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5年第5期

海棠的风

作者:陈继明

字体: 【


  相当一部分海棠人,一生中见过的最大的河恐怕是清溪河了。清溪河这个名称,我是最近才从一本资料上看到的,以前我并不知道,村子旁边的这条河有这样一个优雅的名字。资料上说,清溪河最终注入了渭河,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但是,现在的清溪河里,哪有一丝水可注入渭河?我小时候,河里面确实是有水的,长年流淌,历冬不枯。水里面常有一寸长的小鱼在微微摆动,看上去像是半透明的,从来没看见它们长大过,哪怕只是超过一寸。但是,总可以说清溪河里是有水有鱼的。学校放假后,常随三哥去北山上放羊,过河的时候,羊群先是聚在河这边不下水,三哥便高声喊叫一只山羊的名字:脖子,“脖子”率先跳入水中,群羊这才纷纷下了水。我看见被三哥称作“脖子”的山羊,脖子上有一撮黑毛,知道它为什么名叫“脖子”了。我和三哥踩着几个石头也过河了。
  清溪河据说最早是从南山底下流过的,后来渐渐北移,直至北山根里。如今,南山这边挖井挖窖时每每能碰到沙层,说明确是如此。清溪河北移留下的河床,逐渐成为大片良田,虽然窄狭,仍属可观,足令南山和北山上的人们羡慕了。海棠人毫不脸红地把南北两山上的人称作“山上人”,优越感溢于言表。而“山上人”把海棠称作“川里”,也毫不掩饰其谦卑。山上人总愿意在海棠给女儿找个婆家,而海棠人如果把女儿嫁给山上人,则常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我姐姐嫁到北山后面,是由于当时我父亲是镇压对象,低人一等。还得加上我父亲本人的妥协。据说父亲跟着媒人去看家时,对方用一个油饼招待他,回来后父亲向母亲夸赞说:家境不错。此后的十多年里,母亲一念及姐姐就和父亲吵,每次吵架,母亲都是油饼长油饼短的,父亲则总是现出诺诺难言之状。
  整个河湾原是一个大梨园,其中的梨树有几千株,品种有二三十之多,蔚为壮观。对下述几种梨,我印象深刻:噎死狗,喇叭型,头尖、臀大,古历六月初由绿变黄,黄里透着些黑,便是该摘的时候了,不摘则见风即落。但此时尚不能吃,如果硬要吃,既酸又噎,酸得牙齿发疼,噎得眼前发黑,“噎死狗”这个名字,真正被噎过一回,才深有体会。摘下后,放在柔软的麦柴里,约有半月就完全变黑了,此时再吃,就绝不噎人了。甜梨儿,是整个梨园里最早能吃的梨,始终是圆的,只是愈来愈大,成熟时先发黄,再发红,看上去美艳诱人,皮薄得像一层纸,吃一口嘴里水汪汪的。它的另一特点是,成熟后风吹不落,勿需急着摘,直到越来越红、越来越甜。红梨儿,又称黑梨儿。开花时,一丛一丛的,挤作一团,结果后亦如此,似乎是,一个担心另一个长大,于是相互挤压,一刻都不松懈。最大时,只有一枚硬币那么大。而且生长期长,古历九月天气大冷时,才由绿变红,也才可以摘回家了。产量极高,往往一棵大树能摘几十担、数千斤。摘下来还不能吃,需先存放在房顶,用麦柴编成的围栏中,这一放就是三个月,春节前后才是食用的最好时节。这时候,已经变成纯黑,并已结成冰疙瘩。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梨子外围的冰层脱落之后,便可以吃了。咬一口立刻神清气爽。据说,此梨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冰层化为水后,更是酸甜爽口。面梨儿,形状像鸟蛋,大小也如斯,生长期短,古历五月即摘,先要在麦柴中放半月之久,色泽由微绿变为纯白,白里面有些灰色的细小的斑点,吃起来极酥软,面面的、沙沙的,能够吃饱肚子,“面梨儿”由此得名。担到街上出售时,用碗量不用斤称。抓取时用力要谨慎,用力略猛即烂,这也是用碗量、不用斤称的根源。冬果,呈扁圆形,有一巴掌那么大,是最大的一种梨。