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2年第1期

教育的对象是人

作者:陈思和

字体: 【


  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教育,它的对象是人。而人在接受教育时,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地进入接受教育状态。有的东西,人从一出生起就在学习,慢慢地成了人自身的东西,比如生活的知识,如何穿衣走路等;有些东西,是人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比如数理化知识;也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也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教育。
  我常说青少年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可以由一般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生教育,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逐渐完善。这并不是说,没有受人文教育的心灵就不完善。所谓的心灵世界的认识及其完善性,是一步步深化的,它主要是通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我以自身的经验而言,十几岁时读了《牛虻》,根本读不懂其中复杂的人的感情世界,只是觉得小说里的红衣大主教蒙泰里尼是个很痛苦的人,因为他有个私生子,碍于道德不能承认,内心里充满忏悔。我记不得当时懂不懂“私生子”这个概念,但心里充满疑惑,对蒙泰里尼很同情,总觉得一个人年轻时的一个偶然爱情事件,不应该用一辈子的痛苦来惩罚。从这部小说我朦胧地懂得了人的痛苦是怎么回事,后来对于人的痛苦和忏悔问题的理解,最早就是从这部小说意识到的。青少年首先从文学来认识人的心灵世界是不错的,但随着慢慢地深化,就会涉及文史知识与哲学,进入整个人文学科。我认识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在大学里,当时我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印证自己的性意识过程,就感受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有道理的,通过他的学说我认识了自己。人文学科本来就是帮助人认识自我,由此及彼,再推向整个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的问题,“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东西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因为它是被遮蔽的东西,光靠科学是不行的,光靠技术训练也是不行的,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政治课那么多,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政治课程属于人文教育,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这么一种后果。如果不处理好这样两种教育,可能学生最后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些可能都是存在的。
  其实关于人文教育的困境,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的,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现代化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也可能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大家可能知道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这类事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还有日本,人文教育的危机相当严重,我与一些日本的有识之士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都是心抱忧虑的。有一位六十年代的左翼知识分子直接对我说,日本的知识分子已经整体上失败了,所以人文教育不可能没有危机。我们有些专家教授少见多怪,出几次国,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些日本学校的现代设施或者文化艺术的公共设施,就以为日本的人文教育好得不得了,这种皮相的看法,说明他根本不知道人文教育是什么。我看到过一则报道,日本几个中学生向老师借钱,老师不愿借给他们,他们居然把这个老师活埋了。我不知道这个事实与金华的那个弑母者有什么区别?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的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的好的因素压抑住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爱变成了恨,友谊变成了残暴。人与人之间变成不平等,一部分有力量的学生就可以任意欺凌弱小学生,所谓的小霸王的现象在日本中小学里极为严重。其结果是少数男生飞扬跋扈,大部分男生都唯唯诺诺,法西斯的因素把人性真善美的因素压抑住了。日本经济高度发展了,人性力量反而薄弱,反而法西斯化。并不是说日本人都要法西斯主义,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正气抬头,知识分子人文力量强大,即使有个别政客坏种也成不了气候;只有当民族的正气抬不起头,知识分子的良知受到伤害,大多数人在权力面前都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坏种一旦窃取权力就会呼风唤雨、形成气候。而这样的人文状况,多半是与人文教育的失败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会失败?又往往与国家片面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压倒一切,从而忽视或者掩盖了人文的危机有关系。
  所以,民族的疯狂往往是由民族的奴性开始的,而奴性是人性压抑的后果之一,这与人文教育的不健康和整体性的失败关系密切极了。我一直想要研究这么一个课题,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为什么会产生法西斯主义?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方面都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与经济发展、教育实践有什么关系?知识分子的良知如何在日甚一日的权力运作下步步退缩,直至毁灭?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霸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当国家举出一面旗帜要大家朝一个方向跑的时候,会以一个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会遮蔽甚至失落某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已经无法阻止邪恶的爆发。
  我在不久前听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播过一个有意思的节目,报道了两位科学发明家,一位科学家的所有科学发明都与市场需求挂钩,认清市场、申请专利,现在已经积累了几亿财产。另一位科学家也一直在搞科学发明,但他从兴趣出发,不考虑市场的需求,虽然成果累累,却一贫如洗。我没有看到这个节目,只是听人介绍。我不想对这个节目和这两位科学家做什么评论。只是感到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科学家的道路,有点像我们今天讨论的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前一位科学家肯定是社会的成功人士,他的所作所为会得到全社会的鼓励;后一位科学家的命运,则有点像人文学科在今天的处境。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根据兴趣爱好支配下的劳动行为,一种心灵世界的多样化,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这些目标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人性向自由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目标,只有人是有意识地追求自由的动物。人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创造了那么多科学成果,推动了物质文明,是为了什么?最终的目的不就是要人更自由、人性更完善么?如果站在人文的立场上看,所有的物质文明、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象征。人不可能达到永恒的自由,只能通过阶段性文明发展来证明自己是否自由。以这样一种标准来看,这两位科学家的道路正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二律背反,我们正在处心积虑地使教育市场化,努力使教育直接转换成市场成果,却看不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不仅是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现在显然是人文学科不如社会应用学科,文科不如理科,理科不如工科,实用的、能够立刻转换为市场效益的学科总是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鼓励,而人文学科,如果不能直接转换为社会财富的学科,往往也作为一个摆设、一个稀有品种而保存,任其自生自灭。在这样一种教育机制转换过程中,我不禁想发问:如果缺失了人文教育行不行?也许,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毛泽东在“文革”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指示,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但主要是理工科大学。这也就是说,在他眼里文科是无关紧要的。假如现在我们把大学的人文学科全部砍掉,只发展自然科学,搞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大概也会搞上去的。但问题是,缺少了心灵自由精神去搞自然科学和市场经济,那么,即使国为强国,民为富民,但这样的国民终究会成为怎样一种素质的国民,我是不敢预言的。德国纳粹是如何形成的?“文革”中红卫兵的野兽本能如何被煽动起来的?不都是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吗?为什么国民强大了富裕了反倒变得野蛮了?上一世纪人类最大也是最可耻的教训都记忆犹新呢。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