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天涯之声网站近期热点(www.tianya.com.cn)
作者:佚名
字体: 【大 中 小】
叫“行货”?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让人们明白,这样画了而不是那样画了,就叫作“行货”。这个关于“行货”的话题特别有趣,也关涉到美术界许多画家的追求有什么特别意义的问题。一个画家,如果他被时论说成是“行货”画家,他在专业界就似乎不那么能够抬起头来了。同样,当我们鄙视一个画家时,我们几乎会不假思索地说他是个“行货”高手。但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其中的意思?至少我自己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分辨“行货”与“非行货”。而且,我还相信,许多人也只是有一种朦胧想法而已,这当然也包括那些大言不惭的美术理论家。但是,这并不妨碍自认为拥有高雅趣味的人们对“行货”的回避。事实上,我们的难题是,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定义“行货”的概念时,很快就发现,用这个定义也可以指称那些“伟大作品”。
我最近去了趟美国加州,美国加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高级“行货”的聚集地。萨金特的画在那里享有盛名。二三十年代加州还存在过一个地区性画派,叫“加州印象派”,他们的作品现在仍然是当地画廊的抢手货,价格已经到达五六位数。这些现象已经足以说明了美国加州所流行的趣味了。我想纽约那边应该是另外一种趣味。我在落山矶博物馆看到一个叫MAKING CALIFORLIA的展览,主题是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加州的文化状况的,其中有不少著名的“加州印象派”的代表作品。整个展览是综合性的,有家具、室内设计、照片、时装等。不知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展览中,那些高级“行货”倒是与整个主题特别适合。这能否说明,其实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行货”?反过来说,作为一种流行的趣味,又有什么东西不是“行货”7.
我有一个同学s,近两年在加州的画廊相当成功。他的成功国内油画界是不能想象的。他开始进入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圈子,受到那些白领们的欢迎。他告诉我说,他的画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画得“土”。这个“土”字挺有意思,因为很难对它有个确切的定义,但又能感受得到其中的含义。那是一种恰当的“土”。太“土”了,白领们看不上;不够“土”,白领们可能会觉得不过瘾,不能衬托出自己的品行。如果把s的油画拿到国内来,自然是受到轻视的。这个事实倒是很好地反衬出国内油画界时尚变化的一些原因。国内油画专业界所持有的“趣味”,究竟依据者何?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中国油画研究会的成员们、多少受了点现代主义教育的美术批评家们、那些渴望能够“前卫”一点同时又无伤当年所学的“现实主义”的美术中坚们,都是趣味形成的动因。正是他们而不是别人,形成了对作品评判“好”和“不好”的专业标准。在这个“阶级”的构成当中,画商们还没有资格加入进来,收藏家们也还不成大气候,文化官僚们又受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美术“小资产阶级”的强烈排斥。这样,油画界的专业“趣味”就演成了一种“阶级”划分的标准,把许多非专业人员与“行货”家们排除在外了。这说明,仅仅从艺术内部的问题出发,可能无法廓清许多艺术的现象。所谓“艺术问题”,也只能置于社会学的分析当中,成为思想研究的对象。在当代社会,所有问题都不可能离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了解与认识。画廊制度和艺术体制,远比“趣味”本身更有说服力。是制度而不是趣味导致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艺术现象。
对当代艺术的研究,根本就不可能是一种“艺术”的研究,而只能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那种以为有独立和伟大艺术存在的态度,本身就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所遗留下来的风气。二十世纪只能谈艺术的生产和竞争,谈艺术体制与资本挂钩的实际情形。是资本化的艺术体制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当代艺术的神话,是资本的运作与增值使艺术趣味像万花筒那样千变万化,是庞大的艺术市场在创造着“艺术家”、“收藏家”、“时尚爱好者”和“艺术资本家”。
aaa000(网友):几篇看下来,不像在看艺术思想或美术评论,更像是一个画廊的经纪人说服国内的在“苏”派教育下的画家:你要现实一点!这什么时代了,是市场经济啦,别抱什么“家”、“大师”的概念啦,把生活弄好一点!……这是现实!反过来,突然又想到了艺术一说,于是又迷惑了……“艺术体制”第一次听到,总有一点“艺术为谁服务”的味道,看来作者还是用“社会主义”的思想在思考“资本主义”。画廊制也不是这几十年在资本制度下诞生的,从来资本制度下的画艺市场就是画廊制的,少数是宫廷(其实也是画廊制的一种)画家,西方的美术界市场向来就是经纪人制(也许就是你说的主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市场,艺术市场的营销越来越“娱乐业化”,这也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对美国的所谓“强势文化”抵制的原因。我们艺术思想迷惑过好久了,为什么还在患得患失……
小彦:画廊制度本身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中国艺术理论界还真没人能谈,更别说谈得好的了。关于艺术的社会动力,西方经历了保护人与赞助人时期,进入画廊时期,今天,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又有了“艺术主持体制”,等等,其中问题可能还是比较复杂的,所涉及的问题也是比较具体的。此外,艺术(我说的主要是美术)本身的确还有一个技术和视觉问题,还是有专业领域存在的。
别看文艺复兴的三杰如何如何,他们全都是受美第奇家族保护的对象。当达·芬奇失去了这个保护时,他就只能流亡到了法国。所以,《蒙娜丽莎》今天成了卢浮宫的宝贝。意大利人可是没话可说,因为当年就是他们的主子把这个伟大的天才驱走的……
关于中国人自我妖魔化问题的讨论
老田(网友):如果一个人真的进行自我妖魔化,那明显接近于一种美德叫作谦虚。实际上妖魔化都不是针对自己而是针对别人的。以前曾经发生过偶尔妖魔化资本家和知识精英的时候(如开批判会、忆苦思甜会等),不过世道现在变过来了,就像农民常常说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最常见的是后人妖魔化前人,城里人妖魔化乡下人,知识精英和商界精英一起妖魔化工人农民。
虽然妖魔化非常常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样卖力。做妖魔化功夫最起劲的人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报纸发行量或者电视收视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媒体记者,发行量或者收视率需要借煽情新闻的蛊惑力_吸引受众;二是知识精英中的文人,文人是非正式煽情文章作者,通常依附于媒体出名,依附于体制觅食。二者(下称两种人)的共同特点是都通过煽情写作来论证某些高级洋制度的优越性,以图推动制度进。
最常见的妖魔化手法也很集中,用片面和没有代表意义的统计数据骗人(主要是欺骗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是一种最常见的妖魔化手法;用脱离现实而没有可比性的直观的中外比较来强化受众的深刻印象,则是另一种最常见的妖魔化手法;而用常识和想当然(甚至是倒果为因)的理由,来解释复杂的自然过程,则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