水一样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无处不透射出神奇的魅力。
“葫芦笙一响,脚底板就痒”,“不会吹拉弹唱的除非是笨小伙,不会打歌对调的除非是憨姑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彝山处处是舞场,彝乡寨寨有歌手。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一套套优美舞蹈诞生的源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曲曲扣人心弦的山歌。
“打歌”是彝乡人民最喜欢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漾濞各地的“打歌”具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听到打歌调,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走进了打歌场,那热烈欢快的气氛会使你陶醉。
漾濞各民族民间乐器也很有特色。大筒、长号、唢呐是最常见的铜制管乐器。此外,笙、笛、口弦、月琴、小三弦、二胡,也样样具备。最值得一提的是绿叶,无疑这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彝家男子汉中不少是吹奏绿叶的好手。劳作之余,打歌场上,赶马途中,赶街路上,身手不凡的小伙子们随便摘下一片绿叶含在口中,都能得心应手地吹奏出一曲曲撩人情慷的彝家小调来。更有精于此道者推而广之,用塑料薄膜甚至撩起上衣下摆一角,竟亦能随意吹奏,堪称一绝。
在传统节庆和其他文体活动中,传统集会“二月十九街”和赋予美丽传说的“火把节”、“阿玉白节”、“娃娃节”等,以及射弩、爬刀杆、打磨秋、荡秋千等各种民俗,无不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而其中最隆重热闹的要算是“火把节”了。看着愉快的火苗在空中舞蹈,在蛙鼓的烘托声里,在恬静的火苗中,我分明看到了人们沸腾的热血。而随着芦笙的响起,畅饮的人群中,当有人从胸中曳出远古的山歌时,我觉得山野憧憬的梦正一天天变得真实。
彝族妇女虽生活在大山里,仍然向往并追求着美好生活,祖祖辈辈都用七彩丝线刺绣,来表达美好心愿和祝福。刺绣在彝家世代相传,刺绣文化素有吉祥、纳福、辟邪、消灾等内容。如今,彝家婴儿出生、女儿婚嫁、老人生日等,都离不开刺绣,还保留着赠刺绣品的习俗。小伙子钟情哪位小姑娘,便向小姑娘索要绣花鞋垫、鞋子,小姑娘要是半推半就地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心里就有了底,向这位姑娘求爱便不会遭到拒绝。如果外地朋友哪一天收到来自彝家姑娘赠予的刺绣品,偶有缺着叶尖或少了半片花瓣,那千万别怪绣花女子粗心,那里的缺失蕴含着女子的特别用心。这种缺憾美,正是彝族女子追求永无止境的美好生活之意。
六
漾濞江边一条街道临江而筑,不足一里的小街弯弯曲曲延伸着狭窄的巷道。这里是漾濞的老县城,早先叫仁民街。不过,当地人一直都将它称为“小街”。作为街镇,小街至少已经存在了600多年。
500多年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滇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