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2年第1期

教育的对象是人

作者:陈思和

字体: 【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如何获得的。其实,什么是人文精神真是一个难题,很难说得清楚。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一样,在古代,可能儒家的那一套就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在今天理解就不一样。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世界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那就是“道”,“道”坏了,天下就大乱了,黄宗羲、顾炎武好像都说过这样的意思。现代社会当然没有了这个“道”,但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大约永远不会消失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结构里,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需要我们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来结合实际状况努力探索,我觉得所谓理论创新正是体现着这种精神。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走进WTO门槛里了。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也必须进入西方的模式,也必须把技术精神和科学精神绝对化,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人文教育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巨大危机,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着萎缩的结果,只要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就知道了。所以,我觉得今天在全球性的经济体制下讨论人文学科教育,最重要,也是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西方强势话语下坚持民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的可能。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按照整个国际的规律和全球化的趋势,要按照国际资本主义预设的目标去培养我们的青年?还是应该按照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来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恕我直言,目前教育领域崇尚技术知识教育、压制人文科学教育的倾向,是危险的。
  因此,我的看法是,越是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时代里,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是重要,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有灌输式的压抑人性的人文教育也不行。那种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知识教育与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教育不是平等的,而是人文教育要高于知识教育,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的主要意义。如果问我,理想中的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在中学和大学里,人文学科的教育都应该摆在首位,贯穿到一切学科(当然是包括理工科课程)的教育中去,只有在接受了必要的人文的美学的教育基础上,再来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应用性的知识。当然,培养一个大学生,培养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是很难教条地理解的,人文教育也未必就一定能培养出人文精神,但反过来理解,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更加丧失了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这是一个通过实际的操练慢慢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如果少了人文教育做根本,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
  
  陈思和,学者,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笔走龙蛇》、《鸡鸣风雨》、《写在子夜》等。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