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世纪之航
作者:徐富敏
字体: 【大 中 小】
总经理张建国对记者说:“有人曾断言,邢台的公交走不出困境,而邢台公交可以说:不!”
记者听后不觉一振。邢台公交人的的确确创下了这样一个奇迹:从一个背负沉重负担、步履艰难的丑小鸭,变成了一个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喜爱的白天鹅。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建国上任八年间,凭着智慧和勇气,凭着多年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凭着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一次次改革,一鼓作气完成公交建设投资6700万元,更新车辆444.部,新开辟公交线路13条,成为全省建设系统先进单位。
踏上风光旖旎的牛城,面对改革开放风头正劲的邢台公交,记者问起张总成功的秘诀,他却微笑着只向记者透露了八个字:“自我发展,滚动前进!”
蝉变前的焦虑与阵痛
1996年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公交企业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当时的邢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经营观念的困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加上政府自1995年始终没有对邢台公交的场站建设和购车进行投入,企业运力严重不足。1426名职工,只有118部车,运行车辆的一半是超期服役,而且其中43部还是即将报废的车辆,资格最老的一部老爷车,已跑了18年。车辆顶棚破损,四处透风、漏雨。基础设施匮乏,无固定始发、中转、休息场所……
——企业负担沉重,冗员众多,人车比高达12:1,职工思想观念老化、陈旧,等、靠、要意识严重;且曾一度因内部管理不严,对干部职工队伍放松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一部分职工精神支柱动摇了,导致了信念不坚定,思想混乱;有的司、乘人员纪律松弛,意志消沉,更有甚者违法违纪,贪污票款……
客运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办公交线路开始冲击公交客运市场,国有公交独占城市公交客运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个体车无序增长,公交外部生存环境恶劣;财政补贴多年不到位,企业亏损挂账逐年上升,至1997年初已达778.3万元……
1997年11月,40岁的张建国临危受命,出任邢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他出身于贫脊荒凉的农村。滏阳河边贫困的土地和像土地一样贫困的父老,教给他负重的耐力和献身的品格,外表的严肃和内心的热情在他身上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张建国的心在隐隐刺痛,他的眼前多次闪现出邢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焦虑、苦恼、奋发、抗争的面孔。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症结了然于胸:不是城市生活不再需要公交车,按市区50万人口计算,即使拥有200台运营车辆,人均拥有的公交出行能力也低得可怜,而公交只有118台旧车,市民需要的是方便、快捷的出行工具,而公交车却可遇不可求,让人久等不至,市民盼望得到舒适、快捷的服务,而公交车旧、噪音大、等得长、外面下雨里面流——是公交提供的服务远离了市场的需求。
走出困境,从何处起步?张建国首先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出招。他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人类是一部不断否定的历史。他对传统的说法和做法从不盲目参与“大合唱”。在一次领导干部会上,他发表一个大胆的观点:“我要为这个‘历史冤案’平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所谓千古真理,实际上是一冤案。和尚多了没水吃,责任在方丈,不在和尚。你方丈管理有方,谁还不去弄水?!分明是‘将帅无能,人才无用’,领导有病,怎能在群众身上开刀?”
张建国痛下决心,在总公司破天荒地提出了改革经营机制的宏伟的战略决策:下放经营自主权,实行模拟市场的法人化管理。把对原总公司下属单位实行的指标考核为主的粗放型承包模式改为“集体承包、利润包干、超利分成、欠利全补”的承包经营办法,使下属公司由单纯的生产执行者变为生产经营者,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目标;针对机关机构改革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岗位交叉重叠的弊端,提出了“减员增效、精干高效”的机构岗位设置原则,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合、撤、并、转的办法,将公司机关管理机构由原来的21个处室减少到现在的13个处室,人员由原来的320人经转岗、分流等有效措施减少到现在的144人;其次是打破原有的工资制度和工资结构,全面推行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岗位工资,使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相对应,体现了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随着“岗位工资”推行,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建立起了“岗变薪变、易岗易薪”的动态分配制度,同时拉开了岗位工资的差距,加大了岗位工资活化的比例,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管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改革用工制度,实行竞争上岗,打破了原有的分配式用工模式,无论管理人员还是一线职工均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凡未被组合者,一律视为待岗;启动企业内部劳务市场,对不能如期完成生产经营指标、出现违章违纪人员一律实行下岗培训,使企业职工由“要我工作”转变成“我要工作”,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建立高标准的动态用人机制上,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本着“上精、中强、下活”的体制改革原则,坚持“看学历,不唯学历,要会干的;看年龄,不唯年龄,要能干的;看才能,不考虑个人恩怨,要肯干的”,大胆改革用人制度,对干部实行考评淘汰制,优上劣下,先后提拔8名德才兼备、富于改革意识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而对12名通过考核不称职的中层干部一律降职使用……
新的用人制度和经营机制,推倒“围墙”,直面市场,各不相靠,人人自危,激发了公交人的积极性。他们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运营中坚持保安全,促效益,弘扬公交形象;降成本,增收入,扩大国营公交阵地。营运额就像是得到孙悟空的真传,翻着跟斗上升。三年后,他们运营收入排在全省各公交总公司第三位,成为全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总经理的公交梦
张建国有着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种永远进击的上进心,而且不会被时间冲淡,只会与日俱增。他成为新闻人物后,没有在领奖台上逗留、陶醉,而是马上开始了新的挑战。在企业的发展上,张建国时刻想着要“闯出一条路来。”
首先,要想驾驶着企业的航船在商海的风浪中继续前进,必须迅速占领日益扩大的公交市场,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旧观念,树立独立生存、自我发展的新观念。张建国大胆地在公交总公司会议上提出了“企业贷款、政府贴息”更新车辆的重大举措。一时间,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议论纷纷:“张总,市场经济这么严峻,我们总公司怎能负债购车?万一不成,后果不堪设想。”
“张总,我们还是小改革,小发展……”
改革既给公交总公司带来了机遇,同时,又把总公司推向了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