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1年第1期

邓老太、新经济与金融泡沫

作者:韩德强

字体: 【

可能的是这两者都存在问题。真正能够解决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措施也许是某种类型的国际中央银行,而国际中央银行的建立却有赖于国际中央政府的建立。但是,至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说,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历史重新把国际金融体系带人到隐患重重的浮动汇率制下,而邓老太式的黑洞金融也就在世界规模上重新成为可能。
  但是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浮动汇率制却好得很,华尔街人士更是兴高采烈,因为从此外汇也可以成为炒作的对象,他们的聪明智慧又多了一处施展的场所。金融界的欢乐情调很快成为国际传媒的主调,浮动汇率制的优越性被作为自明的公理渗透在国际金融和贸易的报道、评论中。但是,正如赌场虽然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机会,而真正的赢家却是开赌场的老板,以及与赌场老板共生共荣、操纵赌局的大赌客一样,浮动汇率制下真正受益的是有力量操纵国际金融走向的美国,而受害的则是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公民,因为他们都被当作牺牲品放到了难以想象的大赌局上。1966年美国的全部外汇交易额中,商品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为80%以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短短三年后,即1976年,这一比例就急剧下降为23%,1981年则进一步下降为5%,1992年跌到了2%以下,同期英国的这一比例数字不到0.5%。世界平均比例数值则下降为2%左右。目前,如果考虑到公司账面以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我们可以没有任何夸张地肯定说,全世界的贸易总额甚至不到金融交易额的1%。一个人可以不持有股票,不参与股市的赌博。但他不可能不持有货币,因此他就不可能不被卷入外汇赌博。可以说,浮动汇率制使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经济活动都带上了无法消除的赌博成份。一个项目也许可以有诱人的利润,但如果经营者不懂得外汇市场瞬息万变的行情的话,他也完全有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穷光蛋。
  然而,世界经济的赌博化也许还并不是浮动汇率制最严重的问题,真正可怕的是美国利用美元优势在浮动汇率制下“高息揽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最初六七年里,美国还不懂得这个奥秘,那时美国为应付来自日本和欧洲方面的商业竞争,不断促使美元贬值,而日本、欧洲方面为降低成本则大规模地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需求水平螺旋下降。这就形成了七十年代所谓的滞胀现象。就在滞胀持续的时期,美国金融界和政界的高人慢慢开了窍。实际上,并不需要使美元汇率服务于经济竞争,这只是小国竞争的常用办法;对于美国完全可能用另一种办法,即提高银行利率,发行高息国债,吸纳全世界各国的资金,这笔钱既可以用于减轻美国企业的税收,又可以通过增加军备开支来扩大内需。这就是所谓里根经济学,它同时采纳需求学派和供给学派的药方,既保持了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又提高了美元的强势地位,还增强了军事力量,唯一的缺点是会产生大量的财政赤字,故里根经济学也被称为赤字经济学。对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来说,大量赤字是有危险的,巨额赤字逐年递增更是匪夷所思。但是,在浮动汇率制下,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范围的“高息揽储”来填补赤字。也就是说,美国可以用借来的美元购买全世界的商品,日本、欧洲赚了美元以后,又把钱借给美国花。这样,表面上美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事实上由于美国欠的是美元,当美元恶性贬值时,美国所欠的债务便一笔勾销。这意味着,日本、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在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都是在给美国打工。如果我们以邓老太比喻美国的话,这就意味着,当“邓老太”花光了所有高息揽储得来的钱后,突然有一天宣布邓氏债券贬值10000倍,然而,这位“邓老太”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者,而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谁敢向“邓老太”去要钱呢?谁又能去调查“邓老太”“合法集资”的罪行呢?从这个意义上,赤字经济学还没有说到里根经济学的实质,更准确的叫法似乎应该是以原子弹做后盾的“美元经济学”。到克林顿时代,“美元经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美股经济学”阶段。1992年,美国赤字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就高达近2500亿美元。虽然根据高息揽储金字塔原理,继续借债仍然是可能的,而且它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要靠借债来保持八十年代的繁荣就不那么容易了。幸好这时候美股狂涨,道琼斯指数从1989年的2000多点一路狂涨到1999年的突破1万点大关。前面已经提到,股票狂涨的机制其实和高息揽储是相似的,只要投入股市的钱比撤出股市的钱多,股票价格就会上涨;而股价上涨就会吸引大批的追涨者,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时,股民不到美国人口总数的2%;1989年,美国股民人数也就是lO%多一些,但到1999年,50%的美国人成了股民。不仅是普通公民把钱从银行提出来放进股市,还有众多资金雄厚的养老基金也投入股市,更有来自日本、欧洲和第三世界各国的资金投入美国股市,一起推动着股市一路狂涨。对于美国股市的异常表现,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这是美国经济良好表现的反应,尤其是网络和信息产业给美国带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因此美国股市的表现是正常的;也有的专家认为美国股市冲破1万点不算什么,美国股市将会在数年内冲向30万点;更多的学者还是感到不安:毕竟这与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相差太远。美国学者拉维·巴特拉和保罗·克鲁格曼就先后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巴特拉在《1998—2000年股市大暴跌》中预测全球股市将于1999年初崩溃。虽然这一预测并没有实现,但巴特拉所谈论的问题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事实上,在美国经济增长、股市牛气冲天的同时,却是美国实际经济活动的衰败和多数美国人收入的下降,因为美国公司利润的增长正是靠削减员工、降低福利、采取所谓灵活就业政策实现的。如果说普通美国人虽然收入下降,但生活还不错的话,这应该归功于消费信贷的普及和股市上涨带来的名义收入的增长。事实上,美国私人储蓄率是负的,一切都是借债,借债消费,借债炒股,借债繁荣。这种景象不能不让巴拉特这样注重经济基本面的经济学家担忧。然而,考虑基本面只能预见到牛市“早晚要终结”,却不能预测到“何时终结”。如果我们想象全世界的资金继续流向纽约股市的话,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双双突破2万点、3万点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只是这种远远脱离基本面的牛市拖得越久,涨得越高,跌得就越惨,危害就愈烈,恢复就愈困难——其机制与吸毒十分相似。也就是说,要预测股市的涨落,必须克服将股市涨落视为经济增长晴雨表的思维定势——其实这是股票交易所自我美化的广告词,而切实地认识到股市即赌市的本质。然而,这也的确使追求确定性的学者难免犯错误,因为赌博本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若是考虑到股市的涨落取决于那些躲在隐蔽角落里发号施令的金融大鳄们的力量与智谋的较量,考虑到媒体对股市的解释只是这些金融大鳄们放出的风声和跟风者的胡乱猜测的话,准确的预测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这正是道格·亨·伍德所著的《华尔街——为谁运作及如何运作》一书的主题:撩起华尔街的神秘面纱,揭示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和社会功能,驳斥美化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金融品的种种流行谬见,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疯狂变化敲响警钟,并寻找替代现存国际金融秩序的可能性。我想,对于动辄以“与国际接轨”为号召,把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视为完美典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付清凉剂;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本书将有助于理解华尔街发出的各种含混的信号,抓住投资机会,避开投资陷阱;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本书亦将有助于决策人士对未来的危机有所预见,有所准备。
  
  (此文为《华尔街——为谁运作及如何运作》中译本序)
  韩德强,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等。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