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3期
青春偶像崇拜透视
作者:岳晓东
字体: 【大 中 小】
偶像崇拜的时代与地域差异
谁是当今青少年最崇拜的偶像?
根据我的调查及其他相关的调查,眼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流是世界各地的歌星、影星和体坛明星,对他们的追逐造就了所谓“三星崇拜”的热潮。他们通常具有年轻貌美、个性突出、充满青春活力、相当富有甚至反叛性强等特点。“三星崇拜”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既是当今社会商业文化充斥的表现,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的调查还发现,内地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榜样崇拜”,香港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 “师长崇拜”,而当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已被“三星崇拜”一统天下。
具体地说,内地的“榜样崇拜”具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内,内地青少年所接受的偶像大多是政府树立起来的英雄和模范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形象平常、生活平凡、事迹突出、克己奉公并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榜样教育包含着强烈的偶像特征,使两者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协调统一,以其特有的方式感染着青少年。所以,“榜样崇拜”提倡青少年以一种较为理性、实际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知来看待其崇拜对象,对他们的内涵加以综合性认同和模仿。
香港的“师长崇拜”,主要是对教师和父母长辈的崇拜。就“师长崇拜”的性质来说,它可谓是儒教思想中“孝敬父母”、“尊长爱幼”及“师道尊严”等思想的延续。教师、父亲、母亲、兄长、姐姐和周围的年长朋友都会自然成为那个时期青少年的偶像。由此,香港之“师长崇拜”形成主要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
而眼下的“三星崇拜”明显具有“流行性”、“青春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它以一种颇为直观的、非理性的、神秘化和神圣化的社会认知来看待偶像人物,它本质上是当今社会大量的新闻炒作和商业包装的结果,因而具有很大的商业性和功利性。明星与其迷恋者之间形成了鱼和水的关系,他们相互依赖,密不可分,而连接他们之间的桥梁就是有关明星的各类商品(如唱片、影集、CD、VCD、书籍、挂像、服装、信用卡、歌/影迷会等)。
在一项研究中,我分别调查了四百五十六名香港、广州和长沙的大学生及二百五十七名香港和长沙的中学生,主要了解他们当今最钦佩的偶像人物是谁。
结果表明,广州与长沙的大学生所提供的前十名钦佩人物中百分之八十均为政治名人,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毛泽东、朱镕基等,其中周恩来占的百比分最高。香港大学生所提名之钦佩人物中,父母亲占据了前两名。此外,广州和长沙大学生提名之钦佩人物以科学、文学名人为辅,香港大学生提名之钦佩人物以演艺界名人为辅。广州和长沙大学生所首提钦佩人物中包括了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比尔·盖茨和鲁迅这样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香港大学生的提名中则包括了像黎明、王菲、郑伊健、梁泳琪、成龙、乔丹、莱昂纳多这样的演艺界和体坛名人。
长沙中学生所提钦佩人物同样以政治名人为首选,香港中学生所提钦佩人物则以师长父母朋辈为首选。长沙中学生所提前十名钦佩人物中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为政治名人,包括周恩来、毛泽东、朱镕基等。香港中学所提名之钦佩人物中,首选的四位钦佩人物均为非名人,依次为老师、母亲、同学和父亲。
李嘉诚是香港和内地年轻人一致崇拜的对象,但他到底是个超级偶像,还是个超级榜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我的研究,青少年所崇拜的偶像与榜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偶像以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为特点,榜样以现实化、理性化和相对化为特点。例如,我曾让香港和南京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举出他们生活中最崇拜的三个偶像和三个榜样。结果表明,在偶像选择中,香港大学生百分之七十五、香港高中生百分之八十六选择是理想—浪漫—绝对型名人(主要是“三星人物”);南京高中生百分之六十一、南京大学生百分之二十二选择是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名人。在选择榜样时,南京大学生百分之九十五、南京高中生百分之九十一的选择是现实化—理性化—相对化名人(主要包括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艺术家等)。而对于香港的大学生和高中生来说,他们仍大多选择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名人。
香港的青少年比南京的青少年选择了更多的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名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学生选择偶像中近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选择是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名人,而南京大学生做同样选择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二,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与香港社会的大量商业炒作和消费主义有直接关系。