但整个梨园里,冬果梨树大约不足十棵,而且从来都够不上繁茂,稀稀落落的。也是梨园里摘得最迟的梨。皮很厚,要极力咬才能咬破。事实上,冬果梨另有吃法。由于数量少,总是珍而藏之,到了有必要吃的时候才会吃。吃的方式,一是煮熟后,切成牙吃,不过,喝汤比吃梨更重要,一碗加了糖的粘稠的梨汤下肚,顿觉耳聪目明;第二种吃法则考究得多:先用刀子切一个豁口,把里面掏空,掏到容得下一块冰糖即可,放进冰糖后,再将豁口堵上,四周裹上泥巴,放在火中烤,泥巴烤干后,一捏即破,而冬果已经熟烂,吃起来很有些烫口,不过这大凡是专给有气管炎的老人和得百日咳的孩子吃的,据说要比药物管用得多。
  每年收梨的时候,大人们或攀上树枝,或踩着梯子摘梨,孩子们则满地拣梨,稍稍摔破一点皮的梨,都看不上拣。那时粮食少,有时候一连多天都煮梨吃。不到收梨的时候,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们常去偷梨,由于梨园太大,往往能躲过看园人的目光。偷梨的办法是:把上衣塞进裤子里,然后系紧裤带,把梨一颗颗从脖子下灌进去,直到满腰都是冰凉的梨了,才肯罢休。有一次是晚上,天上月亮星星全无,一片漆黑,我站在一棵大树的枝子上,正在摸梨,突然一柱手电光射了上来,我一看,是看梨园的唐晴老汉,我平素并不怕他,此时虽然有些紧张,仍然不怕,而且照准老汉的头撒下去一泡尿,待老汉慌忙避开时,我跳下去早已跑得无踪无影。次日唐晴老汉来我家告状,父亲接连赔不是,母亲却护着我,和老汉对骂起来,唐晴老汉不是母亲的对手,怏怏离去。
  两个涝坝在河湾的正中央,中午和黄昏,家家户户都有人去挑水或去饮牲口,于是,通往涝坝的路上就人畜相杂,往来穿梭,极为热闹。挑上了水的人,行走如风——扁担两头向上翅起,弹动有力,人创造了节奏,节奏反过来又推动着人。桶里的水虽然很满,却并不会扑溢出来。我常常和奋梅妹妹去抬水,两人抬一桶水,不好掌握平衡,就摘几片圆圆的梨树叶子或长长的麻杆叶子放在桶里,水就难扑出来了。
  有时候,天空晴朗无云,河湾里却传来山水的声音。我们知道,山那边,或很远的山那边下暴雨了。没有雨,却有山水,这样的山水,便颇有些欣赏价值了,有些坐山观虎斗的味道。况且,山水里是有很多风景的。最好的风景,莫过于山水表面的麦垛了:完整的麦垛,飘在山水表面,阳光落在上面,有缕缕湿气正从垛子里浮起,只见麦杆,不见麦穗,麦穗是藏在垛子深处的。往往是更大的麦垛跟在后面,稳稳地停在水面上,行速极慢,几乎是静止的,像在等候自己的主人追上来。更奇的是,麦垛上总是有些“乘客”的:几只老鼠蹲在麦杆缝隙里,小眼睛眨巴眨巴的,冷冷地盯着岸上的人看——哪里是“鼠目寸光”?那目光里显然是有些灵性的,透出心中有数的味道,俨然与人类“相对视”!山水里,常常还飘着猪狗牛羊的尸身,甚至是人的尸身,人的尸身大凡是赤裸的,衣服一定被一路上的石头树桩之类挂掉了。有一年,山水停歇后,一具女尸停在了河边,几个热心人凑钱扯了几尺白布,准备按习惯挖坑就地掩埋。这是一个村子应有的风度。往往只是浅埋,因为,死者的家人总会沿河一路找来的。这一次,人们正要把女尸用白布裹起来时,有人却认出她是村里某家嫁出去的女儿——刚好“回”到家门口了!消息传得很快,村里的人全都跑来了,死者的父母也半信半疑地跑来了,接着便是冲天而起的哭声。
  我记得,风总是在半夜刮起来的。人睡得最香的时候,风声大作。房顶在摇晃,炕在摇晃。村庄在摇晃。父亲和母亲突兀地翻身坐起,先是竖起耳朵听,接着是近乎疯狂的一串动作:穿衣服、下炕、大声喊叫我们快起、背上背斗奔出门去。这时候巷道里脚步声四起。庞大的雨阵从河谷东南口一路打过来了。
  大风更兼急雨,通常总是如此。
  父亲和母亲已经消失在黑色的雨帘中了。大哥、二哥、三哥、姐姐,还有我,我们几个也都在雨帘中了。大哥挑着担子,二哥也挑着担子,三哥背着背斗,姐姐和我提着袋子。
  所有的人都向河湾里跑去。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