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风光无限橘州路
作者:黎燕雄
字体: 【大 中 小】
车,习惯肩挑担抬,大宗运输则全靠陵、罗两江水路。交通不便,使当地经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桎梏。到1990年,化中地区广大群众年均收入只有500元,仅为化州平均水平的一半,成了化州的西伯利亚。修通化中公路,铺上坦途,踏上致富路是化中群众祖祖辈辈的期盼,也是化州历届政府的夙愿,时任化州县交通局长的彭培成更是夜不能眠。在他的多方奔走下,化中公路建设终于摆上了议事日程。
为筹措相应的配套资金,彭培成上省城、下乡镇、入农村,上联下串,奔走呼号于城乡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多少回。工程开工后,他忙于看进度、抓质量,没有睡过一次午觉,没有过过一次完整的节假日,足迹踏遍了化中公路沿线每个村落。
革命老区笪桥镇山埇村,有300多口人,过去因为村僻路崎,是游击队的汇集点,村民们用他们的鲜血与汗水换来了解放,但解放近40年了,该村还不通公路,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化肥农药又运不进去,农科知识也传不进去,1988年笪桥镇人均收入已达700多元,但该村只有470元。由于村民生活困难,拿不出钱来建校舍,孩子们又没法到外面去上课,只好用一间破旧的祠堂作课室,一张八仙桌既是讲台又是书桌,学生站着听课,教师不肯调进来,唯有从村中推荐一名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的青年任教师……而毗邻的高志塘村,因为早已修好了公路,信息灵通。以油漆装修招揽业务,成了远近有名的“油漆村”,村民也富得流了油,人均收入达1000元以上,人人在广州市买了房。高志塘的富裕启发了朴实的山埔村人,他们在市交通局的支持下,纷纷献工献勤,捐资捐物,终于在1990年夏季修好了通向207国道的5公里公路,老区人民第一次走上了自己亲手修建起来的康庄大道。由于公路通了,村民们大搞多种经营,人均收入当年已超过全镇人均水平,比过去翻一番。村民们感慨地说:“5公里的公路,把我们村与这个世界拉近了一个世纪。”
合江镇新车村,背靠罗江,村民住在江西,耕种的地却在江东,村民祖祖辈辈春种夏锄秋收全靠摆渡来往。他们多么渴望有座桥啊!彭培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新车桥而四处奔波了几年。该村有梁哲、梁劲兄弟,外出承包工程,赚了上千万元。彭培成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深深感动了他们,他们一下子拿出40万元给家乡建桥筑路。大桥剪彩时,一位老农泪流满面,激动地说:我活了七十几岁,绕道七十多年,只有共产党才为我们老百姓着想!村长诗兴大发,挥毫写道:老彭管交通,天堑变通途!
那务镇是块肥沃的土地,是南粤有名的“蚕茧之乡”和“粤西粮仓”,但一脉陵江,无情地把这块肥肉砍成两块,遇上河水暴涨,小桥冲垮,两岸人民只好望江兴叹,有不怕死者赤身强渡,十有七八有去无还,一道河水吞噬了多少无辜村魂! 1986年至1991年,那务镇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修了4座可并排走两辆大卡车的大桥,群众献工献勤,节约了30多万元的施工费。被河水阻隔了千百年的那务人民,终于仰起头来走在自己亲手建起的大桥上。化北山区文楼镇双坡与广西东华之间,也终于由两岸人民合资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千百年来两村人民渴望的“鹊桥会”终于变成了现实。桥两端联姻的青年达100对之多!播扬文龙村也因路通,永远告别了“光棍村”!
行下春风,唤来春雨。到“七五”期末,化州公路总里程达1532.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4.7公里,公路桥梁200座5697延米,一举甩掉原湛江地区倒数第一的帽子,跨进全省的先进行列,被评为“七五”交通建设先进市(县)。
春天的雷动 万众一心筑丰碑
要发展化州经济就要从整治交通入手。在化州,民间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蜀道难,林尘路更难。这话并非虚言。化州地处粤西山区,山多路少,这是一个历史现实。经过多年的改造,尽管许多乡镇和村委会都修通了公路,但普遍路况较差,道路坑洼不平,蜿蜒曲折,有的甚至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有时车子在颠簸中往往成了蜗牛爬行。改变这种难堪的现状是时候了!时任化州市委书记的彭泽英(后来升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市长陈亚春(后任化州市委书记、茂名市副市长)以及新一届化州市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绘就公路建设蓝图:与省的规划相衔接,用三年时间,建设市区“四桥三路”、“三堤”;用五年时间,扩改市区通镇“六路”;用十年时间,扩建镇通村委会公路。化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公路人民建”的方针,分轻重缓急,尽力而为,克服“等、要、靠”的思想,开展声势浩大的公路建设热潮。全市上下呈现了“我为公路献沙石,我为化州建设添光彩,我为子孙后代树丰碑”的社会新风尚,出现了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无钱无力讲支持公路建设好话的良好局面,谱写了一曲曲公路建设的动人歌谣。
征地拆迁是筑路的“碉堡”。但沿线两旁的群众表现了“顾大家、舍小家”的胸怀,在“四桥三路”、“三堤”、“六路”建设工程中,化州共拆迁44个单位和556个居民(农)户的房屋,为了公路建设,化州人民不仅奉献了良田和家园,也奉献了智慧和汗水。公路建设资金一直困扰工程进展,但全市人民树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质量监理、统一验收的基础上,实行各辖区分工包干责任制,通过上级拨款支持一点、当地政府出一点、群众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
化州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造福子孙和千秋功业,热火朝天的壮观场面,引起了广东省交通、公路部门的极大关注,他们纷纷从领导力量、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八五”公路建设的大干苦干,化州百万人民如愿以偿。投资4亿多元的市区“四桥三路”、“三堤”于1993、1994年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投资9亿元的“六路”扩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八五”期间,全市投入公路建设资金比“七五”期间增加10倍。新建桥梁24座3459.4延米。改造国道、省道上一级标准公路117.2公里,二级标准公路73.6公里,改造县道二级标准公路76.1公里,改造乡道上等级825.7公里,桥梁234座10862.1延米;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3.6公里。“八五”公路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多,速度之快,质量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化州市因此被评为广东省“八五”交通建设先进市(县),摘取广东省交通建设先进两连冠。《人民日报》《南方日报》《茂名日报》等党报分别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坚实的足迹 拓出农村一片天
化州是农业人口大市,全市150万人口中,85%以上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重点发展“三高农业”,大抓“高山植树、荒地种果、坡地种蔗、洼地养鱼、山地养鸡”,林、果、菜、桑、蔗、渔、畜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