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戊戌年的铡刀

作者:南 帆

字体: 【

林旭,乡音相通,情趣相投。五月底,北京风声鹤唳,林纾与林旭等几个友人乘船避到了杭州。杭州的五月风和日熙,有人给林纾介绍了一门亲事,续娶杨氏为妻。不知这门亲事是不是救了林纾一命?林旭重返北京之前肯定曾经和林纾煮酒论天下——恭亲王奕诉病死,变法的形势出现转机,光绪皇帝六月十一日颁布“明定国是”诏。据说林纾曾经劝林旭再留一阵,等待局面的明朗,然而,林旭义无反顾。逗留在杭州温柔乡里的林纾肯定伸长了脖子谛听北京的动静。他或许羡慕过林旭的机遇,激动的”想象让周身的血液疾速流动;菜市口的噩耗传来,他在西湖畔深秋的月光里低回悲悼,并且暗暗地庆幸自己没有卷得太深。
  林旭死后,林纾又活了二十六年。但是,这个固执的福州人从来没有像陈独秀或者鲁迅那样认识历史。辛亥革命之后,林纾很快开始失望,并且以清朝的遗老孤臣自居。大批刊物纷纷创立,众多的知识分子逐渐往北京和上海集聚;然而,林纾嗤之以鼻:凭什么要承认《新青年》或者《狂人日记》是历史的方向?他独自转过身来,佝偻着老迈之躯,风尘仆仆地前往河北易县,一次又一次地拜谒光绪皇帝的崇陵。林纾愿意将自己想象为一匹瘦骨伶仃的识途老马。在他看来,背离崇陵必将礼崩乐坏,不堪收拾。尽管这个乖张的老夫子孤立无援,但是,来自崇陵的沙哑哭声还是穿过了暮色进入紫禁城,传到了溥仪的耳边。于是,他们之间开始了热络的礼尚往来。溥仪给林纾写了“四季平安”、“烟云供养”、“有秩斯祜”、“贞不绝俗”的条幅和匾额,林纾则是殷勤地送书、送扇面、送镜屏。他甚至表示,死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注明是“清处士林纾之墓”。
  翻译,为文,作画,教书,林纾的日历一直翻到了一九二四年的夏天。可是,有时我会突然觉得,时间早就凝固了——林纾并没有从林旭身边走出多远。当然,我说的是林纾的个人时间。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来。林旭当时是令人恐惧的激进分子,而十六年后的林纾已经是蹦跳在历史外围的落伍者了。不过,林纾并没有后悔。这个执拗的家伙对于所谓的历史不屑一顾。他公然表示,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也许,在他心目中,大清就是历史的尽头。
  
  六
  
  福州有一句老话:陈林半天下。福州的陈姓和林姓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开始叙述第三个姓林的福州乡亲之前,我不得不抬出这句话作为掩护。这位福州乡亲叫林长民。林纾的学生,林徽因的父亲。当然,教师和女儿的名声肯定不是我把他从故纸堆里挖出来的原因。
  林长民,字宗孟。父亲林孝恂在浙江为官,他出生于杭州。当年林纾即是在他家教授古文。二十世纪初,林长民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若干年后回国到福建咨议局任职,随后创办福建私立法政学堂并且任校长。辛亥革命之后,林长民离开福建北上,支持共和政体,被新上任的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聘为顾问。林长民风度儒雅,西装革履,浓眉深目,几络长须,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和英语。的确,这是一个相当活跃的人物。尽管如此,这仍然不是我一百年之后探访他的原因。
  罗列林长民一生担任过的职务,人们一定会感到眼花缭乱。如果那一颗致命的流弹不是把他钉在五十岁的刻度上,林长民可能拥有更多的头衔。现在当然考证不出那一颗流弹出自何人之手。我只能清理出模糊的事件轮廓:那一年林长民受聘于驻京的奉军郭松龄部,任幕僚长,打算在反对张作霖的行动之中相助一臂。他秘密离京抵达锦州与郭松龄会晤,不久即在苏家屯白旗堡遭到伏击。枪声骤起,慌慌张张的轿车如同一只受惊的蟑螂团团乱转。林长民刚刚钻出车门,一发窥伺多时的子弹嘘地斜插过来,立时毙命。片刻之后,郭松龄夫妇束手就擒。出师未捷身先死,沙场马革裹尸还。
  可是,如果绕开这么几句众所周知的成语,某些私密的问题或许隐藏了更多的故事。例如,夕阳西下之际,那一幢大瓦房里,谁在为林长民之死落泪伤悲?这时人们不能不了解到,林长民有三房妻子。据说大房妻子精神不正常,林长民从未和她一起生活。林徽因是林长民与第二房妻子生的。第二房妻子是嘉兴一个富商的女儿。这门亲事由家里出面操办,林长民并不如意——他倾心的是第三房妻子。当年,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后院,第三房妻子住在前院。根据林徽因的回忆,父亲的足迹只到前院为止。孤灯寒窗,冷月霜瓦,母女相对无言。前院一阵阵喧笑传来,仿佛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温暖童话。一些人猜测,这种记忆甚至深刻地影响了林徼因与徐志摩的关系。徐志摩在英国认识林徽因的时候已经和张幼仪结婚。如果林徽因介入,张幼仪的下半辈子是不是只能拥有后院的日子?这或许是林徽因刻意回避徐志摩的一个重要原因。
  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已经和林长民成了忘年交。林长民携带林徽因游历欧洲,徐志摩是伦敦寓所里的常客。两人不仅在客厅里谈天说地,而且还用情侣的口吻相互通信打趣。不知道他们的第一次晤面是在伦敦,还是先前在梁启超家里?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弟子,林长民是梁启超的老友,他们完全可能在梁府见过面。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绯闻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公案,至今议论不衰。这甚至成为众多人物关系的定位,例如梁启超是林徽因的公公,他与林长民是儿女亲家。人们纷纷为这一段未遂的爱情故事伤感唏嘘,林长民与梁启超共同创造的历史业绩却遭到了理直气壮的遗忘。的确,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福州乡亲林长民抛出的火炬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焰。
  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日本态度强硬。西方诸国商谈结果竟然是,这个岛国要从德国手里接过山东。四月三十日,林长民接到梁启超来自巴黎的电报,得知外交失败。他于五月一日写就《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当晚送到《晨报》报馆,五月二日刊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是一个巨大的震动。五月三日晚,北京大学等校的学生代表集会法科大礼堂,决定五月四日举行学生界大示威,通电各省五月七日国耻纪念日游行。次日,火烧赵家楼曹汝霖宅,章宗祥被殴,军警逮捕学生,北京总罢课,举国舆论哗然,这一切迅速汇聚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一种历史黯然终结,另一种历史开始了。
  我的叙述如此频繁地使用“历史”一词。然而,许多时候,这仅仅是一个庄严而又空洞的大字眼,一旦抵近就会如同烟雾一般消散。其实,我看不见历史在哪里,我只看见一个个福州乡亲神气活现,快意人生。有些时候,机遇找了上来,无意地成全了他们;另一些时候,他们舍命搏杀,历史却默不作声地绕开了。多少人参得透玄机?据说林长民工书法,能诗擅文。然而,他一辈子写的文章都比不上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勇不如林旭,才不如林纾,一九一九年五月一日伏案疾书的时候,林长民自己也料想不到,这篇区区短文竟然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机遇了。历史

[1] [2] [3]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