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与人民同心

作者:程树榛

字体: 【

的眼眶中竟珠泪盈盈。
  到了杭州之后,未及休息一下,他就带着我直奔汪庄巴老的下榻处。见面后两人紧紧握手、拥抱。白羽向巴老说:“我是特意来看望您的!您好吗?”巴老的声音因激动不甚清晰,但我却清楚地听到了他深情的话语:“白羽,我想你啊!”之后,二老便紧紧依傍着共叙别情。深切的话语,像潺潺流水从他们彼此的心田轻轻流过,笑意不断地荡漾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不时发出会心的动情的笑声。
  原来医生只允许巴老会客不超过半小时,可是,谈了一个多钟头,他们言犹未尽。考虑到巴老的身体,白羽不得不起身告辞。在回我们下榻宾馆的途中,白羽同志和我未交一语;我知道,他仍旧沉湎在与巴老重逢的激动中。饭后,我们在西湖边上散步。此时,夕阳西下,夜光如黛,柳丝低垂湖面,远眺苏堤和断桥的朦胧暗影与湖上漂游的灯火,真是如诗如画。面对如此美景,竟未能冲淡白羽深远的思绪,只听他自语般地对我说:“九十多岁的人了,记忆还是那样的真切,思路还是那样的清晰……”
  次日,在返回北京之前,我又陪同白羽同志前去汪庄和巴老告别。巴老坐在轮椅上迎了出来,拉着白羽的手久久不放,清晰地倾吐着惜别的话,一副依依不舍的模样。只听巴老说:“今天握别,不知何时再见面?”白羽朗声答道:“相会在二十一世纪!”巴老高兴地笑了。在浓浓的友情氛围中,白羽告辞出来,巴老坚持送出门外。他的女儿小林为他戴上一顶红色的旅行帽,老人显得格外奕奕有神。之后,大家簇拥着老人,把轮椅推出到房外的院子里。这时,阳光灿烂,照耀得西子湖更加秀丽。白羽依傍着巴老,沿着湖边小道,边谈边走。长长的路,绵绵的话,把文坛两位老人的友情,溶成一幅动人的图画。
  在二○○三年,巴老百年诞辰前夕,白羽同志又专程去了上海为巴老祝寿,二老的手再一次紧握在一起,只是已相对无语了。这次分手,谁知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而年少一轮的白羽先巴老驾鹤西去了……
  近年来,由于白羽同志的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深怕影响他的健康,我们不像过去那样常常去打扰他了。但是在节假日和他的生日,我和编辑部的同志还是照例去看望他,而他也是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我们,对文学创作和《人民文学》的工作,仍不吝贡献他的宝贵意见,使我们继续受到教益。日前,当得知他病重住院时,我和现任主编韩作荣同志立即赶到医院探视。我们在他的病床旁徘徊很久,揪心地瞅着他那熟悉可亲的面容,可惜,因为他病情太重,无法交谈以表达慰问之情,只好默默离去;原期望他能早日痊愈,重获他的教诲,讵料当日下午便传来不幸的消息……
  其实,他把死是看得很淡的。他经常和我们说,人的生与死是自然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不必过多考虑,只要活得有意义就够了。因此,近来每次去看他,他都是坦然地说:我早已将遗嘱写好了,主要的意思就是,死后一切从简!决不要搞什么追悼会,遗体告别式,发讣告,劳民伤财的,没有什么意义。我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院,最后再做点贡献,然后便将骨灰撒入大海,让我永远溶入大海。所有的藏书、名人宇画和获得的各种奖品,分别捐献给现代文学馆和我的家乡通州,毫不保留!说这些话时,他谈笑风生,没有任何忧戚之状,表明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气度,令人钦敬。
  白羽同志是中国的文坛巨匠,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事业巨大的损失。噩耗传出,众多作家和广大热爱他的作品的读者都为之悲恸不已。想起他生前的音容笑貌,我也不禁悲从中来,眼泪夺眶而出,潸然而下。
  在白羽同志的关爱、教诲下,与他共事达十五年之久,这是我平生最大的幸运。他的言传身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他传授给《人民文学》全体同仁的革命精神,我相信也会永远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人民文学》将沿着自己的光辉传统,遵照他的指示,与时俱进地走向未来,继续为繁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最大的努力,以告慰老主编白羽同志的在天之灵。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将永远鼓舞着广大中国读者,为振兴中华民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羽同志,您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05年8月27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 那 幸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