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寻找李明杰

作者:徐 迅 徐成志

字体: 【

时的小家墙上。
  “丈夫在这样讲人情的地方工作。我们一百个放心!”农民工的妻子也感动了!
  有这样的领导和条件,一些农民工就有在这里安家的心思了!——有农民工把家搬到阜新,他就派人帮助找房子。为孩子联系学校。每年春节前。公司工会也派人到农民工家里探望,为住平房的拉去引火的劈柴,送去年货……
  以情动人,当然更不忘对农民工进行制度管理。李明杰动员农民工加人工会。让他们享有正式职工一样的权力,让他们一起共议公司改革发展的大计。购置电脑,为他们创造条件读书学习。这样几年一过,就有一批农民工担任了工长、号长……特别是农民工基正确和王玉宝两位,还担任了采煤队副队长,享受到公司中层副职干部待遇。农民工工作只要干出成绩,同样上光荣榜,受表彰奖励。2003年,有8名农民工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2004年增加到36名。2005年,136名农民工被评为各级先进……湖北籍的农民工余正华22岁就来到这里,一到煤矿,他就学着老矿工,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冲。顶板抽条掉顶,有大面积冒落的危险,他带领两个伙伴上去穿梁、铺网,消除隐患。一次,自己的活干完了要升井,发现下一段顶板破碎,他主动上前帮助处理。经过三年的学习、锻炼,余正华当上了号长,2005年被公司授予“先进标兵”,披红戴花。
  如今,像余正华这样的农民工骨干,在恒大公司已有了几百号人。
  随着公司效益的提高,李明杰带领他的班子还清了借款,并使全公司职工平均工资逐年增长,2005年全年收入就由5年前的7000元涨到17800元。能干的农民工一个月拿到3800元,月月兑现,一分不欠。
  农民工们享受了弟兄般的关爱。以心换心,他们也爱上了矿山的一草一木,真的把矿山当成了家。食堂虽是免费吃自助餐,却没有一个剩饭剩菜的:在公寓话吧,往家里打长途电话免费。也没有人占用很长的通话时间……
  那年腊月二十八,一辆豪华大客车驶进河北平泉县,车上坐着几十个西服革履的本地汉子,每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衣锦还乡”这句古老的祝福与期盼,此刻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场景……乡村震动了!这些穿西服的汉子们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能人”,众星捧月似的,大家从他们的嘴里立即知道了阜新,知道了“恒大”,知道了一个陌生的人名——“李明杰”!……不止河北,来自安徽、湖南等全国11个省区的一些农村都轰动了。于是恒大公司就出现了邻里带邻里,哥哥带弟弟,老子带儿子。甚至一家四弟兄都在恒大公司上班的场面……在这工作3年多的湖北咸阳农民工夏礼全说:“我在外打工十几年。广州、深圳地跑了十来个城市,只是在这里我们最受尊重,李经理把我们当亲兄弟一样!”
  来自湖北建始县偏远农村的龙江平激动地说:“从公司领导对我们农民工的关怀,使我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恒大公司当成我们的家,把阜新视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一定会拿出热爱故乡的心情去投入阜新的建设。”
  “李矿长离开这里几个月了,真想他,真想给他打个电话。”他们真诚地说。
  
  跌倒了,爬起来
  
  我终于见到了李明杰。
  但此时,他离开他为之倾注过大量心血的恒大公司已有几个月了。阜新矿业集团的五龙煤矿不幸发生一场“矿难”——阜新矿业集团公司领导把他调到了这里,算是又一次让他“临危受命”吧!
  在他的办公室,我们谈到了五龙,但更多地谈到了他的童年,他的恒大煤业公司。
  李明杰出生在一个煤矿世家,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原是阜新煤矿的一名工程师,他8岁那年,父亲下井,因一次事故而导致双目失明,加上母亲体弱多病,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在了他的身上。挑水、刨树根、烧煤核……8岁的他到井楼子挑水,一步就跌一个跟头……他说不记得自己跌过多少跟头。但记得跌倒了,自己只有爬起来!
  跌倒了,自己爬。当然,也能从别人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王营煤矿地质复杂,受30条岩墙影响,布置的采面都是小块段,无法实行大机械化生产。十几任矿长,分别使用过多种采煤手段,不能保证安全生产不说,产量也总是搞不上去。李明杰在地质条件更差的高德矿摸爬滚打。一路走来,钻过一米多高的采面,也经历过一些恶劣的环境,多年的经验积累,使他变得十分自信。
  李明杰和班子成员决心摸索新的采煤工艺。
  听说又要改变采煤方法,一时很多人又不理解和怀疑起来了。王营矿就像一个试验田,炮采、普采、高档普采、水采、综采、综放都搞过了,没有一样是成功的。一句话。全是泪啊!……但李明杰没费口舌,说干就干,他东去沈阳蒲河矿,南下河南鹤壁矿,昼夜兼程前往进行井下实地考察,马不停蹄地回来进行论证……那些日子,李明杰成天呆在井下,指挥支护、铺网,安装设备,在实践中经过逐步改进,终于找到了“炮采单体液压支柱元钢铺网放顶煤”这一合适的采煤方法。
  2002年当年,全矿产量第一次超过了60万吨,以后一直保持稳定。新工艺成本低,效率高,使煤矿逐步由减亏到扭亏。
  解决好生产问题,李明杰又像解决农民工问题一样,在“衣、食、住、行”上动起了脑筋——
  “衣”:以前这里矿工穿的工作服五颜六色,被人戏谑为“八国联军”。更让人难受的是下一次井,衣服被汗湿透了,升井后不愿带回去洗。冬天冻成了冰碴。第二天下井穿着“冰衣服”,就靠体温去焐干。李明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提议为矿工每人买两套纯棉的内衣和外套,购进烘干设备,成立缝补组,统一实行洗补轮换,使矿工每天下井都穿得干爽舒适。过去,矿工们升井要洗澡,浴池设施不全,脱衣服进大池子。抢上头槽的还凑合。来晚时水都变成了黑泥汤。李明杰提出投资51万元改造了东、西翼浴池,新建两个热水池,池边新安装了108个淋浴头,总面积达230平方米。矿工上井进浴池先从上到下冲一遍,池水再不受“黑色污染”。浴池里准备现成的香皂、洗头膏,有皮肤病的还设有单池,配备紫外线消毒室。
  “食”:前些年矿里食堂停火,矿工离家远的,4点多爬起来赶小火车,到8点多下井。带饭的,在井下对付一口;不带饭的,要勒着裤带干一天。“再难也要让矿工们吃饱饭。不能拿他们的身体换产量!”李明杰连忙张罗改造食堂。一下子,宽敞明亮的餐饮中心改建好了。班前一顿饭主食、副食各四五种。还有各种小菜、豆浆。矿工吃饭不光免费,还实行自助,喜欢什么选什么,能吃多少吃多少。恢复班中餐,由食堂统一给下井矿工带饭,为每人准备保温的军用水壶,灌满开水。有趣的是,他还让人在食堂安装彩电和投影电视,播放本矿新闻、安全知识等。每天他和矿工们一起排队买饭,同桌就餐,倾听职工意见,交流思想,使餐饮中心变成了职工“安全教育的学堂”、“民主议事的会堂”、“领导与职工沟

[1]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