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3年第6期

民主制的悖论与帝国的扩张

作者:蒋 晖

字体: 【


  这里笔者想利用卡根和扎卡里亚的辩论来简单澄清新保守主义的一个问题:对民主的看法。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就诞生了一种政治乌托邦,就是以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这个流派相信,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盛衰系于观念的正确与否。正确的善的理念决定现实。所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平等受教育的体制,但这个体制的目的是从公平竞争中筛选杰出人士来治理国家。这些公正无私的智者不再以民意而靠正确的原则来做统治的依据。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精神领袖列奥·斯特劳斯无疑发扬了这个思想。从表面上看,扎卡里亚的观点也与此思想吻合。但为什么卡根会激烈地与扎卡里亚为敌呢?为什么卡根会热情地维护民主至上的原则呢?我们看到,扎卡里亚提倡的是强权政府,反对的是民意定天的思想。他将他的思想扩而广之,变成了对美国肆意输出“民主”的不满。从这个角度看,卡根对扎卡里亚的批评可以看成是对美国新的肆无忌惮的强权政治的辩护。但问题依然不是这么简单,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自斯特劳斯始,美国强调精英政治的新保守主义理论家们就形成很强的亲民主的传统。这个观点不断地出现在加拿大贾纳大学政治系教授萨迪雅·特鲁里的著作《斯特劳斯和美国右派》里。在她眼里,新保守是精英政治和民粹主义的奇妙结合。事实也印证了她的观点。布什政府倒萨行动主要得到中西部民众支持,他们的结盟,把东部独立批判的知识分子挤到了边缘,割断了他们与“人民”的联系。事实证明,只要有了民意,就可以无视国际法准则,就可以避免与酸儒们论证“先发制人”原则的合理性。
  这样一来就比较清楚为什么卡根会就“民主”问题与扎卡里亚争论起来。下面介绍卡根论争的逻辑也就比较好理解。卡根批评扎卡里亚误用了一个新的政治标准来处理国际问题。卡根和大多数鹰派人物相信民主与极权是当代政治的两种基本模式,任何国家都只能是其中一种。照扎卡里亚看则不然。不管是民主制还是专制,更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依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么一对关系划分的,即任何政权的模式只能分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才是更为基本的对立。这种观点走向极端,甚至会认为萨达姆是统治者而不是极权者。卡根因此说,他不能接受扎卡里亚的根本思维原则。
  扎卡里亚的另一个错误是,卡根强调,过多依赖经济指标评判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好坏。比如他对印度和中国的评判就用的这个指标。他反问扎卡里亚,你对中国能了解多少?中国的政体的信息向来是不透明的。卡根又进一步指出,扎卡里亚还错误地把经济的增长和民主的促进看成自然的相辅相成的过程。他引用著名学者亚当·普热沃尔斯基(Adam Przeworski)在《哈佛国际评论》来批驳这个观点。普氏否认经济增长会自动带来民主的实现。因此,卡根认为,民主可以也必须通过外力强行灌输。
  更有理论分量的批评文章是《民主杂志》的编辑马克·普拉特纳(Marc Plattner)写的《自由和民主:缺一个都不行》。实际上,扎卡里亚在写这部书前,已经于1997年完成一篇引起高度重视的文章《非自由的民主之兴起》,发表在他当时就职的《国际事务》杂志。引起反响的原因是“非自由的民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在普拉特纳看来,扎卡里亚的错误是将自由与民主做了对立处理。他重读了一些经典政治哲学,发现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代议制度包含比古代自由思想更多平均主义色彩。美国的逐渐开放的自由主义显示了现代性的历史必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的民主和自由的理念本来就不是像扎卡里亚认为的相互对立。而且普拉特纳进一步指出,不可以设想有比投票制的设立更能显示民主进程在一个独裁国家的发展状况了。
  本文引述了三方就民主问题发生的争论。民主对于卡根代表的新保守主义者来说,基本是对内激发美国民族主义对外推行美国全球霸略的工具。表面上看,扎卡里亚的论调具有强烈的反“革命”色彩,他反对以颠覆国家政权为方式的民主输出进程。但仔细想来,他的思路依然是美国人的思路。比如说,由于他对民主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就可能敌视在这次反战中逐渐显露的跨民族—国家的一种国际领域的反国际霸权的民主机制。学者张旭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扎卡里亚对民主不信任的原由,来自其印度裔穆斯林背景。由于其家族的财产因印度民主的运动而被大量没收,从此养下他对民主的歧视。事实上,扎卡里亚的民主观在卡根的攻击下立刻陷入了自相矛盾。他在国内要求的精英式统治在布什政府执政期间可能会不断地推动他所反对的外交策略。
  但是,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的,扎氏这部书有意思的地方是试图将美国冷战后形成的强硬外交政策理解为欲整治由民主制度造成的美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离心力。换句话说,作者认为要使美国重新成为一个政治民族,就要适当约束民主,警惕商业文化的侵蚀。联系中国的实际,也许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政治民族正在消逝,而中国面临的却是一个政治民族如何建设。但相同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政治民族来讲,支持政治性背后的意义源泉是什么?如何产生?由谁担当?
  
  The Future of Freedom: Illiberal D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 2003
  Fareed Zakaria
  
  蒋晖,学者,现居纽约,曾发表论文若干。
  

[1]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