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有什么性质差异?根据我的调查和分析,两者的最大差异在于偶像崇拜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而榜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具体地说,在偶像崇拜中,青少年一般将其对偶像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定位在某个特殊人物身上(如某个“三星人物”)。由此,青少年容易对其人采取一种颇为直觉的、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社会学习和依恋。这很容易使青少年对其崇拜对象加以偶像神化,并产生某种光环效应。它可导致青少年对其崇拜对象产生偶像迷恋,这突出表现为:浪漫式依恋、高明星消费、低自我信念、浪漫幻想、自我虚荣心的满足和自我迷茫等。
相反,在榜样学习中,青少年一般将其社会学习和依恋定位在某些成功人士的特质上面(如对成功人士的人格特点和自我励志精神的认同)。由此,青少年易于对其崇拜对象采取一种较为理性、实用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同和依恋,并产生某种聚焦效应。其结果,青少年可通过偶像/榜样认同而促进其自我成长,这突出表现为:认同式依恋、低明星消费、高自我信念、自我励志、个人成长和自我达成等。
总而言之,偶像崇拜可谓表层性欣赏,其突出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形象性和流行性特征,而榜样学习可谓实质性欣赏,其突出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人格和气质特征。这两种方法,一个重表,一个重里,一个重欣赏,一个重认同,反映出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的不同取向。
[个案之一]
黎明:情绪与自我迷失
都说偶像崇拜有一种魔力,它可使人情陷于某个偶像人物,朝夕相望而不觉其厌,日夜相顾而不觉其烦。下面仅举两个内地少女写给香港歌星黎明的献词为例:
“在我崇拜你以前,世界是一个荒原,从我崇拜你开始,世界成一个乐园。过去的许多岁月,对我像一缕轻烟,未来的无限生涯,因你而幸福无边。你眼底一丝光彩,抵得住千万言语,你唇边灿烂一笑,就是我欢乐源泉。这个世界有个你,命运是何等周全,总盼有那么一天,我们能有缘相见!”
“蓝天做纸,海水为墨,写不完我爱你的衷肠。我遏止不尽的情倾泻在你身上,那散不开的,是太浓太浓的爱,是我对你绵绵的依恋。”
当我看到这两段献词,不禁慨叹:这两位内地少女从未见过黎明,只是听过他唱的歌,或是看过他主演的电影,却可以对他产生如此强烈的迷恋,其魔力何在?心理学又能给它以什么解释呢?
对此,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认同他人之言行及其自身价值的过程,其核心是在于个人情感和自我认识需要的满足。由此,偶像人物的形象,可给人树立生活的榜样,并使人产生无穷的幻想和生活热情;偶像人物的言行,也可给人们以极大的力量,使人加倍努力地体会和实践。在此意义上讲,生活中需要偶像人物,偶像人物也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这两位少女情迷黎明,完全是正常的情感表露,是其自我成长的里程碑。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不都需要有这样的里程碑人物激励吗?
但心理学同时认为:对偶像人物的神化会导致狂热的个人崇拜及个人的自我迷失。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崇敬某个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可将其舞台、歌坛、屏幕、竞技场或讲坛书籍中的形象过分美化或夸张,那样会使他(她)脱离其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成为个人心目中的一尊神。一个偶像人物一旦变成了神,则很容易导致其崇拜者的盲目和狂热的追逐。其结果,人不但会情迷于偶像人物的外部形象而不得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无比。因此,虽然两位少女情迷黎明是人之常情,但她们不该过分美化黎明的形象,那样实在是把黎明当神供了,因而会产生那种“黎明出现是世界由荒原变成乐园的分水岭”之感。试问产生了这种感觉的人,还怎样可以自我成长?
心理学还认为:个人的成长本质上要靠自我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任何外界的力量都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起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本质上是要认同其事业成功的基础或其人格上的魅力,以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相反,如果我们崇拜某个偶像人物,只迷恋其外表形象而不重其内涵,则势必会对偶像产生“太浓太浓的爱”和“绵绵的依恋”。这样的偶像崇拜可能会对自我的成长带来巨大的负担。由此,前面两位少女情迷黎明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自爱自立。她们只有懂得自爱自立,才能在生活中追逐像黎明那样的事业成就。
总之,上面两位少女崇拜黎明是青少年情感满足的需要,也是其心理成长的里程碑。她们爱黎明没错,但把黎明当神供就有错了。毕竟我们喜欢一个偶像人物,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地激励自我和塑造自我,以获取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更大成功,而不是日夜沉迷于“追星族”的梦幻中,蹉跎岁月,荒废青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