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百折心无悔 正道是光明
作者:石 舟 钟瑞彩 郭达欣
字体: 【大 中 小】
自身“造血”功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他说:“如果政府给我们一块钱,我们可以发动群众,办出十块钱的大事来。”
陈集珍还激情满怀,用诗歌一样的语言重复了他初进锡场时对当地干部说过的三句话:
“人民的贫困和苦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失职和耻辱。”
“我们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带领人民建设幸福家园!”
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陈集珍的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会议延长两天,详细讨论改变库区现状的具体措施。会后,省府对移民安置问题作了重要调整,加大了对库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群众生活很快出现安定局面。
陈集珍铆足干劲,脚踏实地,蹲点示范,带领锡场人民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治山治水、改天换地的攻坚战!
他带领群众种茶2000多亩、扶植养蜂100多户、种柑橘6000多亩、造林2.6万多亩、建水电站2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从造桥修路开始,改扩建学校、医院、圩镇,改造镇府大院,使整个锡场的面貌焕然一新。
6年间,锡场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三番。
陈集珍在锡场工作期间,黄村的干部群众曾联名上书县委,要求上级把陈集珍还给黄村!当然未能如愿。
1984年10月,上级调陈集珍到新丰江林管局,但是他仍惦记着还在建设中的三洞水电站,他亲自继续组织建设,直到电站建成、发电、并网。
在离开锡场的茶话会上,他恋恋不舍,即兴做诗:
昔日锡场渔米乡,移民建库换新装。
春来百花蜂酿蜜,夏无酷暑冬无霜。
男儿有志女聪慧,干群齐心奔小康。
时代振兴百业盛,励精图治务兴邦。
一盅香茗润喉,陈集珍又兴奋起来了:“想当年,我硬着头皮进锡场,而今我却舍不得离开了!”说到动情处,他又眼眶红湿,泪花点点。
欢送的人们涌向码头。陈集珍登上机轮转身眷望,黄沙岭高山点头,花木含情;锡场镇楼宇肯首,人群挥泪:“陈书记,一路顺风!往后您可要常来呀!”
机轮一声长鸣,犁开万绿湖万顷碧波,飞向远方。
在新丰江林管局,陈集珍任副局长,主管经济工作。林管局下属有林场、木材站、水泥厂等十多个企业,职工1100多人。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失衡.经济运转不灵,企业困难重重。摆在陈集珍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改善经营、盘活经济、提高效益,力保财政收支平衡。
他“摸着石头过河”,摸索了自己的一套经验,采取了调整、撤销、包干、放权、开源五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各企业经营大有起色,经济效益倍增,干部、职工喜笑颜开。
相反,陈集珍对当时经济效益较好的水泥厂却不感兴趣,主张关闭,理由是破坏山体,污染环境,可因意见不一保留了下来。不到两年,省政府为了保护万绿湖的生态环境,下令该水泥厂下马。难道省政府事先跟陈集珍打过招呼?否则陈集珍哪来如此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呢?
1994年4月,陈集珍接到退休通知,他惊愕了:“怎么,我还不到退休年龄就退休了?”他有些不甘、怪怨。但是,退休是无情的现实。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40多年百折千回的人生足迹历历在目: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风雨泥泞;从黄村、康禾、锡场到新丰江林管局,先后筹划、组织、兴建了3座水电站,植树造林6万多亩,开通山区公路50多公里,建桥4座,开荒造田50多亩,一批优秀青年在他的培养和关怀下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新陈代谢规律不可抗拒,“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是到了该重新定位寻找新生活的时候了。陈集珍冥思良久,诗情涌上心头:
寒梅傲雪放千红,解甲六旬志尚雄。
忆昔思今心不愧,晚霞灿烂夕阳彤。
这既是陈集珍为党为人民几十年工作历程的高度浓缩,也是他对新生活的热切展望。
情系百姓 老骥奋蹄上新程
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大批新丰江水库的移民、外来人口涌入市区,新江路一带人口呈几何倍数增长,人们在赞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同时,又在哀怨政府:孩子上哪去读书呀?熟悉他的人们都寄望于陈集珍:“陈局长,你帮帮我们吧,无论如何,孩子总得读书呀!”
陈集珍心情非常沉重,河源为什么穷?中国为什么还没摆脱贫困?不就是教育落后吗?他四处奔走,得知政府确实一时无法解决办学困难,他夜不能寐,心里难过极了。他翻报纸、看电视,似乎要在烟、酒、报纸、电视中寻求解脱……这几天,媒体报道的社会力量办学问题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霍地来了精神,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我能不能也办所学校?
他推醒熟睡的妻子:“莲泰,我要办学校,你帮我吧!”诸莲泰与生俱来的性格和教师的品格,使她沉稳、细致、温和、耐心。灯光下老两口一起商议,像摆作战地图似的在桌面上比划开了,一幅办学的蓝图在他们胸中形成。取什么校名呢?陈集珍点燃一根香烟,推开窗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朝霞映红了城市半边天空!啊,光明,多么美好!“就叫光明小学吧!”
局长办公室里,李鉴中与区政府教育督导何火清掂量着陈集珍送来的沉甸甸的办学报告,“老书记,你有决心,我们支持!”
踏上了办学的道路,陈集珍又焕发出了生命的巨大活力:白天办理各项手续、购买和添置学校用品、改造房屋;晚上四处求教、走访群众。这一段时间,他瘦了十多斤,但他感到更多的是兴奋和充实。
陈集珍把亲手书写的招生广告贴到了附近的大街小巷,但人们表示将信将疑,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竟撕去了墙上的广告。
陈集珍揣了两包香烟朝村长家走去。
村长家里,陈集珍耐心地讲述自己办学的动机、思路和设想,诚挚的态度和现实的道理,使村长由疑虑变成了理解、信任和敬佩……出门时,村长握住陈集珍的手:“有你这样的好干部,孩子们的教育就有希望啦!我会为你宣传,支持你!”
一幢200平方米的普通民房,便是光明学校的雏形。开学典礼上,49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欢快的鞭炮声中绽放出激动的笑容,村长一席话道出了每一个人的心声:“陈校长是好人呀,他是为我们造福,这样的好人,我们愿他100岁!”朴实而真诚的肺腑之言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陈集珍既是校长,又是保安员、炊事员、清洁工、保健员。看见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听见他们清脆的读书声,他感到无限的快慰!但当家长们陆续要求把孩子送来读书,却因办学规模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感到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清楚:在这幢200平方米的居民楼中办学不是长远之计,必须满足更多人读书的需求、完善办学条件,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新江路边有块水洼地,紧靠居民区,是办学的好地方。他找了很多人帮忙,说明用途,土地的主人被陈集珍的真情感动了,半卖半送,加上赊账,居然把那块地给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