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2年第1期

环球笔记6则

作者:佚名

字体: 【


   柯林斯用冰球守门员角色,定义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关键位置:“球场上守门员看起来孑然孤立,一旦对手想攻门取分击败我们,诗是最后一道守备防线。”这位信仰诗的传教士,过去十年持续在公共图书馆推动定期的诵诗会,平常维持三四十听众的规模,恐怖事件劫后余生的周日,他意外发现,“参加者攀升到一百多位”。当天除朗读《致恐怖分子》谴责暴力,会中还读了更多以爱为主题的诗作以平抚创痕,“这样为我们失衡的生活,添加一些有正面助力的砝码,回归现实的常轨”。
   前任桂冠诗人罗伯·品斯基除了接到大量出版社索诗的约稿,同时还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念诵了网络上广为传布的女诗人诗作《流光几何》:“我们的无辜为何?/我们的罪愆为何?全数/裸裎,无人幸免。”品斯基深悉诗的力量:“诗之所以触动人心,是因为替读者发言,跟随读者的呼吸。”大众文化产制了千篇一律的视野,“透过诗,你用个人的声音吐露私我的心绪”。
   德国诗人里尔克就说,“诗是人类灵魂的自然祝福祈祷”。纽约街头出现的分行文字,透露最多的无疑是生者对亡灵的哀悼不舍之情,联合广场公园一首印第安诗人的《海岸住民之歌》这样告别:“破晓时分我拾掇一束束香柏枝/清甜清甜的气味/枝柯为泪沾湿/那香甜或将永存我手。”另一首悼词来自叶芝:“我吐露的话语/我写下的文词/随它们不懈的羽翅飞翔/一路不止歇/直到在你悲泣难抑的心头落脚。”
   对一向是承平盛世,未遭战火肆虐的美国人而言,曾投身政治的爱尔兰诗人叶芝、流亡的智利大师聂鲁达以及用诗声张异议的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最足以代言当下的心声。网络上更风行英国诗人奥登控诉二战时德国侵略波兰领土的《1939年,9月1日》,诗句与现状若合符节:“无法描述死亡的气息,/刺痛这九月的夜晚。”
   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有名句:“很难/在诗里找到新闻/虽然天天有人殒亡/因为缺少诗的元素。”经历一场改写美国历史的惨痛浩劫之后,美国民众头一次认知到:“我们在诗里,目睹新闻。”
  (于旭)
  
  拉美反思新自由主义
  
  早在19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流入拉美。进入19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越来越流行。这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一、由于拉美经济陷入了严重危机,只要能早日摆脱危机,拉美对各种“处方”的态度都比较开放,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二、在1980年代拉美“民主化”潮流中上台的“新一代领导人”多数在西方接受教育,比较容易接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三、拉美学术界为新自由主义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拉美国家1980年代后期以来开展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如今,在拉美公开赞同新自由主义学说的政治家、经济家已寥寥无几。相反,在各种场合批评新自由主义却成了一种时髦。
  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外资。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工业和技术开发部主任芭芭拉·斯塔琳斯等人指出,改革解决了一些老问题,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新问题。国有部门的投资效率低;外资与国内经济未能结成一体,其结果是贸易赤字扩大,越来越依靠外资。一旦外资撤离,经济就陷入困境。阿根廷二十位宗教界人士致信阿根廷领导人指出,新自由主义政策“把我们拖进了没有希望的境地”。
  二、新自由主义造成财富分配不均。前智利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认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能消除拉美日益严重的社会灾难,因为市场“常常是非常残酷的,它有利于最强势者,而加重最贫困者的贫穷”。他依据智利的经验指出,“市场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市场推动消费和创造财富,但它不能公平地分配财富”。拉美左派组织“圣保罗论坛”也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新自由主义改革使财富空前集中,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和贫困化。
  三、新自由主义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者卡洛斯·M·维拉指出,“新自由主义没有社会政策的地位,全靠市场统治一切”。在新自由主义模式中,“社会问题被看作是一个支出领域:‘社会发展’的概念让位于‘社会补偿’,充其量是补偿或缓解经济政策造成的后果”。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取消社会福利体系,从而失去了缓和社会紧张的作用。
  四、从国际层面看,新自由主义由于缺乏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计划,是无法组织世界经济的。非洲的悲剧,亚洲金融自由化的消极后果以及拉美的经济和金融动荡等等,都是教训。
  他们特别指出,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核心是尽可能弱化国家的作用,主张市场对经济的绝对统治。新自由主义大谈“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失去意义”,要求发展中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把有关主权让渡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新自由主义貌似推行市场自由化,实质上是图谋让强国担负起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的任务,阻止弱国拥有保护自己市场的机制和手段,保证其企业对弱国市场行使霸权。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虔诚而认真地弱化国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拉美学者提出,世界经济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密切相关的。市场自由化和减少国家对经济、特别是对金融部门的控制,没有导向一个更加自由的市场,相反却促进了市场、特别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垄断化。其结果是穷国被迫服从于富国的经济利益,成为后者资本扩张的牺牲品。
  (江白宋)
  
  个人所得税劫贫济富?
  
  目前,《中国青年报》刊载文章称: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不正常情况。
  文章说: 个人所得税本是作为调节高收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而开征的一个税种。近日媒体调查却发现,个税征收上存在“逆向调节”的怪现象:去年我国600多亿元的个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了40%以上,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
   调查显示:在辽宁、北京等地,工资、薪金所得税均占地区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0%以上。去年广东全省个人所得税总额为84.69亿元,高收入者的个税收入只占2.33%。个体工商小户纳税贡献率亦好于个体工商大户和私营企业。
   症结就在于高收入群体有意逃避税收,个中猫腻多多。据一些地区的地税人员介绍,对众多高收入单位通过帐外帐、小金库等形式支付给职工和有关人员的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附加福利收入的税收大都流失了。
   至于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就更没谱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沈阳刘涌嘉阳集团用记帐外帐、不计收入、不列收入等形式虚假纳税申报手段,共逃各种税款2000多万元。
   这种疯狂偷逃个税的行径无疑是对公正公平社会的侵害,从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分配的不公。它不仅使国家和地方税源大量流失,而且使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不敢再把工资收入公开化。
   个税“逆向调节”最根本的弊端,在于分配不公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它使绝大部分工薪阶层对社会不满、对政策不满,这种怨气最终会销蚀大家对于依法纳税的自觉意识。
   无疑,必须加强个税的依法征管,尤其是要对一些高收入企业、领域和群体“严防死守”;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覆盖个人全部收入的统一个人税号;严格财务分配制度,从社会初次分配、再分配和转移分配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税收调节,改变当前仅有个税一个税种调节的状况。纠正个税“逆向调节”的偏离,使国富民强,社会公正。
  (文再)
  
  殖民赔偿是否可能?
  
  “殖民赔偿”在最近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但这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对这一话题仍然讳莫如深。
  

[1]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