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1年第4期

留下的只有尊严

作者:王力雄

字体: 【

更彻底。然而她们中间的敏感者很快就会发现,那种把妇女从家庭的解放,目的不是为了妇女自身,而是为了“革命的目标”和“国家的利益”。妇女从家庭走出,并没有被给予个性解放和自我追求的权利,而是要被纳入更严厉的体系——革命大家庭和阶级队伍中。
  我的母亲是革命女性之一员。她们是自觉的、甚至是欢天喜地、自以为崇高地放弃家庭,“把一生献给党”,“一切交给党安排”。我从一岁起就进了那种每周回家一天的托儿所,后来上寄宿的幼儿园,再后来是寄宿学校。我周围的孩子都是“革命家庭”所生。父母在革命之余生了孩子,但是没有时间照顾子女,甚至没时间和子女见面。不过,即使是我这样的革命家庭,最终也惨遭不幸。我父亲惨死于文化大革命,我母亲落入和梅娘相同的境地。我一家分散在不同地方(我知道的另一个被革了命的家庭十三口人分散在十三个不同的省,可算极致)。革命的新女性和不革命的新女性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她们的共同命运依然是依附,没有自主,牺牲奉献,遭受主宰,只不过主宰者换了,而现在的主宰者更要强大千百倍。
  不过,对人的关系而言,无论是以家还是以革命队伍进行整合,先不谈是否公平,二者都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得以实现整合。然而当家的文化也已经被摧毁,革命却有一天突然终结,阵营和队伍都成为虚妄,人的关系又该靠什么整合呢?
  有人会说,家是不会被摧毁的,只要有人,就会有家。这话指的只是那种男女加孩子的物理性的家。而我说的家指的是一种结构,一种文化。具体的家庭实体不是文化,那种男女加孩子的小家庭本质上和很多哺乳动物没有区别——性、繁衍后代、分工,这在哺乳动物中都能找到相似形态,区别只是在技术层面。动物也可以有家,但是没有家的文化。这篇文章不可能全面探讨什么是家的文化,只谈跟我们话题有关的一点,就是赡养老人。在动物型的“家关系”里,从来只有哺育下一代,而没有赡养上一代,这是有没有家文化的一个相当根本的区分。
  对于动物物种的延续,有了哺育下一代就足够了。赡养上一代对物种整体是不利的,既浪费资源,也不符合优胜劣汰的规律。衰老的动物只有自生自灭,老到难以自己获得足够食物的时候,就不会活得太长,所以动物社会从来不会存在老龄化的问题。人类却不同,人类的老年人能够在丧失工作能力甚至自理能力之后,继续生存很多年。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在工业化之后赡养责任逐步转移到社会保险制度及养老工业的基础上以外,长期以来承担这种赡养的就是家庭,而维系赡养关系的就靠家的文化。
  人逃避不了衰老,这是人生最无奈的悲剧。与衰老相比,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一瞬,衰老却是经年累月。死亡是一了百了,从此清净。衰老却在不断制造烦恼,问题越来越多。从过程角度看,先苦后甜的过程是好的,先甜后苦的过程是不好的。人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衰老使人生变得荒唐,年轻时的健康美丽成为与梦相同的记忆,眼前的真实却是病痛缠身,形象丑陋,步步走向坟墓。人不是只求活着就好的动物。人是有精神的,面对衰老,仅仅因为能够得到赡养而存活还是不够的,因为痛苦的根源恰恰就在这样活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老人现在可以活得越来越长。如果不能解决怎么活的问题,也就等于是变成了体会这种痛苦的时间越来越长。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靠现代养老业是不够的。养老除了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只有给予老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才能解决衰老对人生意义的否决。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方面下了最大的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点,就是在家族和社会的阶梯序列中,给老年人最高的位置。道德伦理以孝为首,发展到极致成为祖先崇拜。这种文化的坏处,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保守僵化、压制青年、缺乏创新等,但它最大的仁慈,就在于给失去了健康和美丽的老人以权威和尊严,使其生命轨迹的下滑得到平衡,从而解决人类面对衰老的挑战。
  举个例子,中国有一句老话——多年媳妇熬成婆。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媳妇年轻漂亮,为什么不当媳妇要当婆?这就是文化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调整。在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中,媳妇要受婆婆的管束,伺候婆婆,对婆婆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家文化中的女人,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失去健康和美丽的同时,也逐渐获得越来越高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尊敬和被人服侍。当年国民党的特务头子,被描绘成恶魔形象的戴笠,从他下属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形象。每当他雷霆发得太凶,下属就去求助戴笠的老母。只要老太太一出现,戴笠立刻变得俯首帖耳,孩子一样听他妈教训。可以想象在那个时刻,老太太的心里会有多大满足,足以成为她的人生顶峰。跟那时的满足相比,是否年轻漂亮真算不了什么。如果让她选择,就可能宁愿要老年而不要青年——这就是文化对人生轨迹的改变,使其从原本下坡的过程变为步步高的上坡。不能不说这种方式对人类衰老问题的解决,可以算是一种仁慈。
  当然,这种对老年人的仁慈,建立在对年轻人的压抑之上。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外表是道德说教的包装,然而其内在的动力,我想正是一代代老人为自己所做的充满功利之心的精心筹划。中国的家文化无疑是产生于老人并且是由老人维护的。
  所有的道德对人肯定都有压制,因为道德不是迎合本能的事物,而是约束本能的,或者是为了督促人去做那些凭本能不会做的事。譬如爱自己的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因此这方面就不需要道德,道德伦理中也没有相关的内容。而孝养老人不是本能,所以就需要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压抑虽然在很多方面并非直接表现为与孝养老人有关,但文化是一套结构,对其层层剥离,追溯根源,会发现深层的根还是大都通向那里。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年轻人身上一定会和传统道德发生冲突。过去的反叛青年总是控诉家庭,他们的反叛也总是针对家庭。离家出走被他们心想往之,“远游”似乎成了追求自由的象征——父母在,也要远游!在传统文化特别强大的时候,这种反叛还能被压制,一旦传统日益腐朽并且开始崩溃,年轻人一定会奋起争取自己的自由。年轻的梅娘正赶上那个时代,反叛成为代表进步的潮流,而那年代进步青年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远游”。让我们翻一下梅娘时代的中国历史,哪一个留下名字的青年不是在那时到处奔波、笑傲江湖呢?
  革命和反叛有很多理由应该进行,对这一点我丝毫没有怀疑。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属于另一个层面。那里没有对错是非,就像人要吃饭,要有配偶一样,老年也是人类一个基本面上的问题。而且老年问题比起别的问题要更多地被文化状态决定。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在青年反叛、社会革命,还有物质主义大潮的合力作用下解体了,对此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
  今天,当年反叛的青年已经变成了老人。过去的位置颠倒过来,他们自己开始面临养老问题。如果说在他们刚出生的时候中国还被视

[1]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